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有源头活水来

2015-07-21吴榴花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姥姥文字设计

吴榴花

纵观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课堂无效提问现象普遍存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目的不明确;②表述不明确;③追问不及时。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必备的技巧,而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既要明确提问的原则,也要讲究提问的方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设置悬念,提问要有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鼓舞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力量,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因。激发兴趣是课堂提问的第一要素,那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我认为可以在关键处设置悬念,利用悬念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品尝到自己探究成功的乐趣。

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课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我们认识了它们,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和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有趣的、新奇的,它是什么文字呢?齐读课题《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长什么样呢?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都特别浓厚,紧紧围绕着本课开始的悬念,深入体会大自然文字的神奇,学生不仅认识了书中介绍的星座、云朵、石灰石、花岗石这些文字的样子及作用,还认识了很多书上没有介绍到的大自然的语言。如从“白云飘得高高”,就知道“明天准是个晴天”;从“蚂蚁忙着搬家”,就知道“大雨就在眼前”……

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快速读文,明确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出的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弟子们摘麦穗”的重点段落,学生带着疑问“有没有摘到麦穗”走进文本,通过读文知道了“最后弟子们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这时,我有意识设置悬念:“苏格拉底早就知道他们摘不到最大麦穗,他是故意捉弄弟子吧?”问题一提出,便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一番讨论之后,学生纷纷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原来苏格拉底是想通过这堂课让弟子们悟出一个道理。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可见老师富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及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直至问题得到满意的答案。相反,如果课堂提问呆板而平淡,没有任何悬念,课堂气氛肯定会很沉闷或压抑。

二、紧扣目标,提问要准确

每节课都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这就决定了课堂提问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离题万里。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也就是要切合学生实际、紧扣目标,设计适当的问题。一篇课文可以设疑的地方很多,我们要找准切入点,对关键性问题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问出精彩,问出实效。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写出了杜甫听到官兵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急切还乡的心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仔细读诗,我们会发现全诗共四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急切返回故乡的欢喜。全诗就是诗人围绕“喜”字表达了自己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文章主旨,我决定以“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当学生初读古诗,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后,我就直入话题:“多年战乱,诗人杜甫一家历经了背井离乡的苦难生活,如今战乱已平息,怎能不让他心生喜悦呢?下面我们再次走近诗人,用心读一读这首古诗,你可以画一画、写一写,看看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学生通过再次读诗,抓住关键词句“初闻涕泪”“漫卷诗书”“放歌纵酒”“还乡”等词感受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这样的提问能让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处,不仅能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因此,有效的提问要服从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计明确、准确的问题,这样语文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住重点,提问要精练

“碎”是提问设计的通病。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不仅会使学生感到零乱,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精”是指课堂提问要精要恰当,就是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和提炼一些有启发性、变通性,富有价值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过难的、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也不提,要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

例如《姥姥的剪纸》,这是一篇长文,一篇饱含亲情、语言极富感染力的优美散文。这么长的文章该如何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提问设计呢?

一开始我在教学备课时对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姥姥是屯子里很受欢迎的人”。

2.学习第二自然段,齐读这一段,出示句子:“你姥姥神了,剪个

像 ,剪个 像 ,剪 剪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展开想象,说一说姥姥还会剪什么。

3.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姥姥是怎样的人。(技艺高超、广结善缘、勤劳)

这样的设计乍一看似乎很顺畅,通过抓住每段的关键点进行质疑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运用。但是仔细想来,每一段都这么设计,就体现不出重点。教师串讲串问,忙得云里雾里,最终不知道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被琐碎的问题问得晕头转向,稀里糊涂,不知道到底该掌握什么。经过思考,我再次研读教材,明确本课目标后,认真分析了教学的重难点——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于是我从整体上入手,对文章段落进行整合,对琐碎的问题进行组合,紧扣重点提炼出了三个“大问题”:

(1)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和她的勤劳善良?(2)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是如何练成的?(3)剪纸表达了“我”与姥姥之间的什么情感?(疼爱、敬佩、思念之情)

前两个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找句子、读句子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特点。第三个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描写姥姥剪的“牛兔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加深对姥姥与我之间情感的理解。这三个问题符合学生与课文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直奔文章主旨,一下抓住重难点。

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少而精。每一个关键性问题都要提在刀刃上,要经得起推敲,要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实效的目的。

四、由浅入深,提问要有序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登山一般,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因此问题设计应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问题的难易上下工夫,做到有的放矢。难问题可以分解成易理解的、更有趣的小问题,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比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重点段第八节时,如果直接问“水为什么是真君子”这样的问题,范围太广,难度太大,学生好像一时很难回答出来。因此,要对这样的问题进行分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在孔子的眼里水有哪些品性?”学生一下子从文中找到了答案:“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真君子除了这些品质之外,还有哪些呢?你能联系水的特点说说吗?”学生畅所欲言说出真君子与水一样都懂得谦虚礼让,很仁慈,有气量……

3.“那么,孔子论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孔子论水的真正目的是教育学生要做像水那样的真君子。

4.“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组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的提问,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也知道了“孔子是一位充满智慧、和蔼可亲、对弟子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不只要求他的弟子们做真君子,同时也时时以真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本文的重点。

五、变直为曲,提问要“灵活”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就会缺乏启发性,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精神涣散。假如把问题换成“活问”“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所谓的“活问”,就是改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去提问。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执教《愚公移山》一课时,教学句子“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时,钱老师没有直接问“且”的意思,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了?”学生稍有疑惑之后,一下子明白且是“将近”的意思,愚公还没有到九十几岁,只是将近九十。

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方式和角度,灵活地提出问题,使问题新颖独特,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打造出一个富有生机和感染力的课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遵循课堂提问的原则,寻找课堂提问中好的方法十分重要。“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探索课堂提问的艺术。只要掌握了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语文课堂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猜你喜欢

姥姥文字设计
文字的前世今生
BUBA台灯设计
热爱与坚持
聪聪的信
梦中的文字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绣花高手姥姥
种出来的“逍遥居”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