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纪录片的拍摄之道 访《智取威虎山》纪录片导演甘露

2015-07-22

数码影像时代 2015年1期
关键词:徐克纪录片

电影《智取威虎山》的纪录片在优酷首映仅一周时间,点击率已达一千多万次。这部纪录片分为上下两部——《打虎上山》和《踏雪而行》,分别对徐克导演对影片的创作理念、过去与现在人的信仰做了完整纪录和深刻探讨。本篇采访文章通过与纪录片导演甘露的对话,让读者对这两部纪录片的创作有更一步地了解,同时对电影纪录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Q:刘欣雨

A:甘露

Q:请先介绍下拍摄《智取威虎山》纪录片拍摄大概情况。

A:电影纪录片和其他纪录片不一样,首先电影剧组的现场很大,机位也总是变化,有时还会分为三四组同时拍摄。因此我们会采取不同的拍摄方式,我会将助手和摄影安排在不同的组,而我在更核心的位置,通过对讲机来指挥。我喜欢抓拍,除了拍一些空镜之外,基本上不用三脚架。

拍纪录片,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至少有一个方向。我们纪录片组是作为电影主创团队的一部分,对电影的剧本、阵容很早就能心中有数,能够早作准备,思考拍摄的方向。在拍摄的过程中,最初的方向有可能被印证,也有可能被推翻,但是大家心里都要有这样一个方向。

如果没有拍摄片场的经验,没有形成一种敏感度和观察力,在现场可能会很茫然的。一些北影学生和拍摄过特辑的人曾与我交流,他们刚到剧组时会感到很难,面对很多的陌生,站在那无从下手。拍过电影纪录片的人这种感觉会很强烈。所以我要求我的团队,进到片场时,首先去熟悉整个氛围,融入它的气场。

因为虽然剧组已经认同你有拍摄的空间和权利,但还是需要你和你的团队去和剧组的人建立默契。如果对方跟你没有默契,或者他不希望你在他身边去记录,你根本什么都拍不到,只是拿个机器去个剧组拍到一点外围的花絮。

Q:如何建立默契呢?

A:这很考验记录者的能力。我拍过徐克导演三部电影的纪录片,跟他和剧组的人相对熟悉,但也是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联系和信任并不是一味地套近乎,我也不太主张。我觉得记录者和被记录者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是客观的、更有说服力的。

这些年合作过的剧组,他们通过我之前的作品,对我们的工作已经有了了解,他们知道我不是来拍八卦花絮的。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对我就会有一种信任,但这种信任还是需要慢慢深化。因为刚开始彼此不熟悉,他们还是对镜头有防备或不自然。我会让他们感到我没有在侵犯他们,但这个很难具体讲,不像数学、物理可以量化。有时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感觉,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这是一个互相给予的过程,你在拍他,他也在观察你,看你这个人值不值得他自然地展现。

当我选择摄影或制作,都是些沉稳的人。在现场很咋呼的人我是不会选的,我觉得那种人什么都拍不到。安静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动,我们都在用心去看去观察很多东西。

拍纪录片是要有情商的,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你要能捕捉到。要能长期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去感受、去拍摄。没有情商,很难去拍纪录片。电影的冲突和戏剧性是外露的,而纪录片是相对含蓄的,呈现的是一种状态,是通过人的细节、微妙的表情等等,一点一滴,慢慢地,就像一颗颗珍珠般串成一条项链。这是一条埋在下面的暗线,当你看完后,它会去触动你。

Q:电影纪录片会受到来自发行宣传的压力吗?

A:我们做纪录片有一个相对自由创作的空间,很多拍摄都是由我们把握,当然前提是我们不会干扰影响电影的拍摄。没有谁给我那种压力,徐克导演、张艺谋导演,以及出品人都是非常专业的,他们非常尊重我的创作。当然于我来说,还是会考虑一些在承载电影宣传的问题,不会和电影站在对立方向,当然这也不是我的出发点。所以,自由也是基于彼此的信任。

那天徐导在优酷采访时谈到:“这个行业要发展,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觉得我们也是跟专业的人去合作,每个人应该去认真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计自己越来越专业,然后拥有这样一种能力,让别人去认可你。

Q:如何选择取舍素材?

A:我没有刻意在拍摄前想一定做多少分钟,只要能够完整地呈现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尽量去还原电影制作时的状态,让你能深入其中跟他们一样去感受:我们跟大家分享对电影的解读,或者对导演思想的延伸。因为电影的时长是很有限的,很多导演最初想要表达的东西,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放在电影里面,而这些又都很有意思。

在纪录片里你可以看到他跟副导演、统筹等人之间的合作。很多人都有反馈,有的是学电影,有的不是,说他们从纪录片里,对于他们以后从事这个工作都受到了很多启发。

Q:和徐导和张导合作多年,如何发现新鲜感,并体现在纪录片中?

A:我觉得从不同方面去了解一个人,还是很有意思的。像徐克导演,我觉得他骨子里的东西是没有变的,只是他在不断地追求新的可能性。他曾经存有部电影里说:“我以今日之我打败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打败今日之我”。我觉得这个就是他,所以,我可以一直在他身上发现新的点。三部纪录片每部侧重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新的。在《狄仁杰》的拍摄中重点是讲导演和剧组人员的关系。《龙门飞甲》主要是讲徐克导演的一种武侠情怀,他拍了那么多年武侠,他对“侠”是怎样理解,还有其他人对武侠的概念。因为于我来说,我也希望它每一部有一些新的东西,老是去重复是没有意义的。

Q:电影纪录片不等同于花絮?

A:电影纪录片绝对不是花絮,我也一直在厘清这个概念。司徒兆敦老师看完这次的纪录片发来信息也和我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表示很认同。花絮当然有它的功能,但我想做的是纪录片。现在很多人也在做电影纪录片,但是我觉得电影纪录片的概念还是很模糊的,缺少一个标准,很多被称作是纪录片,一看就是花絮,因此现在看到的真正的电影纪录片不多。

我拍电影纪录片,一直都是把关注放在人身上的,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因为电影是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点的。我们每一部电影纪录片都埋藏着这三种关系。对世界的看法总是点滴的关系之中。

对于拍纪录片来说,我觉得核心的东西应该坚持,有四个字,我们常常去分享这四个字,就是不忘初心。初心就是最初的你的一个感受,一个态度。对于我来说,我拍电影纪录片,还是落在人身上,这对我是很重要的。只有沉得住气,排除很多诱惑,让自己的心真正安静下来去看待这个过程。

Q:如何看待纪录片在网络播出?

A:其实我个人还是挺在意网络中的播出,因为现在年轻人习惯了用网络的方式。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觉得这是网络特别的优势,特别吸引人的地方。虽然网络什么人都有,有利有弊。但至少你可以看到他们反馈,这次我也看到很多。我觉得这个是很有趣的,能知道他们真正在想什么。因为《英雄》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有人说如果那时有网络,点击率也是破纪录的。

Q:这次纪录片由优酷土豆独家放映,有没有一些推广行动?

A:他们非常重视这个纪录片,他们也希望保持两部片子的完整性。优酷专门邀请徐克导演,黄建新导演和博纳集团的总裁于冬和我去做了一个纪录片的首播仪式。

Q:网上的这些反馈互动会对以后的创作有影响么?

A:影响好像不大,网友大多还是谈一些简单的感受。因为网上他不可能长篇大论去留言。可能更为深入的交流是学术上的讨论,或一些放映后的直接交流。

Q:互联网是一种产品思维用户思维,您怎么看的呢?

A:我认为核心还是内容,内容和讲述方式要有趣。很多网络平台是缺内容,缺好的内容。你要有好的内容,是不怕别人不看的。我觉得不是去味地迎合谁你就会怎样。

但是,还是会考虑现在网友能掺受多长的片子,太长可能大家没办法连续看完。但是有些真正喜欢纪录片的人也很猛。当时《我们在跳舞》共九个小时,有人跟我说没有睡觉连续看了一个晚上。我当然希望观众能连续看完,有自己的感受。但我觉得不一定是是要看完才能感受到创作者想要表达东西和片子的氛围。不管他看多少,我都很开心。因为他花了时间在这个片子里。看到那么多人喜欢,我挺高兴的。

Q:其实点击量说明了能沉下心来的网友还是很多的。

A:对,我觉得有很多这样的观众。其实不是观众都喜欢俗的,快餐的,可能那是他们需求的一种。就像生活中我也会去吃快餐,但我也会做饭吃,慢慢体味很多另外的美食,没有绝对的。

责编/王晶

猜你喜欢

徐克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徐克眼中的狄仁杰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王濛莎作品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