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

2015-07-23李可安

科学中国人 2015年27期
关键词:案主社工本土化

李可安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应用学科,首先在欧美国家出现和发展起来。随后,进入20世纪,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一天天衰弱,许多中国的先进青年开始向西方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和治国方法,社会工作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社会工作本身是外来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亟需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子,更好地进行本土化的发展。

二.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

本土化所代表的是一种转变的过程,它是指一种外来的物质或者意识形态进入到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逐渐适应新环境的发展和表现出新环境的特点并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在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指,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将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工作方法与中国的社会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社会工作能够更好地在中国发挥作用并且服务于有需要的人群。

社会工作在我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是曲折而漫长的。在上个世纪初期,社会工作刚刚被引入中国的时候,一些西方的传教士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的大学里讲授社会工作的知识并且开办了一些社会工作的团体。社会工作在那个时期的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但建国以后,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单位体制”的影响,政府逐渐以单位为中心为人民提供物质和生活上的服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又逐渐被搁浅,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等相关课程才重新在大学中开设,社会工作的团体和组织也重新慢慢发展起来,中国的社会工作事业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

但必须看到的是,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相关活动的开展,还缺乏中国特色的组织形式,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在我国高校中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毕业之后是真正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从事了其他与社会工作无关的专业,这也使得我国社会工作在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地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与西方较为开放的文化观念不同,中国人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文化与价值观念是趋于保守和内敛的。传统的以“家族”为本位的思想,使得中国人在遇到困难和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寻求自己家人或者亲戚朋友的帮忙,而较少会去像社工寻求帮助。很多人宁可把问题憋在心里,也不想去向陌生人倾诉,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正是这个道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许多案主都拒绝社工的帮助,这也给社工的介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利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2.东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

由于社会工作是从西方国家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其工作理论与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的色彩。而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讲与资本主义制度在各方面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依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工作的发展还无法与政府的管理彻底分开。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社工工作的主要开展部门还在一些街道、社区、妇联等政府组织部门,主要还是归政府管理,官办的特征较为明显,各民间社会团体和组织在这方面的影响还比较弱,无法独当一面。

四.有效促进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对策建议

1.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助人方式的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社会工作机构里的社工都是一些没有专业社会工作师执照的非专业人员,而真正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毕业之后选择了社工工作。为此,政府应该通过提高社工从业人员薪资待遇等政策,吸引更多的专业社工投入到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中来,推动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社工的工作目标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来协助其摆脱自身困境。许多案主对于社工的排斥心理使得一些社工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和完善助人的方式方法,通过对案主更加全方位的了解来选择更有利于案主接受的介入方式,以此来推动社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2.在原有体系基础上建立更多民间社工机构

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工作团体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管理团队,因此我国的社会工作是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脱离政府的帮助和管理而独自开展的。因而,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本土化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本土化过程要以街道、社区、妇联等与政府挂钩的社工组织为依托,逐步提高这些社工组织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并在这些社工组织发展良好的前提下,在民间开展更多非盈利性的社工机构,不断壮大社工队伍,吸引更多的专业社工加入到社会工作的行列中来。

五.结语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工作还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制度背景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实际而不断改变。专业的社工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他们敏锐的专业视角和工作技能,建立起一套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体系。

[1]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2]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3]陈钟林,黄晓燕.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

[5]童敏.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及其督导者的基本角色[J].社会,2006.

猜你喜欢

案主社工本土化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冬奥会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研究
案主自决的实务挑战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残疾人个案中的应用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