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损害临床疗效评价
2015-07-20秦英
秦英
【摘要】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损害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伤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贝那普利和硝苯地平缓释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味参芪地黄汤进行治疗,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损害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肾功能都有所好转,两组之间比较,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损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肾功能损害;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就是高血压,而肾脏是高血压的靶器官之一,因此,严重的高血压病可能导致肾小动脉硬化,从而导致肾小管功能的损害[1]。近几年来,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重视,为研究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高血压病早期肾损伤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损害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伤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在45~62岁,平均年龄(55.2±3.6)岁,病程在5个月~20年,平均病程(11.5±3.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诊断标准,无糖尿病、肾炎、肾动脉狭窄等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贝那普利(由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3648)10 mg/d,
1次/d,硝苯地平缓释片(由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6198),
10~20 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味参芪地黄汤进行治疗,处方包括:熟地黄24 g、党参15 g、牡蛎15 g、黄芪12 g、山茱萸12 g、枸杞12 g、丹参12 g、山药12 g、丹皮9 g、泽泻9 g、茯苓9 g。温水送服,1剂/d,早晚各服用一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
1.3 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为[3]:①显效:血压下降至正常/舒张压下降20 mmHg,肾功能正常;②有效:血压下降至正常/舒张压下降不超过20 mmHg,肾功能有所改善;③无效:血压未下降达到标准,肾功能没有变化或者更严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肾功能都有所好转,两组之间比较,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 论
硝苯地平缓释片具有降低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血容量,抑制血管内皮增生、减少肾组织缺血性损害延缓肾脏损害的作用[4]。加味参芪地黄汤可通过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调节脂质代谢水平、保护肾功能等,从而治疗肾病[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损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 楠,徐俊伟,钱海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2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17(03):15-16.
[2] 陈国新.安搏诺治疗中老年高血压74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3,15(01):148-149.
[3] 赵宝印,赵 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3,15(2):18-19.
[4] 魏国健,钟培金,丘伟中.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0,18(03):67-69.
[5] 向理满.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46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0,36(0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