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性人才
2015-07-22马臻张士成等
马臻 张士成等
摘 要: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着重介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如何在学校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性环境专业人才的一些举措。具体措施包括:开设全英语课程、国际合作办学、推动学生出境短期访学、建设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课题组轮转、学生参加课题组科创实践等。进一步的工作设想还包括开设研讨型课程以及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等。
关键词:环境科学;全英语课程;国际合作办学;实习基地建设;科创实践
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服从学校的通识教育体系。大一除了通识教育课程外,还要学习文理基础课。从2013年起,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编入自然科学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暂不分专业,大二才进入院系。大二突出专业基础课,并在大二下学期分专业方向。大三和大四按照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方向进行专业课学习。同时,实习实践和科创项目贯穿整个大学四年。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为了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从制度建设和专业活动角度着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1)结合老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梳理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使之能更加适应人才培养和时代发展的需求;(2)明确对老师从事教学的奖惩制度,通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反馈;(3)加强对新生和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宣传,采用专业宣讲会、讲座、参观实验室、参观环保企业、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4)狠抓课堂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确保毕业生的专业素质;(5)完善导师制度,通过“寝室导师”等指导方式,加强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导师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感染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这些举措在巩固学生的专业意识、加强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在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复旦大学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通识教育、个性化培养、专业训练和国际化视野。以下着重介绍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化视野(全英语课程、学生出境交流、国际合作办学)和研究性人才培养(野外实习、课题组轮转、科创项目)。
一、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化视野
复旦大学作为国际知名大学,着力于培养高质量、和国际接轨的人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和出国深造,需要查资料、从事科学研究、出境交流,全英语课程能满足这些学生的要求。另外,我校和一些国外高校交换学生、互相承认学分,我们开设全英语课程,也能满足国外交流生的需求。
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开设的本科生全英语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能源与环境”、“气候变化与能源”,以及专业选修课“大气化学”、“全球环境变化”、“环境水文学基础”、“仪器分析”、“水环境化学”、“环境纳米技术”,采用全英语教材和全英语授课。其中全校公选课“能源与环境”获选“2013年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我们还通过中欧大气化学暑期学校、研究生课程“FIST”项目(Fudan Intensive Summer Teaching,暑期集中式授课)等方式为研究生全英语授课。
开设全英语课程对教、学双方都是挑战。对于英语不是母语的教师来说,具有语言方面的挑战性,在备课上需要花去大量时间。学生的当堂领悟能力可能因语言水平不够有所下降,课后需花费更多的学习时间,在课堂上也不善于用英语提问和讨论。但我们认为,随着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增加全英语课程是大势所趋,必须坚持。我们积极鼓励从海外留学回国的教师开设全英语课程,并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上有所倾斜。挑选英文水平高的研究生同学担任助教,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经过几年努力,全英语课程在通识类和专业选修类课程的覆盖面逐渐增大,教学效果良好。
为了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促进国内外校际交流,2009年和2011年,我们和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分别签署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2+2”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即在复旦大学学习两年,在上述国外高校学习2年,修满规定学分毕业时获得两所大学的本科生毕业证书。此外,为了提高本科生留校继续深造的积极性,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积极探索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目前已经建立的有:与法国CNRS-奥尔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项目,与法国里昂大学、南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项目,与日本筑波大学联合培养硕士项目。
为了开阔本科生的视野,短期出境学习也是一个重要途径。近五年来,我系本科生短期出境交流40余人次。通过短期访学,学生能领略境外的风土人情,学习其他高校的相关课程,并且通过交流,把复旦学生的风范传播出去。短期访学的名额有限,在系内通过激烈的竞争遴选。这有助于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树立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学风。对于入选的学生,我们进行专业的修读计划指导,认真做好相关课程学分转换工作。
全英语授课、学生出境交流、国际合作办学都能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他们和国外的学习接轨。目前我系每年本科毕业生有近1/3出国继续深造。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全英语授课、学生出境交流和国际合作办学的力度,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二、研究性人才培养
复旦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我们希望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兴趣和潜力,让他们不仅完成课程学习,而且还能成为研究性人才。为避免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脱节、学生专业兴趣不浓等问题,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先后联系了宁波天童山生态实习基地、浙江余杭中泰街道、苏州吴江太湖新城等,连续多年带领本科生开展野外实习,内容包括“浮游生物的定性定量调查和高等水生植物分类”、“地表水环境监测”、“植物群落结构分析”、“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3S综合实习”等实习项目。实习过程包括实习前在会议室进行统一讲解、在实习现场进行分组讲解、实地采样和测量、样本分析、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整理等。最后还进行实习总结,使学生们反思野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了解实际科研和野外实习的区别。我们对实习基地的选取和建设、后续实习内容的增补和调整、实习时间调整、相关课程的调整和建设等方面及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除以上野外实习基地,还按照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等专业方向分别联系了包括多家环境监测中心和污水处理厂在内的生产实习单位。
为更好地促进研究性人才培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从2014年起,推出了本科生课题组轮转制度。即要求学生在大二时,在本系的四个课题组进行研究实习,在每一个组的实习时间均不少于一个月。实习内容包括熟悉实验室安全规范、日常实验内容,进行文献调研,参加组会,并在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研究生的指导下从事部分辅助性的课题研究。在完成所有实验室实习后,学生写出实习报告,对在各个实验室实习的过程和进展进行总结汇报,并写出实习体会。通过课题组轮转,学生了解了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有了感性认识,方便以后“双向选择”从事科研。
我系非常重视学生科创实践,即学生撰写科创项目申请书,通过公开答辩后,进入指导教师课题组做课题。通过中期考核、结题报告等形式对学生的科研进展进行监督,对学生的科研结果进行评估。学生参加的科创项目包括学校层面的莙政学者计划、望道学者计划、曦源项目、团委科创项目、登辉计划、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此外,为促进我系本科生参加科研实践,发掘科研苗子并进行培养,我们还设立了“拔尖人才计划”,每年在二、三、四年级各选拔2~3名热衷科研、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培养,期限为一年。
学生进实验室从事科研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也有利于老师挖掘科研苗子。有相当比例的同学从大二起就进实验室从事科研。学生科创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每年都有本科生参与的论文发表,其中多名本科生分别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第一作者论文。本科生科创实践也对学生投身科研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我系每年有超过2/3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去国内外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
三、进一步设想和实践
除以上举措外,我们正在探索提高本科生培
养质量的新措施。
(1)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为固定模式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缺乏互动,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近年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将尝试开设部分研讨型课程,采用小班教学方式,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这种研讨型课程,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挑战。比如,如何既让学生学到基本知识,又用学到的知识讨论、解决前沿问题?再比如,是否融入“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潮教学方法?这些都值得思考和实践探索。
(2)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传统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模式把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机械分割,造成一部分准备读研的学生到了大四无所事事,既不能修读研究生期间的课程,又不能正式从事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而一旦这些学生读了研究生,一开始需要花很多时间修读研究生课程,这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课题研究。针对优秀的本科生,我们将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大致设想包括:本科生可以选修研究生课程,本科生科创项目和毕业论文与研究生科研课题贯通。为此,需要讨论本、硕、博连读的学制,学生培养和中途淘汰机制等实际问题。
总之,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除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外,我们必须采用各种措施,提高本科生对专业的认同,促使他们对科研产生感性认识进而产生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环境学科本身的庞杂和交叉等特点又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特色办学。在遵循教学规律、服从学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我们逐步摸索出一条具有复旦特色的、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研究性人才的办学之路。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