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仰:心灵契约

2015-07-23杨蜜

军工文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军工信仰企业

杨蜜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个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中国企业的资本迅速扩张,股市飙升;科技高速发展,使得世界的变化已经超出了人们喜新厌旧的速度;互联网将人民的各种生活需求在指尖就可以实现。

然而,金钱在重塑生活的同时,也在瓦解着人们的信念。物质极大富足同时精神财富却匮乏,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信任缺失、价值观迷失等问题日渐凸显。

信仰,这个无关乎生存的话题,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热议的命题。

信仰的力量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一次重要讲话中的言论。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

诸多评论者亦叩问这个时代的精神缺失。有人说,“国家无信仰则亡,民族无信仰则衰,社会无信仰则乱,企业无信仰则败,人无信仰则躁……”有人说,“今天的中国,最普遍的信仰是权力和财富”。信仰危机的到来,引起整个社会的反思。

智囊传媒前一阶段做的一个针对中国发展背后的信仰问题调查中显示:在被调查人群中,认为中国是否普遍存在信仰危机的占53%,认为非常严重的是30%,共占83%。而对于中国企业已经一步步从注重产品到注重服务,注重管理,最后发展到注重文化方面,非常认同18%,认同43%,大部分人是赞同此观点的。

重提信仰,是国家的担忧、更是企业和个人的亟需。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国内企业也纷纷踏上转型升级的新征程。如何带领企业度过转型的阵痛期,并形成可持续良好发展的格局,是企业家们反复追寻的话题。

IBM小托马斯曾说,“我坚信任何一家企业为了求生存和获得成功,他要具有一套可靠的信仰体系,然后把这套信仰体系辅助于行动”。而军工企业家中航工业林左鸣董事长对此也颇为认同,他认为:“转型升级表面上是技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在深层次则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这与企业信仰的确立或转型紧密相关。”

而在个人层面,在诱惑不断,社会被时代裹胁的情况下,个人唯有保持信念、信仰、激情,才会对生活有所敬畏,才会在职业上有所追求,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正如兵器工业尹家绪董事长所呼吁的,“我们可以失去年轻,但不能失去梦想”。

“有时候,生活会冷不丁给你一板砖。但不要失去信仰。你需要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你的工作将会占据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伟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直到你找到它,不要停下来!” 乔布斯亦是如此激励年轻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信仰,让我们在迷途中走下去,且走得更远。我们不希望用信仰解决当下的所有问题,但我们也从未怀疑过信仰的力量。

与信仰对话

对于信仰的坚持和笃信,军工行业最为虔诚。

伴随着1956年7月我国第一型多用途跨音速喷气式歼击机首飞划破长空的呼啸声,军工人追求先进武器装备的步伐就不曾停止,第一辆坦克诞生、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武器装备水平的每一次提升,都为大国地位添加一份沉甸甸的筹码,同时也一次次的阐述着“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信仰。

“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对于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而言,信仰是以身许国的渴望。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钱学森的耳边时,这位已在美国生活10多年,被誉为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选择抛下名利回国报效。在历经了逮捕、关押、折磨、监视和种种限制后,1955年8月,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返回中国。冲破重重阻拦而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他倾其所学,紧密关注国外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并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世界奇迹。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对于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而言,信仰是隐姓埋名的坚守。自1961年1月12日,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秘密交给于敏那一刻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突破氢弹后,于敏带领团队乘胜又干成几件事——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为我国核武器发展战略和国防高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企业每名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岗位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工作即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恪尽职守。”

对于歼-15总负责人罗阳而言,信仰是超越生死的执着。罗阳用他有限的生命,诠释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局观念、人民利益重于一切的责任意识、科学事业大于一切的敬业精神。2008年7月8日,罗阳签署了“关于确保完成歼-15飞机研制任务令”,上面赫然写道:公司强令要求,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以完成政治任务的高度,认识任务目标和节点,按照已经制定的项目赶工计划不折不扣地执行。2012年11月25日,歼-15刚刚首飞成功,罗阳在归来的中国航母“辽宁舰”上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去世,谢幕海天。他用生命诠释了“航空报国”的信仰。

这样的人物故事在军工行业不胜枚举,他们心存信仰,他们亦是信仰本身;他们被人歌颂,而歌颂者坚守着他们的信仰。他们是万千军工人的缩影,是军工精神的符号代表。

危机与传承

早在2011年,青年领袖姚明曾发声:“当我拿到第一张NBA10万美金的支票时,我确实很幸福,但是幸福之后,你会有无止境的欲望,所以,更重要的是要控制自己。信仰是我们现在缺失的东西,信仰中包含道德。在某个时候,我需要某些依靠,但是在我的文化背景里找不到。”

年轻一代的信仰危机也蔓延到军工领域。来自80后、90后的职工大量涌入军工队伍,并逐渐成为核心力量。他们接受着多元的世界观、开放式的教育以及爆炸式的信息,他们未曾体会艰苦奋斗的时光甚至被父母呵护的不谙世事。曾有人担心,多年来形成的军工精神能否在新一代军工人身上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这一方面,各大军工集团有一个共识:企业信仰属于企业文化范畴,要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着重关注青年员工价值观形成的培养和统一。

航天科技一院介绍到:我们非常重视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承,所有新入职的员工必须接受航天精神文化的教育,企业媒体要把传播企业优秀精神文化作为中心任务,在企业各个层面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进而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核心价值观。

中核集团的新员工,也在接受入职培训之后,表示“我们需要重拾‘两弹一艇的精神与某种信仰。恰巧,习总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中核集团提出了‘中核梦。我们应力图将个人梦与两个梦相结合,形成一种信仰,自己甘为核工业这台永不停歇的能源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

中国电科集团于去年5月发起了“因为信仰”活动,旨在通过对话,让青年人更加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让电科青年的信仰更加坚定,价值更加趋近统一。

活动中,电科11所的一名80后科研骨干说道:他说最听不得别人说年轻人“坏话”,比如认为80后、90后没有吃苦精神和担当意识。在他身边,28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90%以上,就是这些年轻人在某重大项目攻关期间,以苦为荣,夜以继日的工作,有人连续几个月住在单位,家中年幼的双胞胎女儿只能留给妻子独自照料;有人顾不上接送小孩儿上下学,只能委托给他人……这些都是年轻人的行为,担大义,公而忘私。

信仰是自由的,没有自由就没有信仰,信仰不能强迫。而企业文化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这种整合作用,使公司和职工建立一种心灵上的契约。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整合的过程。

中国电科总经理樊友山对此的解读是:“中国电科人在六十余年的创业和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坚定信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既是中国电科人坚守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铭刻着中国电科人‘科技报国,电子强军的不朽誓言;承载着中国电科人‘自主创新,奋勇超越的铮铮诺言;表达了中国电科人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对民族的神圣责任;折射出中国电科人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 。

的确,促使军工人们在各自岗位尽忠职守、不懈追求的,并不是一纸劳动合同,而是这份“国家利益至上”的心灵契约。

猜你喜欢

军工信仰企业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信仰
漫画
2018上海企业100强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军工股上涨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