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学资源,打造“魔力”课堂
2015-07-21唐丽云
唐丽云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现成的教材是不够的。因为,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把数学教学延伸到每一个角落,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学习体验。课堂上学生的种种反应,是我们应当重视和巧妙利用起来的“资源”。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重视情感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情感
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倾向,它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情感。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一个成功的活动中,智力因素只起20%的作用,其余80%来自其他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情感因素(情商)。从这一角度看,调动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我曾听过两节同样用“摸球游戏”导入的课(在两个不透明的袋子里,分别装有同样多的白球和黄球,老师组织男女生开展摸球游戏比赛活动,游戏规则是摸到黄球次数多的赢)。一次是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摸了几次球后,有男生开始嘀咕:“女生的袋子里可能全是黄球,我们的袋子里可能全是白球……”当最后老师宣布女生赢并公布袋子里的秘密后,正想引入“一定,不可能”学习主题时,课堂里乱成一团,“不公平,不公平……”“赖皮,赖皮……”的叫喊声此起彼伏,教师只好采取“强硬措施”平息风波,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男生“不服气”,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另一次是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摸了几次后,也感觉到了袋子里的秘密,也有男生开始抗议,随着男生的“抗议”声越来越多,老师干脆停止游戏活动,把两个袋子里的球分别倒出来,随着男生的惊嘘声,老师顺势导入新课:“那么,你们认为怎样设计这个游戏活动才公平?”学生的思维几乎一下子就回到学习中,开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验证学习活动中。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学习情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一节课的学习中,其学习潜能就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就容易取得成功。反之,如果学生以消极的情感来对待一节课的学习,不仅学习潜能得不到发挥,甚至原有的学习水平也会受到抑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在实际教学中,想要利用好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组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使不同学生能在自身“最近发展区”内接受挑战,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四是增强教学幽默感,调节学生的学习神经。
二、重视错误资源,巧妙利用学生的失误
有人说:“垃圾也是宝贝。”对教学而言,学生的失误同样也是有用的资源。我们应敞开胸怀去接纳学生的错误,以“变废为宝”的慧眼去挖掘学生“失误”的闪光点,去审视其教学价值。
如我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圆锥形的物体,高3分米,底面半径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一个学生这样解答:3.14×5=78.5(立方分米)。这种解法引发了其他学生的一阵笑声,这位同学十分尴尬。我没有将这种解法一棍子打死,而是让这位学生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他说:“圆锥的高是3分米,而计算体积时用底面积×高×,高是3分米,实际上是底面积×3×,其中,3×=1,实际上就是求底面圆的面积。”我随即表扬道:“多清晰的思维,多精彩的发言!”这个学生不再尴尬,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投入。
又如,我在教学“进位加法”一课时,练习计算29+8时,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时写成了:
[ 2. 9
+ 8
3 7]
评讲时,我没有简单地说这样写不符合书写要求,也没有随手擦去2和9之间的点,而是问他:“为什么要写上这个点,说说你的想法?”这个学生思路清晰地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实质就是他理解、内化的过程,更是全体学生及时巩固、理解进位加法算理的过程。最后,我再指出习惯上进位点点在哪里。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耐心倾听,给予机会,精心呵护每位学生,帮助其重拾自信,让解题中的失误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教育能力的体现。
三、重视差异资源,合理把握学生的差异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差异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也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我们要承认并尊重它,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去珍惜。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筐苹果连筐共重45千克,卖出苹果的一半后,剩下的苹果连筐共重24千克,求原来有苹果多少千克?
经过学生们的认真思考,学生说:(45-24)×2=42(千克)。当学生肯定这个方法以后,我又问学生:“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又说出了方法二:45-(24×2-45)=42(千克);方法三:45×2-24×2=42(千克);方法四:45-(24-45÷2)×2=42(千克);方法五:(45-24)÷=42(千克)。同一个问题,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由此产生了多种方法,形成了对数学问题的丰富认识,成为学生之间实现互相启发的重要资源。
四、重视意外资源,适时捕捉可遇不可求的课堂“意外”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能促进教学或经过处理能促进教学的随机事件,我们要使其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
我在教学“9加几”时,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样的计算方法,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很多学生都认同用“凑十法”最方便。可就在这时,一个学生举手提出还有更方便的算法。于是,我就请这位同学讲讲他的计算方法。他说:“我看到‘9,心里已想成‘10,加几时只要少加1,比如9+6,就是10+5=15,自然就快了。”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并沟通了这一想法和“凑十法”本质上的联系,加强了学生对“凑十法”的认识。
我也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老师教学“认识乘法”。当她让学生用连加表示4个2相加时,一个女生大声说:“还可以用乘法!”老师置之不理。等到揭示了课题再告诉学生用乘法表示4个2相加时,该女生又说道:“4个2相加可以写成4×2。”这位教师只说了声:“你先坐下听老师说。”如果这位老师能够捕捉住契机,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关注“未学先知”的那个女生的想法,及时表扬和引导,把探究的主动权让给学生的话,我想课堂一定会是另一番动人的景象。
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使教学充满“魔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它还可以开阔我们的教育视野,激励我们更新观念,运用智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作为课程重要建构者之一的我们,要提高课程意识,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课堂重新焕发出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