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冠心病C—反应蛋白和血沉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2015-07-20鞠福娟
鞠福娟
【摘要】目的 对C-反应蛋白和血沉联合检测在高血压冠心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将2014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接诊的52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设为观察组,抽取同期52例健康人士设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的C-反应蛋白及血沉检测指标予以比较。结果 观察组C-反应蛋白(90.24±8.42)mg/L及血沉(36.14±5.82)秒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15.28±1.65)mg/L及血沉(12.98±1.20)秒水平;C-反应蛋白诊断特异性性92.3%明显高于血沉特异性76.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与血沉联合检测对高血压冠心病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进一步提高病症诊断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沉;高血压;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炎症在血管壁损伤中的关键性已经被临床广为证实,其中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它在疾病中诊断与鉴别的作用已经得到普遍认可[1]。血沉则是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在大部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中此项指标都极具增高[2]。本文就通过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沉联合检测指标,对其临床应用加之进行探究,现将研究结果表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接诊的52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设为观察组,抽取同期52例健康人士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入选患者均已确诊,排除各种影响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的患者;其中男30例,女22例,患者年龄30~59岁,平均年龄(45.2±2.4)岁;对照组为本院健康体检人员,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40.8±2.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及健康人士均清楚知晓研究目的,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住院次日,对其提取空腹静脉血3 mL,对照组人士亦是如此;采用东芝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CRP试剂盒(宁波美康公司)予以对C-反应蛋白及血沉的测定,其中,一次性血沉管以及枸橼酸钠抗凝剂来自成都瑞奇科技实业公司。
1.3 观察指标
①C-反应蛋白指标;②血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x±s”,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C-反应蛋白与血沉水平
2.2 C-反应蛋白与血沉诊断分析
C-反应蛋白诊断特异性性为92.3%(48/52),明显高于血沉特异性76.9%(40/5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C-反应蛋白是在急性炎症期大量出现的一种球蛋白,一旦发生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值就会迅速增长,而其水平也可作为临床诊断感染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C-反应蛋白在临床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3]。C-反应蛋白一般情况下在血液里都是处于低量水平,而一旦有心脏病等疾病的发作则会大大提高。据相关研究表明[4],C-反应蛋白水平与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着直接的相关性。血沉作为炎症性疾病的非特异性指标,它的反应结果主要与受检血样中的红细胞形成相关因素有关,如若形成速度愈快,血沉也就愈快,但是其缺点就是特异性较低,而且其它诸多类型的疾病都有可能致使血沉加快,出现假阳性现象[5]。
因此将C-反应蛋白与血沉联合起来应用到高血压冠心病的检测中去,可进一步提高病症诊断的准确
性[6]。本次研究中在结合常规观察指标的基础上,与C-反应蛋白及血沉相联系,结果表明,观察组C-反应蛋白与血沉水平要高于对照组,且C-反应蛋白特异性较高,表明C-反应蛋白与血沉联合使用可以作为诊断高血压冠心病的重要指标。
综合上述,C-反应蛋白与血沉联合检测对高血压冠心病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林玉蓉,樊淑芳.血必净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其对血清血沉C-反应蛋白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4,26(2):169-171.
[2] 张全福,肖永红.超敏C-反应蛋白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到脑梗死进程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77-4879.
[3] 蒋文军.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与其预后的关系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3):130-132.
[4] 林 鹏.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6):6-7.
[5] 任晓莉.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26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9):30-31.
[6] 丁 语.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反应蛋白和胎盘生长因子的表达[D].郑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