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2015-07-22陈震宁

唯实 2015年5期
关键词:企业发展

陈震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指导工作时,针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当中,“经济强”无疑是“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从经济总量看,201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5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按照当期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约240倍,年均增长12%以上。从经济结构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到20%左右,接近世界经济强国农业劳动者占比临界点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3.1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从效益水平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折合1万美元以上,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已接近高收入国家(地区)平均发展水平。从辐射影响看,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以占全国1.06%的国土面积、5.8%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0.2%的地区生产总值、13.8%的出口总额。

但是,结合经济强国的内涵特征,考量评价江苏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纵向比绩成效显著,横向比形势逼人;国内比走在前列,国际比差距凸显;比总量家底不小,比质态水平不高,总体上仍处于“大而欠强”的发展阶段,突出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有待增强。2014年江苏经济规模在世界经济体的排名可列第16、17位之间,但人均水平仅为美国的23%、日本的31%、德国的27%。相对于经济总量优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11.1%,分别低于上海、广东8.4和0.8个百分点;税收占比83%,分别低于浙江、上海10.5和9个百分点。二是结构形态总体偏重。2014年服务业占比达46.7%,但与发达国家74%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也分别比上海、浙江、广东低18.1、1.2和2.4个百分点。重工业仍持续快于轻工业增长,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高达74%。三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5%,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占主营业务收入1.07%,与国外大企业5%左右甚至10%以上相距甚远。四是增长动力结构亟须优化。投资率高于全国和周边地区,而消费率则相对偏低。2013年江苏投资率为48.4%,消费率为45%,而发达国家一般投资率为20%左右、消费率在80%左右。五是产业发展竞争能力需要强化。一些关键技术及装备受制于人,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5%左右。工业增加值率长期在22%左右徘徊,远低于发达经济体35%以上的水平;农业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农产品加工深度只有20%~30%。六是集约集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土地开发强度达20.9%,但单位面积产出仅相当于浙江的77%、广东的79%,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产业同构比例超过80%,产业间关联融合度不够强。

以上这些都表明,江苏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历史征程中,必须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理念方针,从主要以经济规模为标志的量的扩张转到主要以综合效益与结构层次等为标杆的质的提升上来,着力建设“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强、增长动力强、发展载体强”的经济强省。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环节,着力强化经济领域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核心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各类研发平台,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研发活动,加快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开放竞争、富有活力的企业研发网络。鼓励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展技术创新,努力实现从一般产品应用开发走向自主创新、从面向自身发展转向引领行业发展。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等激励企业创新的重点优惠政策。加快提高管理创新水平。引导企业导入现代管理理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先进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科学化水平。支持企业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效能。不断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引导企业以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把有限市场变为无限市场。鼓励和引导制造企业向前端研发设计、后端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延伸拓展,发展产品定制、远程服务等新兴业态,促进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给商转变,从渐进式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商业模式创新,使之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倍增器”。二是建立激励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产业技术政策法规,改革产业准入和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改为政策引导和法规监管为主。建立形成要素价格倒逼机制,强化资源有偿取得,建立反映资源要素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鼓励成果转化的利益导向机制,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改革科研费用使用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列支人员费用,调整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结构,允许单独列支科研人员工资和劳务费用。建立统筹协调的政策落实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适时研究建立符合省情的创新驱动评价指标,加快完善江苏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体系。三是引培并重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型战略企业家。深入开展“双创计划”、“汇智计划”,重点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教授、博士到企业和基层服务,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全面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实施百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企业和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一线人才。

以高轻优强为鲜明导向,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强是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关键所在。一是调“高”产业层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突出前瞻先导和支柱基地,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实施重大工程,在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复合材料、下一代互联网、小核酸和抗体药物、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突破一批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前沿技术。抓好南京智能电网、盐城风电和泰州生物医药三个国家级集聚区建设,推进无锡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纳米科技、常州高新区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突出信息带动和品牌建设,促进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攀升。加快先进制造业新增长点培育,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平台上的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加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全流程改造提升现有装备工艺,积极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持续推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企业信息化提升“百千万”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协同应用和集成创新。实施“名特优新”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打造高端品牌,拉长名牌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突出节能降耗和绿色增长,有效化解重点行业过剩产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发展战略、行业规划、能耗管控、环保监管等政策引领下,通过负面清单管理、准入条件公告、信息公开发布等具体措施,加快形成市场竞争公平化、企业投资自主化和退出机制刚性化的行业发展引导约束机制。二是调“轻”产业质态,增强产业整体协调性。深化拓展“十百千”行动计划的内涵和外延,狠抓重大项目、集聚区提升和企业创新三大关键环节,持续推动服务业提速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抓好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重点生产性服务领域,培育壮大江苏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高度重视互联网经济发展,在云计算及物联网服务、互联网金融、O2O、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鼓励创新创业,努力培育一批平台经济集群和互联网优强企业,显著提升全省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三是调“优”产业布局,拓展产业内外发展新空间。一方面,充分利用“通江达海”资源禀赋,着力推动江海联动发展、跨江融合发展、南北协调发展,引导沿江和内陆地区及省会城市钢铁、石化、建材等企业有序转移,在更大范围优化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沿江产业带方面,大力提升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增加值率,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重点发展金融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与服务外包等生产服务业和商贸旅游、家庭服务、健康服务等生活服务业,打造江海一体的高端生产服务集聚区和我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先导区;沿海产业带方面,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港口中转和多式联运物流等生产服务业,大规模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高端产业转移,努力培育海洋经济新优势,构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方面,优化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产业,加快布局区域性物流中心,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壮大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交易市场,深化与陆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协作,成为国家陆桥通道的东部重要支撑;沿运河产业带方面,重点培育装备制造、盐化工、生态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建设具有规模优势的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集散交易中心,以及贯通南北、辐射带动苏中、苏北腹地的文化生态旅游特色产业带。另一方面,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局,加快构建“向外开放、区域协调、转型升级、生态安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重点是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省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建设,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和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为载体,联手中西部地区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推动轻纺、机电等富余产能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着力建设面向中西亚、南亚、东南亚等沿线国家纺织服装、轻工和机电产品境外加工基地;抢抓“高铁出海”战略机遇,鼓励机械、冶金、建材等行业兼并收购境外企业、境外品牌、境外资源、优质资产,建立海外研发生产基地。四是调“强”产业实力,着力形成稳健增长新优势。一方面,扬己所长,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具有本省现实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方面,重点发展以下一代信息网络、物联网和云计算、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以工程机械、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船舶、机床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新型铝合金材料、特种玻璃、耐久型建材等为代表的专特材料工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努力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强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打造全国服务外包高地和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地;突出发展科技服务业,着力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现代农业方面,以稳粮增收为中心任务,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努力打造农业主体强、农业科技强、农业设施装备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和高集约度、高附加值、高外向性“四强三高”型农业。另一方面,把握机遇,积极发现发掘新的增长点,努力培育壮大潜在优势产业。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思路,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和“四化联动”推进的有利时机,把潜在需求激发出来并拉动供给,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文化创意和健康文体等六大产业,形成推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取向,着力优化增长动力结构。坚持拓展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并重、扩大消费与优化投资并行,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一是多措并举强化投资支撑。积极扩大有效投入,逐项对接国家七大类重大工程建设,分类组织实施涉及江苏的58个国家工程项目和建设专项;在持续实施省级200个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在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和促转型、补短板的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充分挖掘投资增长潜力。加快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能源输储能力、立体交通网络以及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物流网购、旅游休闲、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健康养老、居民基本生活保障设施以及公共卫生、城乡就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投资规模。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具体实施“一试点、一并轨、一机制”和“四清单、四办法”的总体方案,积极探索投资运营机制和融资方式创新,发掘社会资本潜能,激发民资投资活力。二是多点发力扩大消费规模。针对消费市场存在的短板和突出问题,着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创新消费政策,促进大众消费,不断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形成“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良性发展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有效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着力优化消费供给,加快“智慧江苏”建设,促进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推进“健康江苏”建设,提高健康养老消费供给能力和水平;打造“畅游江苏”品牌,积极发展旅游休闲消费。大力培育消费热点,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积极发展绿色环保消费、婴幼儿产品消费和教育文体消费。切实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推进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消费市场秩序,大力营造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的市场环境。三是多管齐下稳定外贸出口。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通过出口市场的优化布局有效降低市场过度集中可能带来的波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一般贸易比重,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商品和服务出口。积极创新贸易方式,发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境内与境外、线上与线下、虚拟与实体市场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进口商品交易中心,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扩大江苏经济建设急需的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对江苏经济转型的驱动作用。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有序放宽制造业领域外资股比限制,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带动重点外贸出口基地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江苏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力设备、光伏、风电、工程机械、机床工具、轻工、纺织、建材等行业企业,以技术和设备等形式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地区)投资建立境外加工组装基地,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和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带动设备和中间产品出口。

以企业园区为重要支撑,着力打造优强发展载体。在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过程中,必须继续扬优展长,不断发挥并强化江苏实体经济、开发园区的支撑作用。一是着力推动园区转型升级。要以改革促转型。鼓励开发园区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科学配置职能机构,强化决策执行能力;支持开展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大力推进“三证合一”等模式;积极开展开发园区社会管理改革,赋予必要的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社会事务管理权限。要以创新促提升。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突出园区特色发展方向,鼓励开发园区建设创新型园区、智慧园区、金融合作创新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知识产权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共建园区等“一区多园”,努力做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差别发展。要以开放促发展。抓住上海自贸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施机遇,加快苏州工业园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载体建设,推进中外合作园区建设,深化口岸监管、跨区协作、跨境口岸通关等方面的改革和试点,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二是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推进企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促进企业间实现错位竞争、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支持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促进配套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重点在钢铁、水泥、光伏、风电、农产品加工、船舶等行业和领域,鼓励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形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境)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强骨干企业。要强化要素供给。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优化整合产业准入、投资引导、财政扶持、税收减免、土地保障、能源供应、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等相关政策资源,形成并不断完善有利于推进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尤其要加大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营造企业平等竞争、优化升级的良好环境,培育更多充满生机的中小企业。三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团队建设。实施“三大计划”,持续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以“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海外研修班”、“千名苏商海外培训班”、“中小企业能力提升培训班”等为抓手,突出战略管理、创新能力、资本运营、决策领导、法律法规、国际化经营等内容,着力提升企业家素质。实施重点产业和领域急需紧缺经营管理人才开发计划,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效农业等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紧缺人才目录,加快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的产业和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实施万名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坚持“依法、权威、科学、规范”原则,进一步完善不同级别职业经理人培训体系、能力素质测评体系,健全组织管理办法和经营管理业绩评价方法,加大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力度,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为做大做强做优企业、推动经济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保证。

(作者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企业发展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区域发展篇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