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015-07-20左佳

成长·读写月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能力构建实践

左佳

【摘 要】动手操作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为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作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践;构建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更加觉得好奇、好玩,也更加容易理解,因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2)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数学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会懂得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方法,也激发了探究意识,因而促进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

一、组织动手实践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建立某些数学概念时可以组织动手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对于一些数学新概念,缺乏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小学生很难了解,特别是一些定义、公式、定律、规则等。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概念的理解中来,进而更好地理解。如,学习周长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几个图形物品的周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但同时它又来源于实际的具体的生活,因此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现实的场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性。老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景,引导学生操作,使得学生较容易地获得事物的表象,然后再由老师凝集出问题的数学实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从具体操作中抽象出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锻炼,是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转化,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灵活的大脑,为抽象到具体、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打下基础。下面讲几个具体的例子:

在教“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点中,可以让学生在某个长度范围内折很多长短不一的小树枝,然后让学生拼出三角形,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会发现有些时候三根树枝无法拼出三角形,但可以通过树枝的长短来调节。通过学生的摸索,学生会提出“什么情况下可以形成三角形的疑问”,老师则可以让学生猜测问题的答案并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结果。

三、帮助学生构建空间形态

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有很多关于空间观念的知识,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知识,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空间形态, 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引入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方式,将听觉、视觉、触觉等结合起来,形成空间形态。

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谷堆、漏斗、陀螺、斗笠、铅笔头等物品,并将陀螺带到课堂中进行观察和测量,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了,也构建了圆锥这一空间形态,因而促进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把思维活动过程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手和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手使得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学生用纸折角,用尖尖的地方刺手心,用硬纸条做活动的角,用铁丝、小木条围成长方形框架,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比如用两个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还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安排一些学具的操作,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五、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规律,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

15减8的退位减法”时,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10根,另加上5根),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会发现从5根中减8根不够减。通过如下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①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与另外的5根合起来是15根,从这15根中直接1根1根地减去8根,还剩7根。②先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2根,再把这2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7根。③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从10根中去掉3根,最后剩下7根……

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学生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综合性地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

参考文献:

[1]韦波富.用建模思想指导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6) .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能力构建实践
工程造价软件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例谈培智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