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定妆
2015-07-24陆惠萍
陆惠萍
案例:苏少版第十册的欣赏乐曲《土耳其进行曲》教学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对乐曲预先作了简单介绍分析,然后边听边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了土耳其军队神气地排着队,向我们走来。”有的学生说:“描写了土耳其的军队在军乐声中接受首长的检阅。”对于这样的答案,我想每个音乐老师听了都会很满意,因为教学参考书上写的就是:一支土耳其军队在热情欢快的军乐声中自远而近然后由近而远行进的情景。然而,就在我想让学生进行表演时,发现两位学生在窃窃私语,于是我让其中一位举手发表了他们的意见:“老师,我和你们想的不一样。我觉得是两个斗士展开了越来越激烈的战斗……”我不但没有批评这个非“标准答案”,而且还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他们的真实感受。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在上述课例中,难道非要让全班学生听了《土耳其进行曲》后,都觉得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支军队前进的情景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听”,这才是正确的吗?这只是表明了同学们之间想象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不能用“谁想象的好,谁想象的差”单纯地评价。因为音乐的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注定有关音乐的许多问题不能一言概之,且难以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师要慎重地评价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不要轻言学生的“对”、“错”,尊重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
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学问题,而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改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才能改变那种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和引导学生勇敢地说“不”——不同意老师的理解,不同意课本的解释,这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才是学生真正地理解,这才可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那么怎样让学生敢说“不”呢?
一、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的发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我们应该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欣赏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唱,一起跳,师生合作完成欣赏教学;在教学语言上,教师还可以“让我们一起来”、“请‘××你能行”、“你的想象力比老师还丰富”等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形式上,可提倡课堂讨论,提倡标新立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表现内容,创作思想等方面加以引导,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因为音乐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最终实现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我们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构方面都有所创新,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独创与奇特的想象,对学生的“突发奇想”和“智慧火花”都应及时地进行引导。这时,教师不但要允许“犯错”,而且要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机会,使其在失败面前不气馁。而那些在教学中大搞“一言堂”,对学生搞“一刀切”的方法,只能泯灭学生的“灵活”。总之,我们要努力构建以学生创新活动为基础的全新教学模式,使音乐教学成为学生争取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天地。
由此可见,一堂优秀的音乐欣赏教学课是通过融洽的“氛围”,师生的“情感”,教师的“观念”,学生的“想象”等方面来完成。这几种机制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良好的“氛围”是教学的基本前提,“情感”是教学的动力,“观念”指明方向,“想象”添加翅膀。当每个机制有机地、积极地结合起来,并达到协调的状态,健全而愉快的课堂才能产生。让我们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成为善于想象,勇于创新的开拓性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