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语文素养视域下突破袭用框架的新径

2015-07-21丁雄鹰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导图素养实验

丁雄鹰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课程总目标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思维导图进入了我的研究。思维导图的提出与实践不是为一种概念,图一种新奇,而是因一种探究,是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上的一种焦虑之后找到的一种突破。

一、概念所属:思维导图的语文属性之意

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然而,思维导图虽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它却更多运用在商业上,也就是说,它更多的具有社会属性。今天将它运用到语文领域,就必须进行“嫁接”“移植”“施肥”等,使其具有语文属性。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不能以简单的字、词、句段、章来涵盖其全部内容。作为语文老师,更应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这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所以,今天所说的思维导图这种新的思维模式,应该提取它具有的本质元素,也就是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等,然后融入语文特有的元素——语言文字的形式与意境、丰富的情感诉求与人文性,最终在学生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实效性,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服务。思维导图只有语文本土化了,将这种方式与这种语文进行有机的连接、融合、相辅,才能相成,即成就学生。只有这样,思维导图才能为语文所用,真正具有语文属性。这才是思维导图的语文之意。

二、策略所望:思维导图的语文实践之究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着力于字词句篇的文字解读与识记,使我们大脑使用的表达方式单一化了。在正确定义了思维导图的语文之意后,让学生将文字和图解结合进行思考、表达,必然会使原来仅能作为视觉艺术的图画拥有更直接、强烈、迅速的审美效果和指导作用。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下面只是分享初步的探究。

1.从单一到融汇,构建知识结构图

我们只要稍加回忆,便可想起在课堂上学生总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几个新词,一段美文,一个人物品质,一些写作方法等。然而这些知识像一个个单细胞一样,独立地存在,没有交集,没有组合,没有多元,没有融会贯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先后次序展开的。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很少有系统性的,他的思想联系不足,演绎不够,倾向于判断的平面状态而不是加以综合。”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图式理论的图示法,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学习,能潜移默化地综合运用左右半脑的功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梳理、沟通,并以形象化的方式有效组织起来,使知识点之间发生链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

例:记叙类文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把握结构,将人与事联结,构建知识结构图。《钱学森》思维导图:

[(人物)] [(特点)

我国 的

科学家][ ] [(事例)][ ] [ ][ ] [ ]

上图既从宏观上把握了这篇记叙文的“人”,又从整体上理清了这篇记叙文叙述的“事”。写人、叙事就在这样一张图中体现了两个有着内在联系的要素。

不需要解释,我们也可以从思维导图中直观地感受到,这样的方式很直观地将文章多个要素、多种知识、多方关联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整体感知,多维思考;形成的认知图式也更便于理解、记忆,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系统识记,是一种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更深刻的习得。这样的思维导图明显会影响学生课堂知识吸收率。课堂知识容量的大小,与学生的素质和理解方法、课堂教学的实施的内在关系密切。借助思维导图,能尽量减少学生未能吸收而流失掉的部分知识,提高学生课堂知识的吸收率,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从平面到立体,提升辨析思维力

周之良教授在一次关于思维导图的讲座中谈道:“人接受知识的渠道一般是听觉、视觉和运动知觉,通过‘听能记住的知识小于10%,通过‘看可以记住30%~50%的知识,而通过‘做记住的知识会大于75%。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起到知识理解、记忆和整理的作用,还能让学生间的思维进行碰撞。学生在个体绘制和小组讨论过程中,也能不断归纳自己已有的发现、产生新的发现,提高了其探究新事物的辨析思维力。”思维导图被大家更多熟知和认可的作用是知识的记忆,然而知识的积累仅仅是学生语文素养之一,提升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正是语文课堂忽略的,或者说缺少的。而思维导图在学生这一素养的提升中也有巨大的作用。

例:《夜晚的实验》学习2~6小节教学片段:

师:这个实验一共做了四次,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实验。

[次数\&做法\&实验原因\&结果\&第一次\&蒙上眼睛\&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

(教师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填表)

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完成补充表格。

[次数\&做法\&实验原因\&结果\&结论\&第一次\&蒙上眼睛\&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师:(了解了四次试验后)比较这四次实验,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相同点?小组合作要有理有据,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表达。

[不同点][相同点] [夜晚的实验]

生1:这四次实验的不同之处是记叙的时候有详有略,第一次很详细,后面三次相对简略些。

生2:四次实验的不同之处是每次实验的做法都不同,第一次是蒙上眼睛,第二次是堵住鼻子,第三次是涂满油漆,第四次是堵住耳朵。

生3:这四次实验的相同之处是作者都是先写怎么做的,然后写蝙蝠的表现,最后写得出的结论。

生4:每次实验后斯帕拉捷都没有停止研究,而是继续思考,不断探索。

……

一张思维导图激活了课堂,帮助学生梳理了思维的线索,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四次实验的相同点、不同点的辨析中,由浅入深,从平面到立体,多维度思考,获得了丰富、多元、个性的理解,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国古代教学论著《学记》中有言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往往不用老师多花精力,自己就可以获益良多。学习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用脑的艺术,只有立足于学生学的学法,服务于学生学的教法,激活学生自己有效地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组织规律,提升各种能力,课堂才是学生的思维乐园。如果我们继续沿用单纯的传承知识的传统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不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现的创新精神,在提升语文素养这个任务上,我们就不可能再看到丝毫的希望。如果个性化的具独立性的思维发展落空了,传授知识还有什么意义呢?故此,我们看到:只有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才能使学生成为“师”半功倍的“善学者”。

3.从课文到生活,着力生活运用力

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生素养评价项目(PISA)评价中,把阅读素养定义为“理解、运用和反思文章的能力”,认为阅读是以增加个人的知识,使其能够达到普通教育目标,开发个人的潜能,促进个人参与社会活动为目的的。这与语文新课标中提到的不谋而合。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生活运用能力上。那么,思维导图能否将课文与生活链接,成为一座能力转化的桥梁?

2014年,全区统一的小学语文素养调研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张东的爷爷奶奶都70多岁了,这个周末来张东家玩。张东想带着爷爷奶奶游玩一天,你觉得下面怎样的安排合理呢?

嬉戏谷 南面 需要一天

淹城 西南面 需要半天

运河 北面 需要半天

古镇 东北 需要半天

新天地公园 东面 需要半天

结果全班还有20%的学生选择路线不合理。从时间上看,似乎无论选择哪种路线都是正确的,然而生活中却要考虑实际因素,如爷爷奶奶的年龄,东西方向的遥远,嬉戏谷全是游乐项目的不适宜,等等。

从课文到生活,就要以“运用”为中心,把建立的思维导图作为阅读、理解、运用的支架,使整个阅读活动沿着这个思维框架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始要让学生明白“运用”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课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运用”知识,最后还要有点评改进的时间。人类本身就具有某些“特异功能”——通过知识内化的过程去产生新的知识,并且能够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人的年龄越小,思维定势越少,越是培养这种“特异功能”的最佳时机,也越容易培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猜你喜欢

导图素养实验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