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调查分析

2015-07-23贾晓雁徐玲妙张丽萍

护理与康复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搏科室病情

贾晓雁,徐玲妙,张丽萍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 310012)

围心搏骤停期是指患者意识消失和心搏骤停前的短暂阶段[1]。在围心搏骤停期中,患者往往还存有呼吸与心跳,重要的脏器血氧供应还尚能维持,84%患者有可识别的病情变化[2]。围心搏骤停期患者可出现在临床各个科室,无论是重症监护室或是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还是其他专科的护理人员,如果能对患者即将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见,积极果断地采取急救措施,能避免心搏骤停的发生。2013年8月,笔者对本院各个科室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为提高对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的早期识别能力、拟定临床急救技能的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本院临床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楣栏中设计有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的早期判断能力、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处置能力及对围心搏骤停期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的需求3方面,共11条目。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的早期判断能力包括对围心搏骤停期基本概念、先兆表现、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的了解程度;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处置能力包括判断时间、有效抢救措施知识、自身抢救能力掌握程度;对围心搏骤停期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的需求包括培训必要性认知、理论及技能培训、案例分析及实战演练、抢救设备培训等。

1.2.2 调查方法 指定1名护理人员负责问卷发放,要求临床护理人员现场填写,填写完毕后立即回收。

1.2.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8.0软件统计包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问卷回收及处理 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8份,有效率96.36%。因重症监护室及急诊科是危重患者较集中的科室,患者围心搏骤停期出现的概率高于其他科室,因此考虑按照调查对象所在科室不同分为A 组(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B组(其他专科护理人员),以便更客观地了解A、B两组护理人员在对围心搏骤停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2.2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见表1。

2.3 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的早期判断能力 见表2。

表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表2 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的早期判断能力 人(%)

2.4 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处置能力 见表3。

表3 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处置能力 人(%)

2.5 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的需求 见表4。

表4 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的需求 人(%)

3 讨 论

3.1 护理人员掌握围心搏骤停知识及技能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其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接触面最广,无论是日常护理工作的开展还是重大治疗和手术的实施,都需要护理人员进行评估、观察、配合落实各项治疗措施,所以患者一旦出现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第一目击者往往是护理人员。而第一目击者即刻实施心肺复苏在挽救患者生命中具有关键作用[3]。如果护理人员在该阶段能尽快判断患者处于危急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将有助于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为心搏骤停,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这有赖于第一反应时间内的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的识别及对相关技能的掌握。

3.2 护理人员围心搏骤停知识及技能掌握现况

3.2.1 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的判断能力现况 表2数据显示,基本概念了解程度一项中基本了解和非常了解的人数A 组护士占比71.5%、B组护士占比44.3%,说明A 组护士在对整体概念的知晓程度上优于B 组护士(P=0.000),但从总体上看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的概念了解还是有所欠缺;在先兆表现这一项中A 组护士基本了解和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为85.7%,B 组护士为86.3%,两组比例大致相当(P=0.230),对此项知识的了解大部分护士都有较好的回答,也说明随着危重患者在各临床科室的增加及危重症急救培训的开展使护理人员在此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MEWS评分可鉴别、预测存在潜在危重症危险的患者,并可作为判断患者情况是否恶化的重要指征[4-5]。在本文研究中虽然两组护理人员对MEWS评分的认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仅从单项“不了解或很少了解”程度来看,A 组护士达75.7%,B 组护士达88.7%,均有较高比例,说明此量表在院内使用的普及、认可程度不够,需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3.2.2 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处置能力 研究证明[6],如在4min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BLS),8~16 min 内进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则心搏骤停者存活率可达53%;而8~12min开始BLS,16min以上开始ACLS,则存活率为零。表3中“判断时间”一项A 组护士在1~3min内能迅速做出判断的人数比例为75.7%,4~6min内做出判断人数比例为18.6%;而B 组护士能对围心搏骤停期的快速判断即时间1~3min内的人数为42.3%,4~6min内做出判断的人数比例为33.5%,其余均要在4~6 min以上。护理人员在围心搏期能及时识别、处理,充分发挥现代医疗技术的干预措施,将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而发生心搏骤停,是患者安全度过围心搏骤停期的有力保障[7]。对病情突然出现变化的患者必须进行正确评估与处理,如患者呼吸窘迫、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即可判断患者处于围心搏骤停期,作为第一反应者应该进行开放气道、给氧、球囊辅助呼吸,必要时插管、建立静脉通路,同时呼叫医生,为心搏骤停者进行CPR。本文资料显示,在有效抢救措施知识掌握上,A 组护士完全正确为21.4%、部分正确为74.3%,B 组护士有效急救措施完全正确掌握仅有5.2%、部分正确为82.7%,在对自身抢救能力评估上,A 组护士熟练掌握占58.6%、大致掌握占28.6%,B 组护士熟练掌握占28.6%、大致掌握占42.3%。分析原因,A 组护士均在危重患者较为集中的科室工作,接触围心搏骤停期的患者相对较多,临床经验较为丰富,抢救能力自然优于B 组护士;再者由于急诊科患者在首次就诊时病情的诊断往往不明确,护士必须密切、持续、动态地评估病情,一旦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护理干预,甚至在围心搏骤停时先于医生进行抢救措施的实施,较其他专科的护士有更快速的反应能力及处理能力。

3.2.3 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的需求 表4中认为有“培训必要”的人数A 组占98.6%、B组为99.2%;对“理论知识”的培训需求A、B两组均达100%;对“案例分析及实战演练需求”A、B两组分别为92.9%和87.1%;“抢救设备”培训需求A、B 两组分别94.3%、89.5%。资料说明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非常大的需求,无论是A 组护士还是B组护士,对培训需求必要性的认识上具有同一性(P>0.05),同时对培训的项目(理论、案例分析及演练、抢救设备)的认同度上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

3.3 加强护理人员围心搏骤停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 全面、系统、正规的急救培训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影响很大[8]。

3.3.1 理论知识培训 针对A、B 两组对围心搏骤停期相关知识的欠缺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案。B组护士存在对于围心搏骤停期的概念知晓率较低、对MEWS 评分比较生疏的客观现状,故对B组护士的理论培训上给予围心搏骤停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培训,同时也对MEWS的评分项目、评分方法进行讲解、考核。而A 组护士围心搏骤停概念的知晓率高于B 组护士,但对MEWS评分的掌握不够理想,据此,对A 组护士的培训侧重点放在MEWS评分的使用上,尤其注重在实战中运用MEWS评分,如急诊室护理人员经过规范培训后,开展在分诊中运用MEWS 评分,及时识别急诊患者中的围心搏骤停者,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MEWS评分,评分≥4分,提示患者病情危重,可能处于围心搏骤停期,需要严密观察并采取措施。MEWS评分只有在实际中反复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监控使用评分的规范性,才能将要点更加牢固地掌握,为病情的变化提供客观的指标。

3.3.2 操作技能培训 根据两组护理人员调查结果的差异,培训方式也有所侧重。对A 组护理人员除常规培训外,需对各种危重病患者围心搏骤停期的有效抢救措施上进行落实和强化,即强化ACLS的培训,提供更为高级的生命支持。美国心脏协会提出培训重点应关注心搏骤停首10min的处理,并以案例为基础的小组式教学防范[9]。据此,对A 组护理人员采用场景模拟训练的方法,设置抢救环境、围心搏骤停的不同临床表现,分成若干抢救小组,对所设置的案例进行模拟抢救练习,其中主要抢救措施的落实包括高级气道的设置、保证足够的通气和氧合、心电监护、配合医生使用药物处理心律失常及配合鉴别诊断等各项措施,由小组组长把关,做到严格按照抢救程序进行,同时把抢救设备的使用一并纳入模拟培训案例中,更能有效巩固培训效果。同时,重视培训效果的持续维持,对一些特殊部门,如急诊室、重症监护室、冠心病监护病房、麻醉恢复室等护理人员,每3年 进 行1 次ACLS 的 培 训 和 考 核[10]。B组护理人员的培训采用以BLS规范操作步骤培训为主,结合以真实案例为基础的指导方式,先讲解各技术操作的步骤,再根据录像或视频资料边看边练,以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同时收集真实案例中抢救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加以讨论,着重评价“判断时间”和“有效措施落实”这两项。

[1]王海军.围心搏骤停期影响心肺复苏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132-133.

[2]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BLS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M].Dallas,Texas:AHA,2001:3-64.

[3]Iwami T,Nichol G,Hiraiad A,et al.Continuous improvements in“chain of survival increased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J].Circulation,2009,119:728-734.

[4]王承辉,阮海林,杨春辉,等.院前急救患者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分布及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11,31(4):310-313.

[5]Querterman CP,Thomas AN,McKenna M,et al.Use of a patient information system to audit introduction of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ing[J].J Eval Clin pract,2005,11(2):133-138.

[6]张悦怡.急重症救护新概念及新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

[7]张维新,吴丽雅.98例围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9):194-196.

[8]陈岚.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率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9,8(1):47-49.

[9]Abella BS,Alvarado JP,Myklebust H,et al.Quality of cardiopulvnonary resuscitation during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J].JAMA,2005,293(3):305-310.

[10]徐凌丽,秦建芬,潘红英.院内心肺复苏的一体化管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8):725-726.

猜你喜欢

心搏科室病情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爱紧张的猫大夫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突然倒地怎么办?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的预后及病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