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新常态下南京经济社会新发展

2015-07-22缪瑞林

唯实 2015年5期
关键词:常态民生建设

缪瑞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常态的规律和特征,积极抢抓和应对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已成为事关南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新常态下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

新常态的“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发展要有新的路径、新的动力、新的机制;新常态的“常”,就是目前我国经济出现明显减速换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需求、生产能力、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方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已发生趋势性变化,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并且这一增长期还将稳定并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转入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更有质量效益、更利民生改善、更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新常态带来了一些趋势性的变化,使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南京来看,我们既面临着多种挑战,更蕴含着诸多机遇。

第一个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保持合理增长的挑战。当前,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很多,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我们既要以平常心看待经济增速的下降,又要着眼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从战略上彻底摆脱速度情结、增长忧虑症,保持“平常心”,在战术上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使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在新常态下,我们如果不转变理念、转变路径、转变方式、转换动力,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如果把转方式、调结构简单理解为增速下降,对经济发展放任不管,听之任之,使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市场预期就会受到影响,民生支出就难以保障,深化改革的回旋空间也会被压缩,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就会动摇。

第二个挑战,是传统产业收缩与新兴产业有待培育的挑战。经济新常态表面是增长速度的换挡,背后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南京看,虽然我们已经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但发展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式增长方式,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第三个挑战,是原有增长动力减弱与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形成的挑战。转向新常态,意味着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到尽头,必须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深化改革。过去南京的高速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型的增长。2014年以来,受工业投资下降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持续在个位数波动,原有增长动力明显减弱。与此同时,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形成之中,创新的红利、改革的红利充分释放还需要一个过程。

第四个挑战,是适度加大投入与风险防控压力增大的挑战。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要在合理区间运行,扩大有效投入仍是最重要的抓手,关键是要把握好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加大公共领域的投资。从南京来看,一方面,我们要实现后青奥时期的新发展,无论是江北新区建设、新型城市化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都需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另一方面,国家对债务风险控制的要求越来越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平衡好适度加大投入与有效防控风险的关系,以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为目标,在科技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民生福祉改善等领域加大投入,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同时,加快投融资平台改革,拓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良性循环。

当然,南京经济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战略聚焦带来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等战略规划,实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部署。南京地处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主动融入这些国家战略,有利于南京加速经济转型、完善城市功能、深化改革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提升南京城市的能级,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

区域城市化和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是最大的结构调整。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南京市区域城市化规划”,以及《关于科学有序推进区域城市化的意见》,区域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优化了发展资源的整合,将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增长,为经济增长带来最大的拉动力。同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宁镇扬同城化等规划相继出台和实施,特别是以南京为核心城市的都市圈和宁镇扬同城化的深入推进,将有利于南京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内集聚发展资源要素,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经济活力增强的机遇。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是一种新常态,更是一种新动力。目前,南京2014年初确定的7大类48项重点改革任务已全部完成方案制订;2015年,这些改革将全面落地,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改革红利将开启一个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将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释放巨大的生产力潜力,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持续稳定的良性轨道。

民生改善导向的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新常态下的发展,是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发展。2015年以来,国家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强调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扩大居民消费,拓展新的增长领域。国家鼓励和支持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措施,对南京结构调整、民生改善,也是十分重要的利好因素。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带给所有地区和城市的机会基本是均等的,我们要抢抓这一重大机遇,紧跟新科技革命步伐,主动融入新工业革命这一全球浪潮,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生命科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全力推进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中国软件和新兴产业名城、中国航运(空)与综合枢纽名城、健康服务与生命科技名城的建设,从而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

新常态下,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有着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良好的自然山水优势,特别是青奥会的成功举办,使南京的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增强,这些都将转化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新常态下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重点

适应新常态,谋划新举措,实现新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必须摆脱原有路径依赖,必须着眼长远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坚持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先导,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民生幸福为宗旨和归宿,加速实现“三遵循、三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在工作重点上,要致力构建经济运行、城市建设管理、民生改善三个新常态:

构建经济运行的新常态。核心就是在转型升级中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要形成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区间调控,既不过速也不失速,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要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紫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和科创特区建设,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要形成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化投资结构、消费结构、能源结构,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化、产业结构高端化、资源利用集约化,增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要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新常态,制定好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用好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国际资本,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要形成绿色发展的新常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鼓励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走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新路。

构建城市建设管理的新常态。核心是转变城市建设管理方式,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功能内涵。城市建设的新常态主要是“三个转向、四个更加注重”,即从主要偏重大规模外延拓展转向内涵提升,从主要偏重城区转向全域城市化,从主要偏重建设转向建管并重;更加注重事关城市重大功能提升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城市内部的更新改造,更加注重历史文化内涵的彰显,更加注重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城市管理新常态主要是“三个转变、五个化”,即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从专项整治向综合整治转变;推进城市管理手段法治化,推进城市管理机制市场化,推进城市管理服务标准化,推进城市管理过程社会化,推进城市管理技术现代化,进一步巩固青奥会城市建设管理成果,确保城市面貌优美整洁,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构建民生改善新常态。核心是把民生改善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建立制度化的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变民生实事“碎片化”为“系统化”,坚持民生优先,加强民生工作的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既维护好大多数群众的共同利益,又照顾到特殊困难群体的利益,使各类民生问题在制度框架内得到合理解决;完善问需于民的民生征询机制,变民生实事由政府“配餐”为群众“点菜”,顺应民生期待提高、需求多样化的新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探索多元投入的民生保障机制,变民生实事由“政府独揽”为“多方参与”,坚持以改革的办法改善民生,在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实事工作;建立群众满意为导向的民生评判机制,变民生实事由“政府自评”为“群众评判”,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真正做到民生工程民做主、民生实事民打分。

三、新常态下南京实现新发展的具体举措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我们必须扬长补短、精准用力,实现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作为。

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主动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在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中把握发展新机遇,实现发展新突破。聚焦江北新区建设。围绕建设国家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用国际眼光做好江北新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相关发展规划,尽快推动江北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加快江北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功能载体建设,突出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功能和区域合作,把江北新区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增长极、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桥头堡。聚焦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南京发展航运物流独特优势和条件,优化港口布局,加快集疏运体系、物流园区和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江海联运功能突出、辐射带动效应显著、具有国际资源配置能力的长江航运物流中心。聚焦枢纽经济发展。以建设中国航运(空)与综合交通枢纽名城为目标,以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着力点,发挥空港、海港、铁路港和信息港等四港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旅游会展等枢纽经济,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强化南京作为重要枢纽和关键节点的重要地位。聚焦开发区转型升级。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加快综保区开发建设步伐;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抢抓国家最新批准的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推动江宁高新园等创建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力建设国家级海峡两岸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合作试验区。

持续推进综合改革工程,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在完成7大类48项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地,以深化改革开辟提质增效发展的新常态。坚持市场导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市场准入目录和负面清单制度,形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新常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造;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放开领域、降低门槛,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坚持效能导向,深化行政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做到该下放的全部下放到位;全面下放市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权和行政许可事项,强化区级政府城市管理主体地位;深化功能区“市属区管”体制改革,理顺市区两级管理职责,实施功能区与行政区“思路融合、职能融合和资源融合”,加快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发挥好专项资金引导激励作用。坚持集约导向,深化资源领域改革。加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严格用途管制和用地规划管理,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落实生态红线管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废弃资源处理利用管理模式,组织开展集中排污权交易试点,实施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和司法力度。坚持法治导向,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工作,深化街道社区“去行政化”改革,推动街道社区把工作重心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功能和作用,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城市公共安全,完善信访维稳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摆脱传统工业、制造业和重工业路径依赖,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引领,积极构建富有南京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突出科技创新产业化,以创新培育新增长点,推进政产学研金深度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紫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好“321”人才计划,依靠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引进创新型人才,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全面深入实施《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强化产业发展导向,健全完善功能配置,促进错位竞争发展,提升创新载体建设水平。加快培育壮大新的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是提升高端服务业比重,加快发展互联网、生命科技、软件和信息服务、旅游会展、航运物流、科技服务、总部经济、健康养老等高端服务业和新型业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壮大规模、集群发展,推动六类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高端发展,加快布局、建设一批超千亿、超500亿的新兴产业基地;促进智慧南京建设与产业升级的紧密融合,加快发展机器人等智慧产业。加快发展高效农业、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三高两低”产业,压缩产能过剩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实施好“千企升级”计划,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品牌战略,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现代化,提升城市功能内涵形象。加快从大规模、高强度、粗放式的集中建设阶段,向适度、有序、可持续的新常态阶段转型,使城市建设管理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统筹安排城市建设规模。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融合,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紧凑集约的空间模式,开展城市发展边界划定,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适度建设规模,有效控制空间无序蔓延扩张。科学谋划建设开发时序。坚持量力而行,严格建设项目资金平衡,集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财政资金,着重聚焦江北新区和重点产业园及城市功能集聚区等核心区域开发,聚焦地铁、城中村改造等重大功能性和民生项目建设,加强新区和新城主体功能培育,实现城市有序建设和发展。强化城市个性特色塑造。加强城市设计,立足南京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用国际化视野,营造景观独特、功能完善的精致城市空间。推进老城功能和空间有机更新,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和老街小巷的肌理,有效避免千城一面,彰显城市特色魅力。建立城市管理新常态。按照“三个转变、五个化”的要求,真正用管理来巩固建设成果,用管理来重塑城市形象,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建中有管、建管互动”的城市管理新机制,深化市政设施养护市场化改革,着力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让“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城更美”成为南京城市建设管理的新常态。五是深化城建投融资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重大项目建设,引进优质的城市开发商和配套服务商,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投资管理,提升建设运营的经济价值,破解城市建设融资难题,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全力推动区域城市化,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牢牢把握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的正确方向,推进城区现代化、郊区城市化、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江南江北、城区郊区、老城新城职能互补的发展新格局。加快郊区融入主城的步伐。打破城乡行政分割和空间分割,统筹协调中心城区和郊区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推进空港新城、溧水新城、高淳新城等深层次融入主城,注重城镇差异性、错位化发展,鼓励引导农民落户新市镇、新社区,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形成层次分明、梯度有序、布局合理的新型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五大示范片区建设,实施田水路林村“五位一体”综合连片整治,营造生态宜居的农民幸福家园。整合撤并改造现有农村居民点,重点建设宜居的特色村庄,有序推动村庄布局从零星分散转向适度集聚。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南京都市圈和宁镇扬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推动都市圈和宁镇扬作为共同单元,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国际竞争,创建全国区域协同体制创新试验区。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坚决落实环保优先、生态为基方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整治灰霾天气为重点,强化源头治理、全民参与,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和浓度,持续推进“四大片区”区域综合整治,下大力气实施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等协同治理,明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以创建排水达标区为重点,实施重点河道治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努力实现水清、河洁、岸绿;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打造特色生态空间。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细化生态红线划分,完善提升城乡生态网络,优化绿化空间、提升绿化品位,重点推进紫金山—玄武湖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环明城墙风光带建设,提升沿秦淮河等江河和京沪高铁、绕城公路等进出城绿色通道绿化水平,让绿色成为美丽南京的标志,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突出节能减排的刚性约束,提标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养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强化民生幸福优先理念,构建民生保障新机制。坚持发展为民理念,强化民生需求导向,构建民生保障新机制。加强民生工作制度建设。健全民生工作体制机制,统筹考虑就业创业、富民增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制度安排,深入推进民生社会领域改革,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大体系,形成公平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各类民生问题能够在制度性的框架内得到主动、合理地解决。坚持以法治手段维护实现民生权益,强化民生工作立法和政策规章制定,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救助一体化、户籍制度一体化。完善民生工作组织网络,努力化解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条块分割、制度衔接不畅等矛盾,形成覆盖城乡、上下衔接、运行有序、服务高效的民生工作组织网络。坚持民生工作问需于民。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公开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广泛听取和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及建议,及时发现影响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重点解决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以及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坚持城乡统筹、区域联动、利益兼顾,注重对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群体的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创新民生投入保障机制。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发挥好政府在政策引导、构建平台、加强监管方面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做到民生工作优先谋划,民生事项优先落实,民生投入优先保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运作,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及社会各界共同投入民生事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领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众支持的良好机制。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合理确定民生标准和时序进度,做到办实事符合民心民意、办好事不超越市情实力。

强化作风建设,为新常态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新常态下南京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挑战更多,任务更重,必须按照新常态的新要求,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要加强对新常态的学习研究,准确把握新常态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客观分析新常态下南京的挑战、机遇和有利条件,跳出传统“唯GDP”的思维模式,坚持民生优先导向,在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社会民生,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更好地实现发展惠民的目标;要善于用创新的办法、市场化的手段破解新常态下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改革激发活力,切实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转变体制机制,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主动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水平;要善于用法治的思维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强化立法制度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将政府权力纳入法治化轨道;要强化科学的目标责任考核,落实好“三严三实”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务实苦干,做到降速不降压,换挡不降挡,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通过目标责任考核导向,形成实干为荣、空谈为耻的良好风气。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常态民生建设
寒露
智珠二则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