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家训文化中的诚信教育及当代启示*

2015-07-22

中州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诚信教育

宣  璐   余 玉 花



传统家训文化中的诚信教育及当代启示*

宣 璐余 玉 花

摘要:古代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教育的文化内容。传统家训中可以挖掘的诚信文化包括诚信立身、诚信交友、诚信为官、诚信经商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传统家训中记载了卓有成效的言传身教、上行下效和严慈相济的诚信教育方法。传统家训中关于创新诚信文化、注重教化功能、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实践教育等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符合道德文化教育规律,具有文化共识性的特点。对传统家训中诚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推动我国现代社会诚信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

关键词:传统家训;诚信文化;诚信教育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色。家训是家族的长辈用来劝诫子孙的训词,家训“也作家令、家戒,是古人对父母教诲的敬称。广义的家训,还包括家规、家范、家礼、家约、示范、教子诗、示儿诗、家书等”①。家训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载体,其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研究家训中的诚信教育问题,可以从家庭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挖掘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梳理和弘扬家训中的诚信教育对当前我国的诚信文化教育及诚信风气的形成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传统家训中的诚信教育内容

与我国小农经济相匹配,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不少是通过家训来实施的,从而形成了浩繁的家训文献,著名的有《颜氏家训》《帝范》《温公家范》《袁氏世范》《了凡四训》《庭训格言》《圣谕广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经典之作,还有许多不知名的百姓家训散见在家谱、传记、艺文、墓志铭、文集当中。除了这些文字形式的家训外,还有通过口头、实物、实践的方式表达的家庭训诫,亦属于家训文化。

家训与家规一起承担着家庭道德教育的使命,“家规以惩恶,家训以劝善”②,因此家训中包含了古代主要的伦理要求,不仅有“孝顺父母”“三从四德”等体现“三纲五常”的伦理纲常,更有大量对子孙在持家、交友、经商、从政等的品行方面的教诲与劝导,如“勤俭自强”“诚实守信”“和睦乡邻”等道德要求。家训可以说是对后代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其中也包含着古代诚信文化的家庭教育。诚信作为儒家伦理纲常的主要德目之一,是家训中治家教子的重要内容。古代家训中记载着父母对孩子谨守诚信的谆谆教导。这些诚信教诲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对家族子孙修身养性的殷切期望,也有对后辈子孙待人处事、从政经商的道德指导。就其内容表达而言,既有诚信之义阐释、传知,亦有品行规正和人生迷津的指点,闪烁着古代中国人淳朴的道德信念和智慧精神,是一种绵长深远的诚信文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12&ZD008)。

余玉花,女,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41)。

1.诚信立身

中国古人强调修身齐家,修身是人生第一要义。修身即为做人,“未必读书,并学作人”③。三国时期的王修认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不一定把光阴全部用在读书上,学会做人才是重要的。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做官是古代中国家庭“光宗耀祖”的最高追求,但做人更为重要。如西林岑氏祖训云:“人臣德器有偏全,才分有大小”,“人臣亦不能动罔不臧,要在矢念不欺,随事尽职,则公可生明,勤可补拙,亦自攸往咸宜”,“宁可终身不作官,不可一日不作人,宁可获遣于上台,不可贻害于百姓”。④教育子孙不能一味迷恋仕途,做官也是需要机遇的,做官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如何做人?以什么作为做人的基础?家训中明确提出,诚信是立身之基。西晋王祥认为“信”与德、孝、悌、让等美德一样,是立身之本。“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恰恰,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⑤有的家训把“信”看作是五常之基础,以突出“信”德的重要性。“金木水火非土不生,仁义礼智非信不成,信贯四端、包万善,以为立言制行之准也。”⑥诚信与欺骗对立,诚信立身就要拒绝欺骗。家训教导,只有“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⑦,才能坚定诚信立身。

如何诚信做人,家训中亦有所涉及。有的家训指出不能自欺欺人,如邹岐山的《启后留言》将自欺欺人之举动比作“掩目而捕燕雀”⑧,不得为之。姚氏家训中也提出“不能欺”“不忍欺”“不敢欺”的要求:“不能欺,未若不敢欺骗;不敢欺,未若不忍欺。然要人不欺我,须由我不忍欺人始。”⑨与其通过外在压力强迫别人不欺骗,不如以自身高尚的德性修养使别人服从,达到不忍欺的境界。如果每个人都做到“省身克己,庶几乎立行可模。主敬存诚,岂专以置言成范”⑩,那么就会形成一种道德上的自觉状态,社会必然安定有序。有的家训指出不能听信谣言,不得传播谣言。如徐皇后在《内训》中通过谚语形容谣言的可怕,“訚訚謇謇,匪石可转,訿訿讠睘讠睘,烈火燎原”,严训子女不可信谣传谣。

2.诚信交友

由于传统的以家庭(族)为核心的血缘、地缘、业缘的社会结构和伦理为本位的社会秩序的影响,中国人的“个人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它只透过与他人的共存才能尽其意义。没有他人,个人的身份本色便失却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社会生存论是关系中心的”。如何与人相处,是以关系为中心的传统社会的人生课题,因而教育后代诚信交友在传统家训中占有重要比重。“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告诫子孙“勿欺以交朋友”,因为谁都不愿意被人欺骗,而欺骗的行为迟早会被拆穿,“天下无肯受欺之人,亦无被欺而不知之人。智者当境即知,愚者事后亦知”。所以与人交往不要作伪欺骗别人。

择友也要考虑对方是否是诚信之人,但是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人生难题,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诚信呢?古代的家长认为诚信的标准是:“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同学之友如果诚实发愤,无妄言妄动,固宜为同类。”古人深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阐明择友要分类处之,而他们分类的标准则是诚信。

3.诚信为官

子女未来从业的选择是家族关切的大事,对此家训中也多有指导。普通的家族都以耕读为本,但“仕途”始终是未来发展的最高理想。不论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做官,作为对子女的期望,大部分家训都提到了为官从政的道德要求,其中也不乏诚信从政的要求。如“为政必以风化德礼为先,风化必至诚为本”,把至诚看作是政风礼化的根本。做官不能作威作福,搞党羽小圈子,要将做官与做人统一起来,“立党羽不如昭信义,作威福不如笃至诚”。在传统社会里,政治体制中上下级之间缺乏制度性的约束规制,“诚信”是在君臣与百姓之间建立双向沟通的道德约束机制,即对上要“忠”,对下要“诚”。故而在家训中就出现了“诚以治民,而民信之,则凡有事于民,无不应矣;平日诚以事天,而天信之,则凡有祷于天,无不应矣”的以诚治政的教诲。

古代官场尔虞我诈,关系复杂,如何处理僚阁之间的是是非非,保住官位不致失去,使为父母者牵肠挂肚,大多数长辈提出来的处事方案是老老实实行事、和和气气待人。家训中有不少告诫诚信在谋官保官中的重要性的劝勉。如,“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虽然家训中诚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保住官位,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但以诚信和睦去守官、去处理同事关系的态度无论如何都是具有伦理性的,比奸诈倾轧、损人恶斗的从政观要文明合理得多。

4.诚信经商

经商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地位不高的职业。经商之所以不被看好,道德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当时人们对商人的评价是“无商不奸”“十商九奸”。除非没有更好的出路,否则人们一般不乐于经商,从商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当然也有不得已而不得不从商的情况,毕竟赚钱谋生还是第一位的。正如袁采在《袁氏世范》里宽慰子孙:“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要改变对商人的偏见,就要认识到商品交换中诚信的重要性,通过“转奸为诚”来提高商人的道德声誉,从而获得社会的尊重。诚信经商的规范要求在传统家训中占有一席之地,商贾之家尤其重视家训在家业传承和道德教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家训更是将经商的诚信之义细加阐释,谆谆教导。一是接受诚信教育,生财有道。吴中孚的《商贾便览工商切要》开篇强调,“习商贾者,其仁、义、礼、智、信,皆当教之焉,则及成自然生财有道矣。苟不教焉,而又纵之其性,必改其心,则不可问矣。虽能生财,断无从道而来,君子不足尚也”。要求以义取利,秉承“财自道生,利缘利取”的职业伦理。二是价格公平、诚信交易。“斗斛秤尺,俱要公平合市,不可过于低昂。”三是遵守承诺,履约合同。如,汪道昆经商时与弟子约法三章,进货时“赊须诚实,约议还期,切莫食言”,教育弟子经商一定要诚实守约。四是戒绝假货,反对以假充真、缺斤少两。“出母钱,毋以苦杂良,毋短少”,不要在真货中掺假,坑害他人。这些都表达了诚信经商的理念。家训及其有效的督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诚信经商的风气,宋代以后商业开始逐渐受到重视,诚信经商的行为得到社会称道,那些靠诚信经营获取财富的商人开始得到社会的尊重。

二、传统家训中的诚信教育方法

传统家训中除了记载有大量关于教育子女诚信为人处世的箴言训词之外,还记载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诚信教育方法,这些闪耀着古人教育智慧的思想传世千年,至今仍不失其合理性。传统家训中的诚信教育方法主要有言传身教、上行下效、严慈相济三种。

1.言传身教

“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未有不能修身而能教其子孙者也。”在教育子女时,家长要以理服人,以身示范,才能让子女心服口服信服。如曾子杀彘的典故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孩子母亲为了让孩子不哭闹欺骗孩子说回家给他杀猪,等妻子回去之后,曾子立马去捉猪杀之,妻子不解,曾子云:“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曾子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用行动使自己成为孩子内心的榜样。普通百姓人家也深喑言传身教的教育效果,如义乌盘溪的施氏家训云:“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苟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意。”诚信的本意就是指言行一致,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与诚信本意相符,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上行下效

诚信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与教育者自身能否做到诚信有关,即是否能起到一种示范效应。上行下效与言传身教的区别在于:如果言传身教中的身教强调的是父母以行为让子女明白诚信事理,那么上行下效则重在父母以诚信行为引导子女去践行诚信。前者是知之教,后者是行之教,即以身示范。这正是所谓的“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诚信教育就是在子女对父母行为的效仿中学习诚信、践行诚信。这里的“上”指的是教育者即父母长辈,“下”是指被教育者。在封建社会,家训中上行下效的教育方法被普遍推崇,上至皇帝家族,下至黎民之家。明成祖朱棣在教育子孙时说:“以一身之孝,而率天下以孝”,可以达到“不令而从,不严而治”的效果。由于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体制,皇帝就是一个大家长,所以上行下效的诚信教育也适应于君臣之间,“人君之于臣下,必遇之以礼,待之以诚,不如是不足以得贤者之心”。既然皇帝倡导上行下效,从而也推动了百姓家庭上行下效诚信教育方法的普遍运用。宋代赵鼎在《家训笔录》中说:“同族义居,唯是主家者持心公平,无一毫欺隐,乃可率下。”

家训中多有记载祖辈父辈的清廉、信义的品格对家族后辈的影响,对于长辈的诚信品格予以赞颂,并示之后辈效仿,以传承诚信家风。如家训中感念父亲的诚笃品性:“吾父天性淳厚,孝友忠信”;自豪表达自己家族世代秉承清白做人、信义传世的家风:“我祖居天台时,以清白相传”,“宗族二十余家皆相顾以信义”。这些家训说明,只有家长率先垂范,后辈子孙才会践履诚信之行,并经世代累积形成诚信家风。反之,不良的言行也会按照上行下效的路径起负面影响,“凡宣淫导欲之事,上行必下效,断不可躬自作孽,致酿祸端”。上梁不正下梁歪,与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也会影响子孙后代,形成不良家风的世代相传,积弊难改。

上行下效也反映了诚信教育中要贯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精神。教育家庭成员应该“端严正直,内外如一”,“内而宗族,外而亲戚朋友,一事一时,必须初终合一,心口相符,言行如一”。

3.严慈相济

家庭诚信教育方法是一门艺术,着眼于有效性,必然要讲究方式方法。传统家庭中母亲承担着较多的教育子女的责任。母亲形象一直以“慈爱”著称,传统中国社会也以“慈”作为妇女德性的要求。从一些资料可以发现,传统家训的作者不限于男性家长,也有一些女性家长撰述了母训和女训以规范母仪和女德。像战国田稷之母、东晋陶侃的母亲以及唐代崔玄暐的母亲等都是优秀母亲的典范,她们以慈母之心时时训诫做了大官的子孙要廉洁奉公,不能以权谋私。

“慈爱”主要是指父母对儿女教育的方式,在家训中多有记载,更流传于家训的实践之中。从家训历史来看,成功人士的父母除了进行“慈爱”教育之外,还实行“严格”的家风。“严”在家训中表现为训斥、体罚甚至逐出家门。“有子弟之责者,宜以朴诚为主,无以巧诈相尚。有不率则训戒之、曲抑之,无令纵恣自逞,终致门祚衰薄。”对于一些不诚实的子弟,家训主张对其进行训诫,防止他们败坏家风。马援在《诫兄子严、敦书》中教育他的两个侄子说:“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对于不诚实的子弟,家训中还有更严厉的规定,如“凡子弟倘有奸盗、诈伪、败伦、圯族,送官正法,乃革除宗祠”。此外,有的家训记录了通过体罚孩子进行诚信教育的方法值得商榷,棍棒底下孝子都难出,何来诚信呢?所以严格也要有度,“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恪不至于伤恩”。要恰如其分地把握“严”和“慈”的度,过严会让孩子心生胆怯,有损亲情,过慈又会导致无条件的溺爱。“慈”就是不用拳脚相加的体罚,而是通过循循善诱、间接委婉的方式来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比如王昶“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依谦实,以见其意”,把对子女的诚信品格要求寓于名字之中,名字日日使用,使子女时时不忘父母对其的诚信教导,感受到来自长辈的期望。

三、传统家训中诚信教育的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家训是古老的、旧式的道德教育的文化形式,遗留着历史的文化痕迹,某些内容腐旧、不合理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传统家训中充斥着浓厚的封建纲常等。但通过对传统家训中诚信文化教育的梳理不难发现,其中所蕴藏的大量诚信文化要素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其文化的生命力,恰恰相反,在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严重、诚信危机重重的情况下更是无比珍贵的文化资源。传统家训所记载的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实际,符合道德文化教育的规律性,具有文化共时性的特点,因此也是值得传承与借鉴的。

1.创新诚信文化对诚信教育的启示

诚信文化的价值建设是诚信教育的前提,古人在家训中创造了丰富的诚信文化。不论是官修家谱还是私纂家训,在吸取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诚信的概念、文化价值、达致诚信的方法等都做了经验总结,既具有文化的普遍性,也带有文化的特殊性。

第一,阐释诚信的概念和文化价值。家训中有不少阐释诚信德性内涵的表述。《彭氏家训》中对“诚”的解释为:“人只一诚耳,少一不实,尽是一腔虚诈,怎得成人?”《袁氏世范》对“信”的论述为:“言忠信,行笃敬”,“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传统家训关于什么是诚信的解释,既是对诚信文化的建构,同样也是诚信教育的起始。绝大多数的家训都重视诚信文化价值,它们或是用箴言,或是用典故,或是用案例来表达诚信对于立身处事的重要性,有的甚至提到了优化社会风尚的高度,如《〈颜氏家训〉序》中所言:“若书之传,以禔身,以范俗,为今代人文风化之助。”

第二,家训中的诚信文化涉及社会生活各领域,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家训中的诚信文化既有个人德性修养方面的诚信要求,也有家庭成员间、朋友间、同事间、上下级间交往中的诚信要求;既有经商谋利中的诚信规劝,也有从政仕途中的诚信诫言。林林总总,形成了家训诚信文化体系,为今天的诚信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第三,诚信教育方法是诚信文化体系的支架。前文提到的“言传身教”“上行下效”“严慈相济”的教育方法是家训中采用较多的,除此之外,家训中还有许多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甚至对妇女的胎教也有具体指导。文化的传播和深入人心必须借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教育效果的事半功倍,方法本身也构成了文化的一部分。今天一些家长或者专业教育者进行诚信教育时仅停留在理论说教上,不积极探索教育方法的创新,导致诚信教育效果不佳。

2.教化功能对诚信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道德教化功能,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道德教化这一功能被逐渐忽视甚至否定,有人认为教化已经过时。当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道德问题后,人们往往寄希望于用现代制度和现代技术手段来遏制社会失信行为,但问题在于,先进的工具、高超的技术并未能抵挡住普遍出现的诚信危机。这是因为,诚信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人们内化了的一种价值,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教化与养成的结果,一切外在的手段只有在引发内心认同并形成自我观念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当文化的价值注脚提供了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时,个体成员对文化模式的承认、认可和遵从决定了社会秩序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构建。”而要达到个体成员对社会诚信的认同还是需要进行必要的教化的。教化就是教育和感化,传统家训的内容很多都是关于立身、持家、处世、从业等注重教育感化的教诲,家训的制定者就是想通过家训的形式将自己的立身处世经验传递给子孙后代,以达到教育感化后人的目的。

传统家训的教化功能具有制度化和情感化的特征,这是传统家训给予当代诚信教育的启示。第一,古代家长为了能够让子孙牢记教导,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会在家庭内部形成制度化的规约。如,镇江韦氏家族规定,每年在春、冬二祭之后由族长宣谕家训,通过朗读、背诵、抄录、记功过格、立劝惩簿、召开家庭会议等具体的诚信教育方法,通过日常化的程序逐渐成为家庭成员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如何学习古人使诚信教育日常化、制度化,是今天德育工作者们需要努力探寻的目标,德育工作不能是流于口号式、运动式的表面工作。第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诲大都是真挚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化表达使得传统家训中的教化功能渗透于人的日常生活,进而渗透于人的灵魂,这样才能使诚信文化转化为人们内在的观念,才能使社会的诚信要求涵育成个体的人品德性,否则仅靠外部手段是无法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的,也难以推动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虽然今天诚信文化的教育已经超越了家庭的范围成为公共性的行为,但是精神文化的个体化仍然需要借助教化的功能来推进。

3.家庭载体对诚信教育的启示

传统家训在形式上就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家庭承载着诚信教育的使命,包括家庭对个人从小就寄予成人成事的道德期望、家庭提供的个体生活的活动空间、家庭提供的亲缘意义上的信赖关系等,这些都构成了诚信教育的文化条件。柏拉图说:“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至关重要。每个人最初所受的教育的方向容易决定以后行为的性质,感召的力量是不小的。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中国传统社会十分看重家庭道德教育,一方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国家之基础;另一方面,家庭确实是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最合适的场所。《颜氏家训》揭示了亲缘信赖是家庭诚信教育有效性的原因:“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除此之外,家训不同于学校章程和社会法律,它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诫言,围绕着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团结和家族的延续论述各种为人处世的道理。因而在对子女“为什么诚信”“如何诚信”等问题的教育时没有高深的说教,更多的是通俗性的教诲和结合生活开展的灵活教育。唐朝房玄龄教育子孙说:“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山西巨商乔映霞根据子孙的不同个性特征,在家中建立“自强不息斋”“一日三省斋”“知不足斋”等房间,营造家庭道德氛围。更重要的是,家庭诚信教育具备终生教育的条件。家庭教育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育。

现代社会的发展瓦解了传统社会大家族的家庭结构,演变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家庭,三口之家成为今天家庭结构的标志。尽管如此,家庭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辈际关系也依然存在。按中国法律的规定,父母承担着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其中包括培养子女坚守诚信的责任。当前,家庭承担诚信文化的教育职责,不仅可以从教育的有利性、有效性方面去理解,而且对推动社会诚信建设也是有益的。因为父母对子女的诚信教育的前提是,父母必须是诚信观念的接受者、认同者,不然的话,父母则不具有教育子女的资格。所以父母首先是诚信文化的拥有者,而后才能成为诚信的教育者。当然,今天家庭成员之间在法律上是平等关系,上下辈之间都可能是教育者或被教育者。家训之词更适合被家教、家规、家风等代替,这必将使家庭的诚信教育具有时代新意,能够深化家庭教育的内涵。无论家庭诚信文化教育的主客体如何变化,家庭的诚信教育必然有助于促进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

4.注重实践对诚信教育的启示

传统家训不仅强调诚信道德的内化,更注重诚信践履的教育。在古人看来,诚信的美德最终应体现在行为上。诚信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诚信美德的养成也要依靠实践的途径予以强化,因而在行动中践履诚信是家训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家训的具体内容中但凡涉及诚信教育的必和“行”相连。如益阳龚氏家训中对诚实的解释为“行事正直”,东阳谢氏家规对信的解释为“言行如一”,金城颜氏家训的“言行必正”,南海朱氏家谱的“端严正直”“内外如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家训都要求子女要践行诚信、知行合一。在具体的实践方法上,家训中诚信实践教育最具价值的当数“身教重于言教”“上行才有下效”等教育者行为示范的教育。也就是说,诚信在于行动不仅仅是对被教育者的要求,更是对教育者的要求。如“家长当以至诚待下”,“族内长幼尊卑,相待必以诚”,这是最具信服力的诚信教育。家训中诚信实践教育还注重培育被教育者的自觉性,使被教育者自觉践行诚信。东阳卢氏家训中教导子孙想做“君子”就应“存诚”,金城颜氏家训提出“格致诚正”,这些都是在启发子弟的道德自觉,并开创了许多提高修养的实践方法。

今天诚信教育之所以成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重知轻行、知行脱节。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很多人似乎知晓诚信的含义,但是如果仅仅“知”却未能行,则不能算是真正的知,真知在于真行。而诚信教育最大的败笔就是教育者缺少行为上的示范(教育者的示范才是真正的实践教育),从而失去了诚信教育的可信度,甚至导致伪善的负面教育后果。在传统家训的实践诚信教育观面前,当今的诚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

责任编辑:思齐

【伦理与道德】

作者简介:宣璐,女,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博士生,安徽建筑大学法政学院讲师(上海200241)。

收稿日期:2015-04-16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6-0083-06

注释

猜你喜欢

诚信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研究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困境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