通阳活血方对慢性心衰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5-07-25郑欣李秋凤
郑欣 李秋凤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由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心衰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与基础治疗,治疗组另予以通阳活血方治疗,治疗2个月后,分别测定心功能疗效、心脏彩超和血浆BNP水平。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受试者心功能疗效和血浆BNP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受试者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可提高心衰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心功能。
【关键词】通阳活血方;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二十年来,心衰的治疗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积极应用神经内分泌阻滞剂成为治疗心衰的关键步骤。但药物治疗的疗效并不令人满意,在研药物中有希望的寥寥无几。2014年中国成人心力衰竭指南首次提及了中医药在防治心衰方面的疗效,并鼓励进一步努力。其实,中医对心衰的认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中医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初步提示中医药可以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心功能。通阳活血方是在心衰的深入认识基础上研发出来的方剂,具有活血通阳利水等功效。本研究旨在评价通阳活血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门诊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为阳虚血瘀。心衰标准参照《我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1]。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2]。排除合并有其他恶性疾病,甲亢等严重内分泌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一月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先心病、肺心病、瓣膜病、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等;难以完成本研究者;对研究药物或其中任一味中药过敏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不同意参加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72例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受试者分配方案和分组由心血管研究室相关人员负责完成。治疗组平均年龄(55.02±11.3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54.96±11.47)岁。治疗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病程分别为(79.24±9.82)个月和(78.73±10.57)个月。治疗组心功能Ⅱ级、Ⅲ级和Ⅳ级的受试者分别有16例、17例和3例,对照组心功能Ⅱ级、Ⅲ级和Ⅳ级的受试者分别有18例、14例和3例。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BNP水平分别为(986.02±127.91)pg/mL和(985.66±130.12)pg/mL。两组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根据国内外心衰指南建议,给予所有受试者积极运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地高辛等治疗。治疗组加用通阳活血方,1剂/d水煎服,早晚各1次,150 mL/次。通阳活血方主要作用为温阳益气、活血通脉,其药物组成如下:炮附子12 g、干姜15 g、黄芪20 g、桂枝12 g、丹参25 g、郁金15 g。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GE E8心脏彩超机在标准的坐式长轴切面上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静脉采血,EDTA抗凝血浆,用Biosite公司的BNP-TRIAGE进行快速检测测定BNP,采集标本后即刻检测。心功能分级标准参照美国心脏病学协会(NYHA)1994年修订标准[3]。
1.4 疗效判定标准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好转2个级别及以上;有效:心功能好转1个级别;无效:心功能无好转或好转不足1个级别;恶化:心功能恶化1个级别或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功能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56%, 对照组为69.4%,治疗组受试者心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 心脏彩超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
治疗2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受试者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5)治疗2个月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受试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并未显著改善(P>0.05)。
2.3 血浆BNP浓度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浆BNP水平均得到显著下降(P<0.05)。治疗2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受试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杨备战等对我国50家住院病例进行调查,文献调查分析结果提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但病死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重[4]。
中医将其归为“水肿”、“喘证”、“心水”等范畴,·《三因方·水肿》谓:“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历代先贤论述了心水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指出心阳虚损是心水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古人还提出 “血不利则为水”。因此在治疗时常运用通阳活血法。本方中炮附子味辛,有回阳救逆、散寒通脉之效,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谓:“附子之性,走而不守,入补气药则温中,入补血药则强阴,并能搜逐风湿,为百病之长。”干姜味辛,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之功效。《本草纲目》引元素之语:“干姜气薄味浓,半沉半浮,可升可降……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干姜守而不走,附子走而不守”相须为用,有利于阳热达全身。黄芪甘温,入脾肺。《名医别录》提出黄芪“逐五脏间恶血……益气,利阳气”。用桂枝加强温通心脉。丹参,味苦。《本草纲目》云其“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一味丹参,功同四物”,郁金行气解郁破淤,丹参郁金联用以达到行气活血之效。“药有个性之长,方有合群之妙。"方中取附子辛热之性,温补心肾之阳,通行血脉;辅以干姜、桂枝,以温通全身阳气;益以黄芪、丹参、郁金,益气活血通脉,化瘀而不伤正。诸药相伍,通补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温阳益气、活血通脉之效,以达标本同治。
本研究发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治疗2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受试者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5),提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可提高心衰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心功能。通阳活血方是否能抑制心衰后心室重构,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3] 陈灏珠,李宗明.内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6.
[4] 杨备战,戚国庆,夏 岳.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9,8(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