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二三线城市如何发展台资经济

2015-07-22桑登平

唯实 2015年5期
关键词:台资淮安服务业

桑登平

近年来,淮安和台湾两地抓住两岸和平发展的机遇,全面深化经贸交流与合作,收获颇丰。以全球IT巨头台湾鸿海集团投资22亿美元建设的富士康(淮安)科技城为发端,台资高地在淮安加速崛起,现在淮安已成为知名台资企业在长江以北地区落户最多的地级市。进入21世纪,“南有昆山,北有淮安”,这既成为招引台资令人瞩目的“淮安范本”、“淮安现象”,又型塑了台资企业向苏北地区转移集聚的成功范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1000多个,投资总额突破了100多亿美元,台资在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中占有半壁江山,业已成为淮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把台资经济的集聚转型

融入江苏区域经济一体化中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的大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已是两岸的重要课题,也是两岸共同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必然要求,更是两岸双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极其难得的携手契合机遇。

江苏一些二三线城市同淮安市一样,正处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时期,虽然发展潜力不可低估,但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进入新常态后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新常态”下,二三线城市要向淮安那样,要把重点放在利用长江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的经济开发建设战略,连同已在实施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战略,通过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所释放出的巨大辐射带动和溢出效应,加之台资经济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来解决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新常态下发展台资经济已不能再依赖于“投资+出口”的代工模式了,而是要逐步转向“投资+消费+创新”的新型模式,这也是新时期苏台经济合作迫切需要打开的一扇窗户。只有这种结构生产力的不断释放,江苏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打造台资集聚新高地的战略机遇期才能得到很好的延伸。

在集聚转型中做好与台湾的产业合作。两岸产业合作的现实,正是双方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全球产业链中,两岸均处于生产环节,由于两头都受制于人,为了寻求产业链上更多的话语权,同处中间环节的两岸业界早已就有了在产业合作上的合纵连横。台湾的优势在设计和技术商品化,大陆的优势在市场和劳动力价格以及庞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力量,现在两岸这种优势互补的影响效应已逐步悄然地向全球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延伸。从台商投资的特点来看,一旦龙头大企业落户到某地,上下游产业链上的配套中小企业就会向这个地方汇聚。淮安作为苏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台商集聚高地,许多跟着产业链足迹纷至沓来的岛内企业在大陆的经营更加当地化,整个工业链或价值链也在积极移向淮安。在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下,两岸同样面对国际竞争激烈、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增加,外需趋紧、企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经营艰难等诸多困难。对照昆山,虽然两地的投资环境都很优异,但在产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有较大差异。昆山主要是服务外向型经济,而淮安则应是内外兼顾。随着江苏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中产阶级的增加,必将迫使内需扩大,这对各地加大台资经济的发展确是一个利好。

在集聚转型中做好现有台资企业的升级换代。台商在大陆的真正优势在于本土化的“合作”。产业转型升级是一种在市场竞争下的被动行为,而所在地台资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是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内需市场“深耕”的发掘,而“深耕”的关键又在于本土化。在现有的制造业领域,台商应以自己的核心技术与大陆合作开发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力争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另外,在大陆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的时期,台资应以在技术和创意方面的优势,与大陆进行深度的合作,以创培出的大品牌来共同应对全球化的竞争。这或许是台资企业能够真正得到解困和升级的契机。

从对台引资的历程来看,开放之初,大陆依托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要素的比较优势,吸引来的一般都是台湾劳力密集型传统产业,这在江苏苏中和苏北地区尤为普遍。长期以来,这些台资传统产业依托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实现快速发展,推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确实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贡献。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增强,产业基于要素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快速削弱,再依靠传统要素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实现让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向更高一级要素转换,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已是大势所趋。然而,要真正完全地实现这种转换,却并非易事。这是因为目前中国大陆仍然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目标尚未来实现,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跨越也没有完成。因而对“鸡肋”式台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就得有超前的规划,其实质就是通过既有资源的优化再配置,使其发挥更大的效能,实现更大的价值。所有的布局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更多的则是着眼于未来更大的利益。企业每一次的转型升级实际上就是一次研究新技术、开创新模式、追逐新目标、实现新价值的过程。

加大对服务业的再认识

淮安一直在探索不断做大做强台资集聚高地的方式方法,2014年6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台资集聚高地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实施台资项目倍增、交流平台扩展、101服务升级的三大计划,重点打造八大台资产业集群、八大交流平台,升级六项服务措施,努力在发展中凸显台资地位,在环境中突显台湾元素,在服务中突显台商意识,促进淮安在对台交流合作中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这些具体目标,对江苏二三线城市发展台资经济确实存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大陆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的2013年,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已上升到46.1%,首次超过了制造业。尽管较台湾服务业72%的占比要低,但也说明了大陆服务业已开始进入快速转型发展期。由于大陆内需市场形成的潜在商机,这就给台商深耕大陆服务业,创造了新机遇。统计显示,2014年1至10月,大陆服务业实际使用外(台)资金额531.2亿美元,同比增长6.6%,占总量的55.4%。数据说明大陆制造业由于产能过剩,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诸多企业都在调整转型中寻找机会。从江苏实际情况来看,利用外(台)资主要还是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服务业外资的投向主要是在房地产领域,占到了52.5%。2010年以前,江苏服务业利用外(台)资占全省利用外资的比重一直低于30%,直到2011年才上升到36.5%。2012年江苏三次产业实际到账外(台)资结构比为4.2:64.6:31.2,即便是在外(台)资主要集聚地的苏南,服务业利用外(台)资的比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是江苏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三个重要板块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在经济总盘子中占比不高、国际化程度偏低,尤其在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环节存在“短板”,这恰恰是台湾地区的强项。在新一轮的对台经济合作中,服务贸易应要占有很大的空间。这是因为,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使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越来越多,这种趋势性的特征,是不会出现较大逆转的。从另一方面来讲,制造业在整个大陆利用外(台)资中的比重是趋于下降的,这也是一个趋势性特征。从淮安的实际做法来看,淮安可为台湾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台湾服务业则也带动了淮安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根据ECFA后续协商机制和《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台海双方应承诺互相开放相关产业的情况,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在继续吸引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同时,江苏有条件的地方,都需走出一条与台湾现代服务业合作的新路子,既要有服务外向型经济的产业,也要有服务内向型经济的产业,为台商品牌的塑造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产业配套体系。

要积极主动地接受上海自贸区的辐射和对接。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机会,加快自身产业升级,努力跻身于相关产业价值链中;另一方面要注重错位发展,形成与上海的互补经济结构,提升本地产业竞争优势。产业对接的完善,不仅仅是指制造业和服务贸易业,还应当包括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各行业的对接。在这样的对接和被辐射中,更需要引导当地台资经济的积极参与,以和台湾方面结为“产业联盟”的合作方式来融入其中。

江苏二三线城市发展台资经济的对策建议

怎样理解和努力做到站在高端再出发?根据淮安发展台资经济的战略规划,要实现双方在产业深度合作上的优势互补和互惠双赢。在战略布局上:江苏作为大陆台资集聚高地之一,要更加凸显作为台湾企业布局两岸的“桥头堡”作用,从单向引资、项目合作转向共同开发、合作创新;从单纯招商转向合作切入全球产业链高端,让尽量多的二三线城市作为台湾企业开启大陆市场的支点城市。在产业合作上:由原先以传统台资制造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并举转型的同时,大力引进台湾高端产业链和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及总部管理等。在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力求做到在产品研发上由岛内延伸到江苏,在生产加工上由当地布局周边,在市场营销上由长三角辐射整个大陆,进而扩展到全球的苏台合作新形态。在交流对接上:苏台间的交流与合作,要从过去一般性的经济合作向人才、科教、文创和城市治理等多领域合作并进,共同创造合作共赢的新前景。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全力构建与台湾的“产业联盟”。两岸产业合作是ECFA推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大陆“十二五”规划中,还是台湾提升经济的“黄金十年”蓝图里,都把加深彼此间的经济合作列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前所未有的。在发展对台经济的过程中,各地要把“走出去”和“本土化”结合起来,除了推动台资企业本土化,全面融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外,还要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尤其要实现苏北企业到台岛投资兴业零的突破。双方产业联手结盟必然会造就出许多互利发展的机会,二三线城市应根据自身发展规划,瞄准岛内相关产业,结合本地企业赴台投资办厂,全力打造符合本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产业联盟”。

积极打造“研发联盟”。各地应及时抓住当地台企重视研发的机会,欢迎台湾专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就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开发合作,建立形式灵活、富有成效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功能中心等科技创新合作新平台,促进台湾更多的人才和高端科技资源来当地落户,让两岸更多的科技成果能够在当地得到转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各地完全可与岛内同行结为“研发联盟”。

尽力促成“金融服务联盟”。淮台经贸合作的成功硕果是两地金融业合作的最大优势,也是吸引台湾金融业投资江苏的重要因素。服务业中最重要的是金融业,随着越来越多台资企业入驻江苏,企业融资的问题也开始凸显,这就加深了对引进台湾金融业的迫切性。从地理位置来看,江苏的一线城市南京和苏州已经逐步显现出“区域性(台资)金融中心”和“功能性(台资)金融中心”。但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岛内一些金融机构已将投资的目光瞄向大陆二三线繁荣城市,这对于迫切需要吸引台湾金融服务业的相关城市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机遇。由于金融投资程序的约束,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点从报批到开业运营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对于在大陆一些“嗷嗷待哺”的中小台资企业来说,似乎有一种“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感觉。为帮助当地及周边中小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短期融资,江苏一些有条件的二三线城市可同步进行台资银行和台资金融租赁机构的引进工作。鼓励和规范发展台商投资融资租赁,争取单机单船的融资租赁企业试点;鼓励台资发起设立创投企业,争取股权投资基金。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6月14日发布的《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金融对全省乡镇‘全覆盖的步伐,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各地可以借鉴台湾兆丰金控参股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经验和做法,利用本地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寻求与岛内相关性质的农商金融机构或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地服务当地农业现代化实施工程。从创新的观点出发,还可以与台湾建立一种金融互补关系,可在两岸“经合会”的统筹下,以举办联合项目的方式进行共同投资,通过双方的金融机构来引导对优良项目的投资、以发行金融债券或股票的形式来筹集投资资金等。

加大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力度。在文创合作方面,应重点打造两岸文创产业的合作基地,对接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利用苏台两地文化优势资源,在大力发展现代传媒、动漫游戏、设计创意等产业的同时,借鉴台湾推进文创产业的成功经验,开发地方性、传统性、创意性、手工性的文化资源,与地方台资经济做生态性的有机整合,利用高科技手段将文化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高品位的文创产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提升其附加值。台湾将界于二级产业和三级产业中间的文创服务业称为“2.5产业”,也叫制造业服务化。江苏一些二三线城市原本就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历史优势,发掘出来与台湾的“2.5产业”正好有着极大的合作空间。建立在地化文创产业永续经营发展模式,就要实现产业内资源最大化的价值流动和利用,为两岸创意智慧的价值转化提供重要的实现渠道。各地与台湾在联合培养文创产业人才和文创品牌的过程中,应力争使文创产品的价值转化体现在产业链各环节的突破中。

以临空经济区建设为载体实现台资集聚新高地的再延伸。所谓临空经济区,是以机场为地理中心,沿交通线10~15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向外扩张而形成的经济区。这是以临空产业为核心,带动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聚集。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大陆萌芽,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部分直辖市、省会城市或重点城市为主的特色临空经济区为骨干,其他有机场的二三城市相继顺势发展临空经济区的基本格局。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特别是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以节约研发时间,让新产品以最短时间进入目标市场的柔性化生产方式为特征,大陆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已呈现出航空产业、航空物流业、高轻产品制造业、国际商务会展业、康体娱乐休闲业为主的五大高附加值产业向机场周边集聚的态势。江苏是航空客货运输机场设置较为稠密的省份,特别是苏中、苏北的一些二线城市也都有了机场,且与台湾直航的机场在大陆也是首屈一指。从地理位置上看,全省一些三线城市完全可以配合集聚大量台资企业的一二线城市,以超前的意识来筹划当地临空经济区的建设。临空经济区建设和航空关联产业的互动,也可为各地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商机。譬如,台湾飞机维护能力很强,有着高端的航空技术研发创新资源,并拥有波音、空客等世界顶级飞机制造企业特许的维修改装资质。长三角一线是大陆经济最为发达,外向型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国内许多大中型骨干机场,且外国和两岸数百家航空公司在此亦有很大的客货运输量,飞机维护市场的利润潜力是可想而知的。在ECFA的实施条例中,飞机维护也属开放部分,一些一二线城市可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域优势,挖掘现有条件,与台湾方面共同探索将飞机维护产业链延伸过来,在两岸认证飞机维修技术和零件后,争取成为与台湾飞机维护业合作的首选地区之一。

(作者系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 杰

猜你喜欢

台资淮安服务业
朱俊
携手三十载,昆台融合共发展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游淮安府署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Children I Met In Brisbane He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