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的美学精神探究
2015-07-24李军
摘要: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经历了时代的见证,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中国民族歌剧秉承民族精神,以民族与大众相融合为审美选择,在发展中不断体现着时代旋律,发扬民族精神。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美学精神紧密融合,在审美需求与审美功能的指引下,结合多方面因素,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形态与审美效应,为弘扬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发挥作用。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 美学精神 审美需求
中国民族歌剧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艺术,有机的将音乐、戏剧、诗歌以及舞台综合艺术等有机的融为一体。在时代变迁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民族歌曲秉承民族精神,形成特色美学文化。同时,在时代文化和中西方思想交流背景下,中国民族歌剧的审美需求有了新的定位。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民族歌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审美效应,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更好传承和发扬增添力量。
一、中国民族歌剧民族化与大众化兼容的审美选择
中国民族歌剧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社会阶段,从探索期到创生期,从拓展期到振兴期,不同阶段的中国民族歌剧在吸收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影响下,中国民族歌剧将审美趣味定位于民族传统,将民族化与大众化作为其发展的审美价值取向。
不同时期的中国民族歌剧创作,都依托时代背景。以早期的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代表黎锦辉为代表,他实现了儿童歌舞剧的成功尝试。其作品创作中以中国民族特色为基调,没有直接参照西洋歌剧,实现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创作,在社会大众中引起较大反响。在1940年前后中国民族歌剧在解放区进行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统一的探索,通过歌剧创作体现现实生活,使其艺术形式更加符合大众需求。例如,《扬子江暴风雨》,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斗争真实生活,其审美趣味受到大众广泛认同。在1944年底,中国民族新歌剧《白毛女》诞生,其成功的创作形成了我国重要的中国民族歌剧风格,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白毛女》在吸收西洋歌剧的同时,结合地方民歌和戏曲,使审美选择更加贴近大众,其富有戏剧性的表演,丰富了戏剧表演手段,增强了中国民族歌剧的舞台张力,受到广泛大众的喜爱和推崇。
二、中国民族歌剧在时代背景下的审美效应体现
中国民族歌剧是与时代共进的独特艺术形式,结合时代文化和时代旋律为大众传播更加具有精神力量的艺术文化,其卓著的功效体现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审美效应。
中国民族歌剧的不断发展始终洋溢着时代的革命精神,它的一路发展适应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需求,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力量。中国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既存在一定共性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在审美理念和价值取向上中西方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西方学者丹纳曾提出:影响一个民族社会精神的重要因素,主要来源于种族、环境以及时代。中国民族歌剧的审美创造离不开新民主主义大变革,离不开时代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歌剧充分体现了其重要的精神感召力,以其美感为大众传递出令人振奋的精神力量。中国民族歌剧审美效应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与其审美精神相关的社会题材方面。例如,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以中国革命为主要时代题材,强烈推崇反帝反封建理念。而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时代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中集中展现其革命目标,丰富其反帝反封建内容。同时,歌剧创作也包含着对英雄人物的礼赞,例如《刘胡兰》就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有力歌颂了那个时期革命战士的积极参与革命的热情。
三、中国民族歌剧独特的审美形态与风格
审美本身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审美活动具有时代差异性,体现出不同的艺术创造风格。同时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歌剧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形态和风格。
中国民族歌剧优美的审美形态,集中体现在以多样化艺术形式表现出劳动人民质朴纯正的思想品质,求生存和求发展的才能智慧,不屈服命运的反抗斗争性格,以及团结互助、献身民族大业的高尚情操。以《刘三姐》为例,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觉醒、反抗以及积极投身于民族大业的崇高精神。这一类的歌剧代表作品较多,《草原之歌》、《阿诗玛》等都体现了时代特征以及社会发展趋势,对审美和艺术有着深刻的体现,并在和谐的美感中实现时代历史与艺术美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中国民族歌剧审美形态和风格,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完美融合。中国民族歌剧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孕育下发展壮大的,体现着时代特征,满足于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彰显着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的审美风格。
四、结语
在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孕育下,中国民族歌剧的审美形态和审美精神不断服务于人们的审美需求,为整个时代带来重要的精神力量。中国民族歌剧在其独特的形式表现中,在不同时代背景的审美活动中,秉承歌剧本体精神,以其感性的美学风格显示其独特的审美形态。在今后的中国民族歌剧发扬和探索中,要结合时代发展新趋势、新观念和新需求,推进中国民族歌剧进一步发展,以其独特的美学精神和美学特征服务于时代和社会。
参考文献:
[1]万和荣.重新审视歌剧《白毛女》的优秀“品质”——兼论中国歌剧的可行性发展[J].文艺争鸣,2010,(14).
[2]孙宏娟.时代特征与民族风格是中国民族歌剧的灵魂——运用板式变化体创作的中国歌剧中女声唱段的演唱风格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2).
[3]郭婧.“悲剧”——“英雄”——“爱情”:从《白毛女》和《苍原》女主人公艺术形象的分析中微观中国歌剧女性形象[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探析——从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和《原野》的音乐创作谈起[D].郑州:河南大学,2011年.
作者简介:
[1]李军:荆楚理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