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 自然之美
2015-07-25范亚萍
文 范亚萍
紫玉金砂 自然之美
文范亚萍
紫砂工艺自发端以来,历经数百年沧桑变迁、精工锤炼,经过历代艺人的奇思妙想、精心雕琢,至今已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自立于工艺美术之林。
紫砂壶艺百年不衰,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这是我在紫砂创作中一贯坚持的态度。
紫砂艺术发展的源泉是陶艺家对日常生活中素材的提炼,发现自然之美,让情感与思想融入紫砂壶艺创作之中。以我近期创作的《供春》套壶为例,这组套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户外郊游的记忆。我看到老树吐新,生机盎然。苍老的树瘤散发出生命的意境与情调,在那一刻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随即记录下这份美丽心情,作于壶上,托物言志。
《供春》 范亚萍/作
传统“供春”壶以段泥制作居多,我这把《供春》壶,特意选用原矿紫泥来表达粗犷而又深邃的生命之美,壶上遒劲的枝干,栉次邻比,道是久经风雨的洗礼,“傲骨梅花迎寒雪,一片淡雅山水中”,傲骨铮铮之气溢于言表。壶身肌理雕刻细致,线面交加,古朴典雅,气势稳健沉着。我将壶把做成一枝精壮老练的梅树干,具苍劲傲骨之势,树枝上的树洞也雕刻得入木三分。壶钮雕饰着一块太湖石,展现“太湖西岸明珠”宜兴的地方特色之美,别具一番风味。从整体来看,此作品古朴典雅,设计制作上,耐人寻味。
紫砂壶的气韵不仅在于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还在泥料的精心选择。一把好壶的诞生,不仅需要制作者具备高超的技艺,还需要泥料的契合度来相配,通过不同泥料的色泽及粗、细、软、硬,采用渗合、调砂、铺砂等工艺手段,使紫砂壶产生诸如“光与糙、粗与细、纯与杂、明与暗、质朴与艳丽”等对比效果。
《水平》 范亚萍 /作
我的丈夫张明忠精研并熟知紫砂泥性,而我对于制壶工艺更为擅长,我们各有专长、各有分工地共同经营着“陶然坊”紫砂工作室。通过二十余载兢兢业业,共同努力,在紫砂领域收获了诸多荣誉,也创作了许多深受壶友认可的紫砂佳作。朱泥大红袍《水平》壶便是一把极见制壶功力,又体现朱泥大红袍极致美感的紫砂作品。《水平》壶择上乘原矿朱泥大红袍好料,精磨细筛,犹如一颗红玛瑙,闪烁着宝气,敲之有金玉之声,悦耳动听。放之于水面,此壶也能平稳漂浮,极好地体现了《水平》壶平衡精密的神奇。
《竹段》 范亚萍 /作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爱以竹为题,以“竹”制壶更是诞生了一大批传世经典之作。或青竹脆嫩,或老竹苍郁,皆因高雅之风,君子之风,历来成为紫砂陶艺家们不成文的“竹之情愫”。我常流连于家乡宜兴竹海,青翠如海的竹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竹子刚正不阿的气度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为此,我设计制作了《竹段》壶,借以表达对“竹”的礼赞。
《一粒珠》 范亚萍/作
《扁竹提梁壶》 范亚萍/作
观此壶的第一个感觉便是工整、独特,生动的造型充满浓郁的自然气息,整个壶身是一节茁壮生长的大竹段,笔直而粗壮的壶身,给人一种踏实之感,从壶嘴处延出的几片竹叶立刻增加了整把壶的生气。另取一截细长的竹段,细心地在掌中搓成弯曲,扭成旋形,紧紧靠在壶身一侧。壶把、壶嘴与壶钮均截取一小段竹子的造型,或缓缓弯曲、翘首而立,或自然横卧,采用较少的竹的姿态,却又最大限度地表现竹子的千姿百态。壶盖内嵌,与壶身合为一体,妙法天成,于工整紧凑中,力现高洁品性。壶盖上贴塑几片竹叶,与壶身呼应,并将整体的“竹”的主题提升,显得栩栩如生,生气勃勃。
《汉云》 范亚萍 /作
融入自然,体味生活是紫砂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怀着一颗崇敬自然、敬畏生命之心,我在紫砂艺术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艺术之路虽然艰辛且漫长,但我必将永不放弃,创作出更多紫砂精品与壶友分享。
范亚萍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优秀中青年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72年生于江苏宜兴蜀山老街,自幼受到紫砂艺术的熏陶,自学校毕业后就开始从事紫砂壶艺创作。现任职于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并创立“陶然坊”工作室。设计作品以花货见长,追求新意,注重内涵,造型自然逼真,线条简洁流畅。作品分别刊发在《当代紫砂新作赏析》《壶史》《陶瓷紫砂名人集》等多种专业刊物,并被多家博物馆(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