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 “热美蹉”
2015-07-25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赵韵珠
文·图 /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所 赵韵珠
纳西族 “热美蹉”
文·图 /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所 赵韵珠
“热美蹉”是纳西族最为古老的一种原始习俗歌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流传在丽江境内的大东乡、鸣音乡、宝山乡、大具乡、奉科乡以及太安乡等地。
丽江市古城区大东乡文明村位于丽江坝子东北角,全村60余户,约400余人,均为纳西族。据传承人和红亮(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正强长子)介绍,他和弟弟和红团都是从小与父亲学习“热美蹉”吟诵和唱跳的。他们村和该乡其他许多村子都有“热美蹉”传习队,村里多数人也都会唱跳“热美蹉”。平时,除了种地干活,他们便抽空召集传习队成员进行“热美蹉”唱跳练习。如村里有人去世,他们父子三人便召集传习队和邻里乡亲为丧家唱跳“热美蹉”。每年,传习队还去参加由丽江纳西文化传习协会组织举办的“纳西乐舞大赛”活动,都获得了好成绩。
“热美蹉”是一种集诗、歌、舞为一体的原始形态民间歌舞。其唱跳风格各有差异,尤其是玉龙县境内东西部区域的唱跳风格差异较大。歌舞中的诵经称“rhuq”,其男声高亢豪放的韵白吟诵和音型跌宕起伏的领唱,犹如呼唤;女声用喉部颤动的嗽音自然地配上衬腔称“sser ler”,似乎是山羊的叫声,清脆悦耳,整个曲调委婉舒展,粗犷奔放,加上稳健沉着的舞步,表现出一种古纳西民族游牧生活的气息和痕迹。
来源
相传,远古的时候,人间有一种腋下生双翅,能飞会隐形的精灵叫 “热美”,它是九十九个“热鬼”中的最后一个。称“热美”,是“大热鬼”之意。通常,人将断气时都会流下两滴眼泪,而“热鬼”会飞落而至,先是吸干泪水称“偷眼泪”,进而吮吸死者之血。尸体被糟蹋后,就不能完尸出殡,死者的灵魂就不能送回到祖先那里去。因此,一旦族群中死了人,男女老少都会集结过来,为了驱赶“热鬼”、保护亲人完尸,人们烧起熊熊大火,围在尸体旁边唱边跳,男人发出“哦热、哦热”的驱鬼声,女人则学山羊叫声,以示有羊叫的地方就有人群保护着尸体,不许“热鬼”来糟蹋亲人的尸体。这样一直唱跳到鸡叫,因为鸡叫是阴阳交替的表示,鸡一叫,“热鬼”就自然地走了。久而久之,这一活动变成了丧葬礼俗。在整个葬礼过程中,孝子孝女都要跪请村里会吟诵的长者及邻里,为逝者吟诵,其内容大多为赞美死者生前德行、宽慰死者亲属、劝说在世之人等等,最后送死者之灵上路。这叫开丧送灵。此后,每年做一次“年载”(祭祀)。到三年之期做一次大的礼俗,为死者超度,送死者之魂。之后死者才能立于祖先牌里。
“热美蹉”通常是在丧葬礼俗时唱跳,也有劳作时唱的。如栽秧时对唱的“栽秧唱”、锄地时唱的“锄地唱”,还有起房、婚事时唱的“家神”等。
歌舞形式
“热美蹉”是一种集诗、歌、舞为一体的男女声混唱艺术,是集体歌舞,参加者少则十余人,多则上百人。唱跳时不分男女老少,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围着火堆,按顺时针方向边唱边跳。唱词为传统的挽歌或即兴创作的五言诗句,内容为颂扬和追忆死者。唱跳时先由一男子领诵两句五言唱词,如:“玉龙雪山高,山间绕白云”,其余所有男声齐唱歌词中的最后三句词,并有力地唱两次“哦热热——”。在男声齐唱的第二个音节约四分之一处,女声则以酷似羊叫的喉头颤音“哦嗬嗬——哦嗬嗬”穿插而入,并与男声部同时结束,最后众人齐声发出“世世、世世”的呼喊声。据和正强老人讲:以前,男人去世时以九句唱词为一段,女人去世时以七句唱词为一段,并照此循环重复。这似乎与纳西族东巴经《创世纪》中记载的关于“男人是开天九兄弟的后裔,女人是辟地七姐妹的女儿”相关。
“热美蹉”的舞步看来既简单又稚拙,唱跳时众人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以圈舞的形式围着火堆按顺时针方向作“移步”、“颠步”的走动,双手则做抬起举过头顶,后又回至胸前的动作,并在唱完一个段落后集体整齐地向上腾跃四次(4拍),如此不断循环重复。在手拉手的舞步和腾跳中可以看出模仿兽类动作的痕迹。舞步是无声的,其节奏不受音乐限制,反而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步子、手、腰和臀却整齐一致,形成一种奇特的律动感。
原始特征
“热美蹉”诗、歌、舞浑然一体,完整成套。男女混唱、集体舞蹈,人数不限,不用任何乐器和道具。与其他民族原始性歌舞不同,它没有多声现象中一个“主旋律”加一个“副旋律”为多声前提。唱腔也几乎是纯粹的呼唤吼叫,然而又有其规律,要求参与者与他人在此歌舞中合拍和谐,是个性自由抒发与群体大动作的统一。
这种声音无法用记谱方法准确记录供以学习,包括声音和舞步都靠长期的口传心授与实践参与,才能把无音阶、无音列的乐舞让所有参与者互动完全一致,并在现场激发下有共同的微妙的发挥。这种原始音乐歌舞,对丽江洞经古乐和纳西族古典声乐套曲《崩时细礼》都有明显的影响。
多声部民歌在我国诸多民族中多有存在,但“热美蹉”的多声并非“男声是女声的附加品”或“女声是男声的附加品”,它们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对立统一”:也排除各自相对独立的存在。这种组合方式只有在最原始的音乐和其他原始部落的音乐中存在有它的影子。
保护与传承
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热美蹉”是纳西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以及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形式。而“热美蹉”民间文化传承则是创造、传播和弘扬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热美蹉”来源于民间,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信仰意识、价值倾向、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热美蹉”已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也相继颁布了《丽江市古城区纳西民间音乐保护和管理办法》和《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间音乐保护条例》,对“热美蹉”等纳西传统民间歌舞音乐进行依法保护和传承。此外,2010年6月,古城区文广局和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将古城区大东乡文明村、建新村、白水村以及大东乡综合文化站、大东完小等9个村子和单位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美蹉’传承点”,并拨付保护传承经费。目前,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正在对分布在原丽江县境内各乡镇的“热美蹉”进行田野调查,并已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热美蹉”田野调查实录》一书及DVD声像资料。
(责任编辑 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