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的原子化分解与个性化重组
2015-07-22唐婷婷
唐婷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八队,江苏南京 210003
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总量增加、新闻阅读形式移动化,使传统新闻生产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习主席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发表关于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讲话,提出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关键,建立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因此,不断地顺应媒体融合趋势,探究新的新闻生产模式,成为关键。而新闻要素原子化分解与个性化重组,既能通过对碎片化信息的利用,适应用户阅读时间压缩化、阅读形式移动化,又能满足用户阅读需求深度化,成为新闻生产模式发展的很好选择。
1 新闻要素的原子化分解
1.1 新闻要素原子化分解的含义
所谓原子化分解,包含两个关键的方面:首先是聚合,即将大量来自多种媒体源以及不同社交媒体的信息聚合;其次是精简,是将事件中的各种元素:背景、数据、引言、图像、地图等各自输出。美国的新闻客户端Circa 的新闻是由多个卡片组成,Circa 官方把卡片称作“原子单元”,一个原子单元承载了事件的一个要素元素,即“新闻点”。这些新闻点保留了新闻最核心的信息,其目的是为“跟踪者”分段讲述新闻,实现通过生产轻便灵活的小信息来避免新闻网站的嘈杂重复。针对这一新闻生产模式,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网络心理学专家何凌南认为,“我们现在打开智能手机,就会被大量信息淹没,把新闻拆分到最小单位,是一种很好的创新,Circa 这种轻便灵活的小信息,更可能被接受。”
1.2 新闻要素原子化的必要性
1)减少新闻冗余,适应移动时代的要求。
传统新闻一般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作,这容易产生信息冗余,迫使人们不得不跳过已经了解到的新闻信息,导致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原子化的实现,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了解新闻事件的进展,既减少新闻冗余,又减轻用户阅读的时间负担,适应移动时代用户的阅读需求。
2)呈现原始信息,促进用户自我思考。
原子化新闻是以“新闻点”的形式呈现,减少新闻二次甚至多次编辑,降低因新闻版本演变导致的新闻失实和用户被引入编辑思想的可能性。对于这一点,Circa 团队在官方博客中表示,其信息块和信息卡片是客观的,不会出现“据推测”、“个人观点”和“深度分析”这样的表述。这种新闻模式,使信息呈现原始状态,让用户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标明信息来源,提供远近新闻。
原子化新闻来自多个新闻源和社会化媒体,它将社交网络、各个媒体的信息聚合,并明确标明信息来源。其中,既有来自权威媒体的新闻,又有来自用户身边人的信息,所提供的新闻既有权威性,又有接近性,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
但是,原子化的新闻是以“点”的形式呈现,仍处于碎片化状态,难以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线索,使用户的阅读表现出浅层化的特点,只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却不太清楚事件的多维效果。加上环境、时间、职业等因素,使用户产生不同需求。如关于两会的报道,有的用户只需了解发生什么,并不十分关注为什么,更不会探索怎么做。但对于处于执行者、决策者、学者等身份的用户,则会格外关注“立体化”的两会。因此仅实现新闻要素的原子化分解是不够的,还应继承新闻发展中的经验,实现个性化重组,让新闻“立”起来,“深”下去。
2 新闻要素的个性化重组
2.1 个性化重组的原因
1)重组,将“新闻点”组成“新闻体”。
对于很多用户,他们不仅关注事件本身,更希望了解立体的事件。如人们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反应一般是:在第一时间想了解事件的过程、影响、最新进展以及各方说法、社会反应等。在第二时段,经过调查,有95%的人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事态的发展、新闻的背景、在这件事上各方的观点。第三时段,突发事件发生3~5 天后,被调查者中有60%的人希望通过媒体了解更深层次的信息,或是与事件相关的鲜为人知的内容。
通过重组,将新闻要素“点”状形态,连成多条线索,最终实现新闻的“立体化”。
2)用户对新闻的个性化需求。
个性差异论认为媒介信息包含着特定的刺激性,这些刺激与用户的个性特征有着明显的相互作用。由于每个人的习惯、信念、价值观、态度、技能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用户不同,决定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同。加上自媒体不断发展,个性化新闻成为必然趋势。
3)不同媒体的个性化特征。
不同媒体有不同特征。报纸以文字见长,在对事实的描摹上技术手段限制少;加之,思维通过文字体现,阅读的过程就是获取作者思维的过程。电视是视听结合的媒体,主要是视觉媒体,通过视觉,使用户产生“眼见为实”的接受心理。广播媒体以“实时”为特点,既占据时间生态位,又是唯一的非视觉媒体。这种特性,使广播节目采制播出相对于报纸、电视更为简捷。加上是听觉,使广播可以占据人们碎片化时间,让人们可以一心二用,如可以在开车时收听广播等,提高广播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力度。网络媒体突出“广度”和“交互”,具有实时信息发布功能,更为与众不同的是信息海量和多向交互的特点。媒体的个性化特征要求不同的媒体根据自身的优势,生产个性化新闻。
总之,新闻要素的个性化重组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各个媒体应该跟上时代,不断创新,推动新闻要素的个性化重组。
2.2 新闻要素个性化重组的方法。
新闻要素的个性化重组,要满足用户个性化、深度化的需求,既要生产个性化、立体化的新闻,又要推送个性化、立体化的新闻。
2.2.1 同一媒体生产不同个性化新闻
在媒体融合时代,要充分利用“融媒体”这一媒体的特点,生产不同个性化新闻。
报纸发挥文字优势,体现报道的深度,如《南方周末》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口号,向广大读者提供完整、深入的新闻,实现新闻的时新性,时评的纵深化。
电视,通过“现场”优势,既提供现场直播,又通过组织现场画面,记录现场,使“现场”报道既能迅速满足公众对新闻事件信息的需求,也在分析、解释事实,在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具有极大说服力。
广播媒体应充分利用“实时”特性,增强在新闻事件报道的影响力。此外,广播可以充分利用人们碎片化时间,生产有质量的个性化产品。
网络媒体可以利用其特点,提升信息的广度和交互性,争取网络世界的信息主导权。据统计,《穹顶之下》发布12 个小时后,点击量突破600 万次,评论超过1.2万条,播放量以每小时50 万次迅速增长。截至3月2日上午9 点30 分,《穹顶之下》在全国各大视频网站总播放量即将突破2 亿万次,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柴静雾霾调查的阅读数达3 亿。
同一新闻事件经过不同的媒介加工,最终会成为不同媒介产品。因此,在融媒体下,不同媒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生产个性化新闻产品,实现新闻要素个性化重组。新闻联播对全国“两会”期间,各媒体顺应媒体融合趋势,积极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做了数据统计。数据显示:人民日报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制作新闻,实现发稿量600 多条,总阅读量超过7.6 亿次。新华社利用二维码,使读者可以随时获取“两会”资讯,并参与热点话题讨论。光明日报用多种方式:文字、图片、音频、动画等对“两会”进行复合式报道。两会期间,央视新闻首次推出“微视频”报道,发布400 余条“V观两会”微视频,拥有超过3000 万次全网阅读量;并首次将微信“摇一摇”功能运用于两会报道。央视网推出的“漫画两会”,点击量达到213 万次。
2.2.2 不同用户推荐个性化新闻
新闻要素的个性化重组只有经过个性化推荐才能完成最后环节,到达用户手中,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个性化推荐,有三种方法:
第一,基于内容的推荐: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内容的元数据,发现内容之间的相关性,探究用户的历史喜好,推荐类似属性的内容给用户。如Circa 的跟踪提醒:根据用户对新闻的关注,了解用户的兴趣,自动推送与信息相关的内容给用户。
第二,协同过滤: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用户以往的内容偏好,发现与之偏好相似的相邻用户集,再根据这些用户的历史偏好为当前用户进行推荐。这种方法可以共用其他用户的经验,有效挖掘用户潜在的兴趣偏好。
第三,混合推荐:方法有好几种,可以先使用协同过滤算法和基于内容推荐算法各自得出结果,再将结果用线性公式按权重予以组合,得出最终推荐结果;也可以先用一种算法产生初始推荐结果,再将此结果输入另一个算法,产生最终推荐项目,即分层机制。
如《今日头条》的核心功能是推荐搜索,一方面,通过机器系统更新,利用用户使用《今日头条》所产生的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推荐服务;另一方面,利用用户所绑定的社交账号,根据账号的标签、好友、转发等信息大致分析出个人的兴趣爱好,推送符合用户偏好的新闻。
这种个性化推荐完成了新闻要素个性化重组抵达用户的最后一公里,正向点对点传播迈进,实现真正的个性化。
新闻要素个性化重组,弥补原子化分解的碎片化、浅层化缺点,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成为时代潮流。
总之,媒介融合步伐加快,为新闻原子化分解与个性化重组提供方便。原子化分解与个性化重组是辩证的,不可分割的。实现新闻原子化分解与个性化重组的结合,有利于发挥两者长处,满足用户需求,提升融媒体下各个新闻媒体的质量与价值,实现新闻革新。
[1]钛媒体.再评Circa另类新闻阅读:搞的定什么,搞不定什么?[EB/OL].(2013-11-18)[2015-3-14].
[2]传媒.人究竟想在手机上阅读什么?Circa的拆解新闻“幻想”[EB/OL].(2013-11-07)[2015-3-14].
[3]申凡,谭志红.突发新闻传播的时段性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3(5).
[4]刘媛.分众传播之刍议[J].现代装饰(理论),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