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之“以美育代宗教”
2015-07-24李诗坤
李诗坤
摘要:本文是在研读了解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后,对《以美育代宗教说》(载《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8月)一文的读后感。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及教育家。他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这一思想、教育学说,曾一度震动了当时的思想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反响,且余波从未停息,至今仍不乏研究者,具有划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 美育 宗教 以美育代宗教 教育
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人民经历了巨大的灾难,却也带来了新的思想文化。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思潮中,我国学者接受了西方科学和美学美育的观念,对传统宗教做了深刻的反思,在美学领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这一重大命题,这一学说出自蔡元培,却肇始于王国维。
19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在《去毒篇》一文中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说明其不仅把美术看作西方的宗教——能够深刻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东西,还将美术比作“去毒剂”,以情感治愈、教育狂热、着迷于鸦片的中国人、落后民族的根本途径,大有将美术取代宗教之意。蔡元培先生就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在1917北京神州学会的演讲中,首次揭示了宗教、孔教的本质、局限,借此对比了“美育救国”的优势,将“以美育代宗教”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同年,这篇演讲稿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文章正是顺应了上世纪20年代的“科学民主”、“反封反孔”的社会主题,因此在社会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社会反响,一场较大规模的争论也随之展开。这一思想不仅是中国现代美育学中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命题,更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催生的一个文化新主张。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虽然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产生于20世纪初期,但其中很多重要的观点仍是当今美育美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依据。
一、关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生于前清,曾任翰林,民国时期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务,对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过众多教育方针,其中以“美感教育”尤具特色,“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便包含于其中。1917年,蔡先生已开始关注“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并于1917年4月8日的北京神州学会上,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说”的专题演讲,之后,这篇演讲稿又以《以美育代宗教说》为题先后刊载于《新青年》第3卷第6 号和《学艺》杂志第1卷第 2号。此后,这一思想便深植于蔡元培先生教育理念之中,不断地被改进、补充、发展、完善,一直延续到30年代,体现于先生众多文章之中,如《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等。因为先生并未曾就“以美育代宗教”这一思想撰写专著,大多观点集中于《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之中,因此,笔者将此文作为研究对象,撰写读后感。
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作者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宗教教育是原始教育,已经成为过去式
文章中提到,“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作用而构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知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作者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的三种精神作用,即知识的要求,意志的愿望和情感的需要。在原始社会人脑尚未完全开化、社会实践处于初期阶段且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生命、世界万物毫无概念,更无法解释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只能归结于神灵、宗教这类精神层面的事务来寻求心灵慰藉,诸如基督教的上帝,印度教的梵天,中国神话的盘古等,反映了知识对宗教产生的作用;人在发展过程中,经过社会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不再过群居生活,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的成熟,使其“为己谋利”的思想越来越严重,而其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其后经验稍多,知利人之不可少,于是有宗教家提倡利他主义。此为意志对宗教的作用;此外,无论跳舞、唱歌这些与生俱来的本能,还是如居室、雕刻、图画等比较高层次的艺术,人们都很喜爱,而宗教家利用艺术来控制人们的精神、信仰,使之都与宗教产生密切关系,这又体现了情感对宗教的作用。
但作者又表示,随着社会文化、科学的发展,古人无法理解的现象——“日星之现象,地球之缘起,动植物之分布,人种之差别”,皆可以由科学来论证说明。上述现象皆以“理化”,上帝造人也可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明等,从而使知识作用脱离宗教的独立存在为科学教育。再说“意志”,近世学者据哲学、伦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的发展又打破了宗教神定不变的道德定律,即“知具体之道德不能不随时随地而变迁;而道德之原理则可由种种不同之具体者的归纳以得之”。这是意志作用脱离宗教的独立存在为伦理道德教育的证据。通过以上论证,作者又提出相对于知识、意志,感情作用于宗教关系还比较密切,然而作者又说:“美术之进化史,实亦有脱离宗教之趋势”。如我国图画在唐代之前多与宗教内容相关,而唐以后的诗文,宋元的图画多反映人文、自然的内容;同理,关于音乐,在欧洲早期,内容多为赞美歌,宗教内容,而文艺复兴之后,无论是美术、戏剧,更加注重对“人”而非“神”的形象的刻画等。足以见得其虽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而形成单独艺术形式的历史必然趋势。
因此,正如蔡元培先生在文章开头便表明立场,现如今一般人民亦多入堂礼拜,“此则一种历史上之习惯”在学理上了无价值,宗教已是一种原始、过时的教育,正如我国“孔教”一般。
(二)美育与宗教的内在联系
蔡元培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知识、意志两作用,既皆脱离宗教以外,于是宗教所最有密切关系者,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谓美感。”这已体现出了宗教与美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宗教依然赖于情感而存在,利用艺术感染引人信教。如宗教利用自然之美感染人。例如建筑,“凡宗教之建筑,多择山水最胜之处”,在其中再点缀古木名花、名诗佳文,佐以美妙的音乐,都是利用艺术自然之美来感染人。再如宗教利用艺术教化人,将艺术中加入宗教内容来引人入胜,无疑是传播教义、讲经传教的绝佳手段。
其二,总体来看,艺术早期受宗教的影响。如建筑风格、绘画风格、文学内容及音乐、戏剧中都有所反应。上文中也提到,我国的绘画、诗文当中无不体现着宗教因素,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吾国南北朝著名之建筑,则伽蓝耳。其雕刻,则造象耳。图画,则佛象及地狱变相之属为多。文学之一部分,亦与佛教为缘”、“周以前之鼎彝,缘用诸祭祀”、“欧洲中古时代留遗之建筑,其最著者率为教堂,其雕刻图画之资料,多取诸新旧约;其音乐,则附丽于赞美歌;其演剧,亦排演耶稣故事,与我国旧剧——目莲救母相类”等。“于是以美育论,已有与宗教分合之两派”,与宗教相合的美育论,便是基于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情感或美感。
(三)美具有诸多优点,美育代宗教是可能的
在作者看来,完全实施纯粹的美育,对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高尚的品质、摒弃恶习都有积极的作用,这主要取决于“美”的价值是客观性等诸多优点特质。第一,美具有普遍性,任何人都有权利欣赏,不像食物、衣服等物质,只能给予人有限制、有条件的满足。对于美的欣赏有众多形式,如自然山水、古迹文明、人文艺术之美等,这些美人人都可欣赏,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又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因此,足以见得美具有普遍性。
其次,蔡元培先生说:“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即艺术之美具有单纯性,超出日常生活的境界。他举例,如牛马,是人们日常所用的交通工具,狮虎是人们平日所惧怕的动物,然而若出现于画作、雕刻等艺术中,人们便会欣赏艺术之美而非作平日之想;又如对美色之爱,人之本性,但站在希腊之裸像、拉斐尔、若鲁宾斯之裸体艺术画面前,绝不敢作非分之想。可见艺术来源生活却高于生活。
再次,观赏美,能引发美的思考,带给人愉悦之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如作者所说,“仰数恒星,顿觉吴身之小”、“其志刚者,而不知何者为好胜”等。
宗教之所以能长存于社会,靠的是情感慰藉、美感动人。然而宗教所展现的美及情感不是纯粹的,是存在弊端的。作者认为,宗教利用美、情感刺激,来激发人的攻击性本能,并达到控制人的行为,用攻击异教的手段来达到不断扩张的目的。然而盲目地宣泄激情,务必导致无谓的杀戮,从而丧失了美感与初衷。而相比之下,以诸多优点的“美”为核心的美育,不仅展现了众多优越性,且加之以上提到的与宗教的密切联系,足以说明美育取代宗教是可能的。正如蔡元培先生在相比两者之后所呼吁到“鉴激刺事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
二、我读《以美育代宗教说》
(一)“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推动时代进步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此后几年间,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也开始不断壮大。然而,帝国主义从未停止侵略,北洋军阀统治日趋黑暗,民国政府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1916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倒行逆施,复辟帝制,在思想界兴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受到新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仁人志士的毅然反对和批判,新文化运动随之兴起。蔡元培先生便是其中代表之一,其所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命题更是反应出鲜明的时代主题。
首先,蔡元培先生不赞同旧道德、旧观念。其文章开头便提到“夫宗教之为物,在彼欧西各国,已为过去问题” 便以表明其对宗教落后性持肯定立场。而其后又说“一部分之沿习旧思想者,则承前说而稍变之,以孔子为我国之基督”,则阐明那些“稍变之”的人是“换汤不换药”,无论西方的“基督”还是我国的“孔教”在本质上都是那样的“旧”。
其次,蔡元培先生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其文章中多次反映了此种思想。例如,他提到“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作用而构成”,“迨后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科学发达,皆一一解释之以科学”反映了其对科学的肯定与提倡;后文中对“文艺复兴以后各种美术崇尚人文”的称颂和对宗教被利用,“不惜于共和时代,附和帝制”的抨击又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主观念。
由此可见,蔡元培先生无论是对宗教表现出的批判还是其侧面影射的“孔教”,都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顺应了“民主科学”的时代主题,并论证了其进步意义,对当时解放、启蒙民众思想产生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也成为推翻封建王朝、剔除糟粕思想的有力武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必要的思想,这具有相当大的时代意义。
(二)有相当一部分观点相对客观
在《美育代宗教说》中,蔡元培先生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整合一些思想。通过对宗教弊端的揭示,又剖析了美育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在融合中西思想的指导下,比较两者,说明了美育的优越性,从而论证了美育代宗教是可能的、必然的。在论证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观点是相对客观的。
例如,在揭示宗教的弊端中,作者着重强调了其落后性及主观性。众所周知,原始社会人类心智尚未开发完全之时,便产生了宗教的萌芽。随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迁,人类经过科学实践已能验证事物的正确与否,宗教落后性显而易见。此外,作者在文章中又将宗教产生归结为原始社会的“精神作用”(主观意识),然而在专制、阶级观念狭隘的封建社会,宗教被利用为统治工具,而掌管宗教者并非“神”,不可能为“完人”,为利益冲突、一己之私往往产生恶劣的后果,如像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回教之谟罕默德,对不从其教者杀之”;“基督教与回教冲突,而有十字军之战,几及百年”等。可见从宗教的产生到发展都受制于人的主观意识,而不被实践所检验、指导的意识必然会出现错误,从而对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再如,通过“宗教”与“美”的比较,突出美的优越性——美的形式具有客观性、美具有普遍性等等。人人都爱美,都有欣赏美的权利,作者提出“独乐乐不如人乐乐,与寡乐乐不如与众乐乐”便可反映以上观点。
此外,在其后的探索研究中,蔡元培对宗教的本原及当时宗教的陈腐进一步作出了客观评论。首先,他将宗教本原归结为“一种哲学主义的信仰心”,信仰是自由的、是可以随着哲学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次,他认为,当时的各种宗教,利用封建迷信,迷惑无知的人盲从宗教,来维持传教者的利益。“这完全是用外力侵入个人的精神界,可算是侵犯人权的”。这无疑打击了全盘西化的“宗教救国”和封建保守的“复古尊孔”思想,从侧面论证了蔡元培所倡导的“美育救国”的可行性。这不仅在中国近现代的美学、教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更为当时处于迷茫、探索期的中国社会指明了一条新的救国方案。
(三)对后世美学美育等众多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虽然产生于上世纪初期,但其中很多重要的观点仍是当今美育美学等众多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依据。如在美育学研究方面,有杜卫等人。杜卫将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说”的实质诠释为“感性启蒙”,并指出“这种美育思想为20世纪中国美育理论铸就了理论模式和思维方法”;再如在历史学的研究上,有宫承波等人。宫承波将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理论内涵解读为“美育代宗教”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认为“美育代宗教”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和促进上等。”可见其影响非同一般,具有划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以美育代宗教说》中所揭示的宗教本质、美育代宗教的优势、意义等理论是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教育理念、思想的丰富、完善的基础;它提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国人遭遇现代社会信仰问题的困惑指明了一条新出路,时至今日,虽已逾百年,但每每细细品读,仍耐人寻味,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J].新青年,1917年8月.
[2]宫承波.“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意义[J].文史哲,2000,(05).
[3]姚全兴.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述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