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高校人文类课程的考试形式及应用
2015-07-22陈国恩陈昶
陈国恩 陈昶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十分便捷而且多样化,他们的个性和人生目标产生分化,喜忧并存。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考试的方式必须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遵循一般的学习规律,加以探索和革新。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并举,灵活交叉运用,严的更严,宽的更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营造和而不同相互竞争、扬长避短彼此促进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刻苦努力,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朝成才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信息时代;人文类课程;考试形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得以借助越来越发达的网络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网络也在快速而且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手段和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怎样评价大学生的学习成效,联系着社会对人才标准的理解,也会影响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方式的选择。一些新的考查和考试方式在产生,它们回过头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重点产生了影响。这种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探讨,目的是掌握教学的主动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信息时代大学生个性和人生目标的分化
现代的大学生是与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可以从网络轻松获得大量的专业知识,凡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除了老师个人还未发表的研究成果和讲课的那种魅力,基本全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而且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便于接受。
那还需要老师讲课吗?当然需要。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讲课,除了传授大纲规定的知识外,还会在课堂互动中,从老师潜在把握到的学生听课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如调整教学内容,强化重点,补充知识,特别是讲授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些都是在互联网上搜索不到的。一个优秀教师的讲课魅力,是互联网难以代替的。其实,学习的重点也要通过老师的讲授体现出来,这便是大学生为什么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下去利用互联网,而不是相反,仅仅靠互联网就能顺利完成学业。
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又确实给大学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的知识必须时时更新。你得把讲授的重点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你要以平时的积累为基础,面对学生的反应或者疑问,有针对性地即时回应,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固有知识的传授。否则学生有可能拿出手机上网搜索,说老师你是在读讲稿或者别人的文章。不过,还有一项重大挑战,那就是你怎么组织考试。
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它引导学生复习功课,消化知识,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网络时代的考试,显然已经不是前网络时代可比了。它遇到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反映了这个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态度。如果你掌握和运用失当,就可能造成消极的影响。
比如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命题的方式不同。前者侧重考查学生的能力,题目要活一些,一般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观察他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则覆盖讲课的内容,也有联系实际的内容,但要求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和消化课堂讲授的知识,题目与课堂教学的内联系得紧一些。如果教师征求学生的意见,问开卷考还是闭卷考,肯定有部分学生说开卷,有部分学生不吭声。这些不吭声的学生,其实是希望闭卷考试。这其实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关,再进一步就与网络有关。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带听课笔记、教材和参考书,方便他们结合所要回答的问题寻找相关的材料,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述。但数字化的网络时代,学生其实只带一台手提电脑或者一台手机就行。他可以上网搜寻某个问题的相关知识甚至直接的答案,抄上去肯定比你自己写出来的答案更高明,更漂亮。所以主张开卷考的学生,至少其中有一部分并不是因为这样能考出能力,而是因为这样比较省力。希望闭卷考的学生,则大多是听课非常认真的。闭卷考试较为紧密地联系课堂教学的命题方式,对他们取得较好的成绩有利。
为什么咨询时主张开卷考的声音响亮,而希望闭卷考的学生一般不吭声呢?因为社会已经形成一种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不能只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开卷考被贴上了考查综合能力的标签。主张开卷考的学生平时反应比较灵活,或者不很重视分数,现在又占据了素质教学的“道德”高地,因而理直气壮。在这样失衡的舆论环境中,闭卷考似乎代表了固守传统,侧重于考知识的记忆,因而内心希望闭卷考的学生一开始就好像输了理,被认为只看重分数,甚至要在分数上与一些同学过不去。这样一来,谁也不愿大声表达真实的诉求。
开卷考试有没有优势?有。这与课程的性质和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及人生理想有关。如果课程的性质是通识性的,侧重于知识面的拓宽,而不是要求学生必须扎实掌握的专业知识,当然可以开卷考试,从而使他们可以不必花费过量的时间来复习准备,只展示他们的综合能力就行。如果个人的综合素质相当优秀,学习能力特强,未来的人生规划是跨学科继续深造,对现有专业只要求基本掌握,这样的学生肯定不想花费过多的精力来对付课堂考试,他们要留出更的时间来涉猎更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完全有理由主张开卷考试。这不是想上网取巧,而是以实际水平和超强的学习能力来证明自己的出色表现。
在当前知识爆炸、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趋势明显,学习的习惯各异,人生规划的多样性更加突出。你不能按照前信息时代的那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否则就可能扼杀学生的个性,或者放纵学生,使他们浪费了大好的时光。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致力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除了讲好课,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结合各种因素考虑考试的形式问题。采取什么样的考试形式,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成果的检查问题,而且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类课程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学习重点,规划好自己努力方向的大问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影响十分深远。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不同的考试方式,实际上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如果考试方式不当,可能使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应该具备的能力存在欠缺。如果让学生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不应有地经常性投机成功,对于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没有很好掌握,或者反过来让学生不恰当地花费时间在一些没有长远意义的知识识记上面,都是与现代大学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的,也不利于学生将来的成才。endprint
二、考核形式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学习方式
网络时代获取知识的手段更灵活,途径更多样,效率大为提高。但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学习主体所掌握的知识并进而转化为能力,仍是一个古老的习得过程。它要通过识记、复习,消化吸收,不断地与遗忘做斗争,才能达到目的。如果说有变化,则是与前信息时代的学习比较起来,现在需要记忆的知识种类有所不同,而且识记的方式也因为受惠于现代信息搜索手段而发生了很大变化。学习过程中这种变化中的不变和不变中的变化,表明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课程考核在继续扮演传统的学习指挥棒角色的同时,其对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方式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变化。
(1)开卷考试。人文学科课程的开卷考试,一般是考查学生对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侧重于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型一般是思考题,提供具体事例,要求学生谈个人的看法,不会有确定的参考答案。也就说,它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独立思考,由此考查他们专业功底和理论素养。现在高校普遍重视素质教学,反对死读书,因而开卷考试的形式被广泛地运用。有的教师还创新命题的形式,比如要学生自己来出一份试卷,要学生围绕选定的专题列出相应的参考书目等,这被当作考试方式改革的举措而获得肯定。但考核方式的这种革新,包括开卷考试本身,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变量,那就是学生的态度。理想的状况是学生认真听讲,有充分的时间积极思考,能自觉追踪老师讲授中的思路,并在与老师的互动中较好地掌握思考问题的科学方法。这种理想情形,人们常可以在介绍西方教学经验的新闻中看到,其中展示的一般是西方大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新能力。
但在我国的当下,这种情形并非普遍的状态。有一部分学生上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刻苦学习,有个别的甚至经常逃课。另有一些学生很努力,但是忙于考各种证书应付就业,考托福准备留学,或者选修第二学位。这正反两种类型的学生,一般都是希望开卷考试,主要原因是在他们看来开卷考试可以借力发力,也就是比较省力。这类学生没有进入上述那种理想的自主学习状态,而是想利用开卷考试允许带参考书、带电脑、可以上网的便利,在考试前不用复习,可以直接从听课笔记、参考书甚至从网络查到相关的材料,来应付考试。有了上课笔记、参考书,特别是可以上网查资料,对付开放性的试题易如反掌。大家都会看到现在高校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到考试集中的期中尤其是期末,打印社的生意火爆。精彩的课程笔记大量复印,整个班级人手一份。凡开卷考试,考试内容又限于课堂讲授的范围,直接利用笔记就可轻松对付。但客观地说,这样的考试徒具形式,没能起到督促学生通过认真复习、消化吸收知识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作用,实际上是对学生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当然,开卷考试的题型是开放性的,不会仅仅限于课堂讲授的范围。这就要求学生拓宽知识面,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学得活一些,主动一些,不仅要认真听课,而且需加强课外的自主学习。但问题在于,这在前信息时代可能行之有效,到了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当下,却未必能达成预期的目的。我曾经面向全校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过一门侧重素质教学的公选课“文学欣赏与批评”,向学生展示文学经典的美及其社会的、心理的功能,展示文学批评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介绍一般批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鉴于理工类学生占多数的情况,采用开卷考试形式。为了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并避免他们照抄课堂笔记,我的考试内容就是给学生提供一篇丰子恺的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要求他们写一篇赏识文章。本以为这样的设计,学生没办法找到现成的答案,可以充分展示其聪明才智,同时也可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审美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但后来发现,关于丰子恺这篇散文的欣赏,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找到多篇文章。有一些学生就拿着手机或者用电脑从网上下载,然后做拼接加工。这显然背离了考查的初衷,既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成绩,对其他学生来说不公平,也会给一些学生造成误会,以为开卷考试就那么回事,即便听课再认真投入,但听过算数,考试也只是走过场罢了。这显然不符合教学的目的。
(2)课程作业。课程作业一般是指定一个选题的范围,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确定具体的论题,进行比较系统的专门研究,写成小论文形式。这种考查方式的优点,是能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这原本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素质教学的重要方向。但这种考查,到了信息化时代,同样面临一个问题,即其成效取决于学生的态度。求知欲强的学生,会自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查阅资料,了解对象,了解学术史上的相关评价,结合当下的时代要求,提出个人的独立判断。不管他的看法深刻不深刻,只要是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索,都是一个收获。重要的不是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见解,而是他们经历了思考的过程,从思考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远比提出某种观点对他今后的成长更有意义,也更重要。然而缺乏进取心的学生,他完全可以利用现代网络的发达,下载现成的文章,做些拼凑、嫁接和改写,交给老师。如果顺利通过老师这一关,则意味着他没有付出多少努力就获得了好评,更严重的后果是养成了投机取巧、懒于思考的坏习惯。过老师这一关的可能性如何?很容易。因为老师一般没有足够的精力上网去查证。我曾经较劲过一回,通过关键词的多重检索,发现有部分写得很漂亮的作业是直接从知网下载的,个别的甚至连一个字也没有改动,有的则是不同文章的剪辑。
(3)闭卷考试。这是历史久远而应用又十分广泛的考试形式,其特点是考试内容覆盖整个课程,题型分为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考核他们运用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闭卷,不允许携带任何参考材料,答题全凭记忆。在实际应用中,它与开卷考效果最大的不同是,开卷考学生一般只在考试前一天晚上浏览一下相关的材料,而闭卷考,学生肯定会在考试前半个月开始复习,认真备考。它的主要作用也就在督促学生认真复习上,通过复习来消化吸收知识,再通过知识的积累及其恰当的运用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对知识的习得及能力的培养,是基于人类一个心理学的普遍原理,即知识的习得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与遗忘作不间断的斗争。通过这一过程,知识才能内化为主体所能自如运用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获取知识易如反掌,但仅仅靠这种临时找来的知识,不足以应付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知识应用方面的挑战。每个人要面对未来的挑战,书写好自己的历史,就必须努力学习,从系统掌握某一专业知识开始,不断充实和积累,并能熟练地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激发灵感,展示强大的创新能力。只要人类的进步离不开这种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一种鞭策的动力和消化吸收知识的有效指导,闭卷考试就是不可或缺的。endprint
不过,闭卷考试的不足是牵扯学生的精力太多,费时间。随着现代社会的知识大爆炸,一个人像前信息时代那样来熟记某一学科的大量知识既无必要,也很困难。有些知识必须熟练掌握,它们是学科的基础,有些知识可以在需要时由内化知识指引来求助于现代的信息搜索技术,没有必要去死记硬背。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回到了怎样确定哪些知识是必须熟练掌握的,哪些知识只需一般性了解,要用的时候再来求助强大的信息搜索手段。每门课都用闭卷考试,表面看会督促学生用功学习和认真复习,实际非把学生逼疯不可,而效果反而会因为学生忙于识记,缺少消化吸收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而大打折扣。
三、科学化的考试引领学生从成才方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一种考试形式,都有优势,也有相应的局限,各有适用的范围。运用好考试这一手段,关键是要联系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变化,合理设计考试,营造一个严肃认真、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怎样合理设计?要从现代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着眼,同时又遵循大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时代需要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考试不应成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障碍,而要成为他们发愤学习、攀登思想高峰的动力。但创新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是后天获得的,他们也要遵循学习的一般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考试安排不仅不会打乱他们的学习节奏,反而会成为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复习、思考、探索关系的路线图。其实,在设计考试方式时,还要考虑一个因素,就是人性的弱点,比如偷懒和堕性。除了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富有理想和很强自律性的优秀学生,那些对自己要求不高的学生,上了大学就容易放松自己,个别的还经常逃课。对这些学生,除了做好思想工作,或者教师改进教学方式,考试这一手段也能够起到督促和警示的作用。
服务于新型人才培养,遵循学习的一般规律,考试设计的基本原则落实到不同性质的课程中,就具体化为两个重点:一是专业基础课考试从严,二是选修课和通识课考试从宽。在信息化时代,严的要更严、宽的可以更宽。
基础课讲授的是基本的专业知识,显然要求学生掌握好并能够熟练运用,考试就宜采取闭卷的形式。这也是在告诉学生,没有这些基础知识或者这些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你即使运用现代的信息搜索手段,也无从着手,因为你不具备这个专业的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因此,你就得遵循学习的一般规律,下苦功去识记、复习,把基础知识内化为自己掌握了的知识,逐渐形成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这是获得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虽然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方式与古代已经大不一样,但基本的规律还是相通的。比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现代学文学的大学生,若下苦功熟背几百首唐诗、几十篇古文,你就会受益无穷,不仅可以提升审美的境界,而且还会提高文字表达的能力。背诵这样的范文,要靠学生的自觉,但考试可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闭卷考试,从检验学习成效方面看就是从严要求。所谓严的更严,是指教师可以运用闭卷考试的手段,引导和促进学生朝这个方向努力。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学生要减轻学习负担,大学生更应该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他们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学业。快乐教学,是向教师的讲课艺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但这与严格要求学生并不矛盾。学习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任务,有快乐但主要还是辛苦。快乐是那种获得知识和发现奥秘的快乐,是精神性的,并不是不动脑筋而省力的那种快乐。如果片面强调快乐教学,我认为就可能产生一种取悦于学生的媚俗倾向。掌握基础知识必须遵循习得心理学的规律,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通过刻苦学习才能打好基础,在这方面作为老师没有什么情面可讲。运用考试手段,从严要求学生,引导他们努力打好基础,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需要强调的是,闭卷考试并非只考识记性的内容,专业知识也并非那种要死记硬背的知识。闭卷考的试卷,可以而且完全应该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和加以灵活运用的能力,而不是引导他们去死记硬背。关键在于,他“对付”考试时只能凭借他所掌握了的知识,而没有参考书可以参考。这一预先约定的挑战,可以成为学生刻苦学习、强化理解的动力。
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则是拓展性的课程。它们是在完成基础课后的提高性教学环节,重点是拓宽视野,训练不同的思维形式,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其所依托的专业知识基本上已经由基础课提供,学生要关注的重点是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对基础课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学习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而是对宏观性问题的领会。因此,考试宜用开卷的形式。开卷考试的开放性论题,会起到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作用,这也是这类课程所要达到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当然,开卷考试的命题大有讲究。它不能是要求学生重复或者概括课堂讲授的内容,而应该是从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开去,根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尺度来提出问题,尤其是争议性的和开放性的问题,不追求取得共识,而注重思考的过程,鼓励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由此鼓励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其实,在大学阶段,并非老师讲的东西要全部记住,那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学习的过程,肯定是记住一部分,理解一部分,也忘记一部分。在识记与遗忘的不断重复中,知识在逐步积累,能力在不断提升。到一定时候,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会产生一个原子裂变式的反应,你突然获得了对专业、对世界、对人类的一种新的领悟,成为你进一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一个强大推动力。这时你已经可以离开对书本知识的依赖,进入到一个自主探索和发现的阶段。这样的学生,是我们培养的目标,他完全可能超越老师,迟早成为新一代的学科领军人物。人的精力有一个限度,时间对人不是无限的。因此,从多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角度考虑,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这类提高性的课程,开卷考的预设是使学生明白他们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图书馆去,到互联网上去,广泛涉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和前沿研究成果,使自己在与老师讲授内容的对照中更好地领悟规律性的东西,在与不同观点的互动和碰撞中锻炼自己的即时反应能力,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实际本领。不过,开卷考放宽到什么程度,在信息化时代实际上仍有一个如何把握度的问题。前述在“文学欣赏和批评”的通识课考查中发现学生直接从网络上下载现成答案的情况应该避免(可以禁止上网,允许携带任何资料),因为这使任何考核失去了意义,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
在信息化时代,考试方式的选择其实还应该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多种形式并举,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大学逐渐从精英教学向大众教学转变,除了极少数的名牌大学,生源的质量受到影响,学生的差异性明显起来。仅仅是闭卷和开卷这两种基本的考试形式,显然难以全面反映和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因此,除了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基本要求外,还可以设计一些个性化的考核手段,使“特长生”充分展示他们与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兴趣和特长。比如课堂讨论、作业互评,对积极参与并且有自己见解的学生,作为平时成绩适当加分,以示鼓励。再如课堂内外结合,凡在规定任务外提交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并且是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无论高下,也要鼓励,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手段,充分照顾学生个性,营造一个和而不同、相互竞争、扬长避短、彼此促进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朝成才的方向努力前进。再有,在总量控制和各课平衡的前提下还可以灵活交叉地运用闭卷考和开卷考的手段,矫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防止出现快餐化、浮躁化甚至弄虚作假流行的不良学习风气,督促学生勤奋学习。当然,这首先要看教务管理者和教师如何确定课程的性质,比如有些选修课的基础性特色比较强,需要学生比较充分地掌握课程内容,不必墨守成规,也可以采用闭卷考试。有些基础课的某些内容,只要求学生一般性地了解,对这部分的内容就可以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如果发现学生因为是开卷考而不予重视,出现逃课现象,除了反思教师本身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改为闭卷考试。但这种改变,需要提前约定,而且必须顾及课程的性质和学生考试总量的平衡,绝对不能每门课都来闭卷考试,以杜绝不必要的加重学生考试的压力。
总之,考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在信息化的时代,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他们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途径更趋多样,教学的方式和管理必须随之革新。作为教学工作重要一环的考试,也应该进行新的探索,使之成为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和成才的指挥棒,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立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