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对神经外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的效果分析

2015-07-21吴志萍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指征品管圈正确率

吴志萍

(山西大医院,山西 太原 030032)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持续质量改进的运作方式,已不断融入医院细节管理中。手卫生是医护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住院病房的手卫生主要包括洗手和卫生手消毒(又称快速手消毒液洗手),以下简称手卫生。医护人员的手带有大量细菌,提高手卫生的水平,可以显著减少手部的细菌数量[1]。有资料显示,仅洗手一项就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30% ~40%[2,3]。神经外科外伤、脑出血患者居多。手术导致血脑屏障破坏,术后多留置引流管等高危因素,导致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高发病率。医院感染的发生加重了患者病情、增加了住院天数。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4]。做好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基本、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对控制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2013年4月~2014年1月,山西大医院神经外科开展QCC活动,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5个重要指征执行的有效性和正确率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QCC活动实施日期为2013年4月~2014年1月,前5个月为干预前,后5个月为干预后,共观察10个月;每次选取3名护士、2名医生、1名保洁员共计6人作为观察对象,按时间段进行。干预前5 492次手卫生,干预后5 708次手卫生。

1.2 方法

1.2.1 成立QCC小组 QCC小组成员共8人,确定QCC小组名称为手卫生圈,选出圈长1人,辅导员1人(由护士长担任)。确定手卫生活动主题为提高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选题原因:医务人员已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但手卫生的5个重要指征掌握不到位,执行力差。

1.2.2 调查观察 调查过程为从被调查者进入病房至其完成每1个洗手行为。调查者只记录亲眼所见的手卫生指征,调查频次2次/d,观察集中在医疗护理工作量相对多的时间段,上午9:00~9:30,下午3:00~3:30,共计1 h/d。调查记录:WHO的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

1.2.3 调查内容

1.2.3.1 标准 参照《WHO医疗机构手卫生指南》[5]和《医护人员手卫生规范》[5]手卫生的 5 个重要指征内容,包括:a)接触患者前,b)接触体液后,c)无菌操作前,d)接触患者环境后,e)接触患者后。

1.2.3.2 分析手卫生现状,设定目标 手卫生圈成员首先对监护室的日常护理进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手卫生执行率=医务人员的实际手卫生次数/应该进行的手卫生次数×100%;手卫生正确率=医务人员的实际正确手卫生次数/应该进行的手卫生次数×100%。调查结果显示,QCC活动前观察室手卫生平均执行率56.8%、平均正确率69.4%,显示病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低。通过分析得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见表1),手卫生圈成员设定平均执行率目标值为80%、平均正确率目标值为90%。

表1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Causes of Lower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for the Surgical Medical Staff

1.2.4 对策及实施

1.2.4.1 手卫生培训 品管圈活动前要求调查对象掌握6步洗手法,针对手卫生的5个时刻对调查对象进行培训、教育,熟练掌握手卫生指征与时机;在重要区域粘贴手卫生5个指征的标识图,强化管理;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院感科的举办的各项活动以及“感控周活动”。

1.2.4.2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力 建立三级监督机制,加强质控,一级以监护小组为单位,设立组长,监督、提醒与患者接触人员的手卫生执行力;二级是科室院感的专职质控人员,每日按时质控;三级是护士长或圈长每日按时质控,及时发现,及时教育改正。

1.2.4.3 注重过程管理、环节管理与结果管理 严把质量关,重点关注手卫生的5个指征和时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纳入本月考核中,使手卫生工作人人重视、环环相扣、事事落实。

1.2.4.4 张贴醒目标识及便于取用手卫生消毒剂在床尾、病历车、洗手池、治疗车、仪器车面上、观察室门口张贴手卫生标识,并悬挂速干手消毒液,利于取用;每个护理人员胸前佩戴“请清洁双手”字样的胸牌;在监护仪、呼吸机的屏幕上方张贴“触屏前请消毒您的手”;在洗手池旁悬挂洗手液、干手纸、护手用物。

1.2.4.5 管理方面 减少护士管辖患者数,严格按床护比配备护士数,每人所管患者2~3人,避免因工作量大而忽略手卫生;细化交接班的顺序,从清洁到污染,从头到足,自上而下,最后交接各种引流管;交接班的整体顺序,先交接普通患者,最后交接特殊感染者,既可减少洗手的次数,又能正确执行手卫生,减少交叉感染机会;所管床位的护士做好医生和外来人员手卫生的管理。

1.2.4.6 洗手设备、设施 领用刺激性较小、含保护成分的消毒剂(如百能免洗手消毒剂);按月统计手消毒剂与洗手液的领取量、使用量和库存量以及患者日志,统计神经外科的床位日手消/洗手液的消耗量,间接反映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并根据患者数及工作量初略计算备用量,配备充足,取用方便;洗手设备完善并符合要求。

2 结果

手卫生执行率比干预前提高24.6%;手卫生的正确率比干预前提高21.6%。见表2。

表2 不同手卫生指征下的手卫生执行率及正确率 %Table 2 The Rates of the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Accuracy in Different Hand Hygiene Indications %

3 讨论

神经外科是院内感染高发的工作场所。手卫生是一种最经济、最基本、简便易行的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病原体的重要手段[6]。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水平,可以显著地减少手部的细菌数量,从而可降低医院感染事件发生[7],并且可避免暴发流行。本项品管圈活动利用品管圈工具,对正确手卫生执行过程进行现场调查并记录、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了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和正确率,降低了医院感染。本项品管圈活动的结果从整体分析,接触患者前及接触患者后的手卫生执行率显著低于接触患者后手卫生执行率,究其原因可能是,其一,大多数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的意识均强于预防交叉感染,其二,医务人员手卫生时机掌握不到位;观察中发现医务人员在摘手套后不进行手卫生消毒,另外,手卫生执行率和正确率的高低取决于医务人员的行为意识,也与医院内基础手卫生设施密切相关。通过QCC活动,寻找原因,针对性采取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率和正确率,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提高手卫生执行率和正确率,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医务人员的共同责任,同时也是医院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未来将继续改进QCC方法,提高活动质量,结合其他更有效的方法,提高手卫生的执行力和意识,实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双向防护,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模[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9,19(12):1.

[2]李小燕.新生儿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调查[J].中华感染学杂志,2009,13(6):1696-1697.

[3]代允普,郭艳霞,宋义振.ICU与普通内科病房医务人员手部带菌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678.

[4]程莉莉.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干预对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300-3303.

[5]Pittet D,Allegranzi B,Boyce J,et al.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 and Their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J].Infect Control Hospital Epidemiol,2009,30(7):611.

[6]范 文,黄 娥.医务人员手卫生与洗手依从性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45-1846.

[7]徐宇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存性与接触性感染发生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20(4):51-53.

猜你喜欢

指征品管圈正确率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肩关节结核诊断进展与关节镜治疗指征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
生意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
晚期胃癌切除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效果分析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