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把“教师讲析”演化为“学生运用”的课堂转型
2015-07-21周一贯
周一贯
2011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机构,进行过一场“教师对于课改的评价”的网络调查,其中两个数据特别引人思考: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度高达74%,而对其实施的满意度却只有25%。这说明认同度很高的新课改理念,在实施层面却不尽如人意,根本体现不出强大的制胜力。原因很清楚,大面积的课堂教学今日仍然“涛声依旧”:学生主体地位难以落实,教师“讲析为主”之风未见多少减弱,课堂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本体并无有效凸显。看来语文课改迈入深水区遭遇的“瓶颈”,分明在于课堂难以转型。
王红老师的一堂《喜爱音乐的白鲸》(人教版第五册选读课文)让人眼睛一亮,让大家看到了语文课堂由“教师讲析”演化为“学生运用”的转型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显然,这是一堂具有范式意义的好课。
在学生看了一些介绍白鲸生活状态的图片之后,教师实行的是先学后导,让学生自行初读课文。在学生基本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的“导”并不着意于提问讲析,而只是以“引而不发”的“导”,为学生设置了一档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台阶,让学生凭自己的需求和力量,很好地实现了对课文的解读和感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曾指出:“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及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学好课文,正是一种“自己教育自己”的成功方式。对此,王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转型的操作策略,有以下一些重要表现是最值得我们推敲借鉴的。
第一,针对课文是按事件发展顺序表达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自己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在梳理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自己概括出段落大意。如:介绍白鲸—游进了北极的楚克奇海—遭遇寒流而绝望—猎人、村民抢救—政府直升机、破冰船抢救,船员提议以音乐抢救导行—白鲸得救。登上这样的一级级台阶,教师是让学生通过“读、思、议”来实现的,而不是借助于提问分析,穿插其间的只是不多的“对话”。
第二,抓住事件中的“角色”,让学生顺着“白鲸”与“人”两条思路自读课文,提升了对“救鲸”行动的深入理解。
这里特别成功的是教师先让学生把课文中所有写白鲸的句子画出来做“跳读”训练。这是一种有明确阅读目标,寻找主要信息的读法运用。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对“人”做了分类,如“猎人”“村民”“飞行员”“船员”。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救白鲸。这第二级自学“台阶”,也是由学生对不同训练功能的“读”(如跳读、默读、朗读)、思和议,对文本语言的运用来登临的。
第三,教师在“运用”过程中突出重点,构成第三级自学台阶。这就是让学生默读,思考人们是怎么抢救白鲸的,让学生填表,实现了课文的连续性文本和表格的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转换运用。如下表:(括号内由学生填写)
[顺序\&人\&怎么做(选
关键的动词)\&1\&(猎人)\&(……)\&2\&(村员)\&(……)\&3\&(飞行员)\&(……)\&4\&(船员)\&(……)\&]
第四,挑起争议,搭建第四级台阶,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教师设计了一个文外的虚拟情节:国家为了表彰这次在抢救白鲸行动中的有功人员,要颁发一枚高级别的奖章,你觉得应该奖给谁?
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析向学生运用的转型,绝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王红老师的这一虚拟设计便是极其关键性地把学生读与思的运用推向了顶峰。大家争论的结果是谁的功劳都很大,只好决定各给一枚奖章。这番争论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又一次梳理了自己的思路,进行了表达、辩论的实际运用。
总观王红老师整堂课的引导,不仅基本不是教师的单向讲析,充分地展开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说、读、写、思、辩的运用实践,而且让学生在运用中达成了三个“意”的特色:
一是充分理解了“意义”。即对文本应有的认知价值,让学生在“自学”“运用”的过程中达到充分的实现。
二是适度产生了“意思”。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运用,不能只求意义,不及其余,还要有“意思”,即学得快乐,用得有趣。王红老师设计的“填表”和“颁发奖章”等环节,使教学过程同时具有了“趣味价值”。
三是能够挑起“意见”。自行运用的过程中能引发学生的争议,引出他们的个性化感悟。这些“意见”的产生,才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