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成人血气分析采血技术新进展
2015-07-20杨玉艳
杨玉艳
【摘要】血气分析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危重病人的酸碱平衡的诊疗、机械通气的调整具有指导意义。广大护理同仁为提高标本采集成功率,保证血气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减少病人痛苦做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关键词】采血技术;血气分析;成人;护理
1 采血器械
目前临床血气分析采血器械主要分为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动脉采血器。一次性采血器(BD公司)内预设钙平衡肝素锂抗凝剂,使离子检测结果不受干扰。抗凝剂采用固态喷雾技术,避免了对标本的稀释。研究表明[1]BD动脉采血器减少不合格标本数、降低血气针堵塞机率,分析认为自动排气功能在使用时将针栓拉到预期位置后采血,动脉压力使血液自动流入注射器,空气自孔石排出,当血液流至
1.6 ml,接触到孔石时,孔石遇湿封闭,血流停止,从而减少了汽泡的产生,保证准确的采血量。范煜等研究[2]表明BD动脉采血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满意度,分析认为BD动脉采血器针尖锐利超薄,斜面短,容易进针;预设采血量故无需拉动活塞,减少造成对血管壁的刺激,使患者的疼痛程度下降。
空气中的氧分压高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动脉血,若大量空气进入血气分析标本,会导致标本中的氧分压升高,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一次性动脉采血器在采血前需要预设采血量,这导致了注射器中留有部分空气与血液接触。谢艳梅[3]等研究表明两者PaCO2和PaO2无明显差别,分析认为少量预设空气在动脉进入时通过石孔被挤出,从而未能明显影响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而李军文[3]等研究发现一次性动脉采血器血钾、血钠浓度低于传统注射器,PaCO2小于传统注射器,PaCO2两者无明显变化,分析认为由于传统采血针的密封性差,导致周围空气对血液标本的影响,使得PaCO2降低;新型动脉采血针采用的是固体肝素锂抗凝,相对于液体肝素钠对血气结果影响小,从而提高了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2 临床常用穿刺部位及方法
目前成人常用血管为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口径越粗,离皮肤越浅穿刺成功率越高,但同时血肿风险相应增高。蔡有兰[4]研究发现,以上部位穿刺成功率无差异,故可根据患者动脉解剖位置与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吴秀玲[5]等研究发现对于ICU危重患者,多数处于昏迷状态、被动体位,且体质虚弱,易感染,足背动脉穿刺就显出其独特优势。贾红坚研究发现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桡动脉与股动脉成功率相似,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多数端坐呼吸、下肢浮肿,因此举荐采用桡动脉途径采血。研究发现股动脉的一次采血成功率要高于桡动脉,因此建议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血液循环功能差、血压低、桡动脉搏动不明显的患者,优先考虑股动脉穿刺。
杨艳对比40°与90°进针方向的两组患者,发现40°方向进针穿刺一次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而且患者感觉疼痛轻,满意度高。分析考虑垂直进针时手部力量较难掌握,力量过大易穿透血管甚至伤及骨膜,患者疼痛明显,力量过小,进皮肤慢,同样引起疼痛反应。40°角进针法,皮肤速度快,疼痛反应较轻。叶春萍等的40°改良进针法进一步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先呈40~60°刺入皮肤及皮下组织,再降低穿刺角度,约呈10~30°角沿桡动脉走向潜行进针,根据患者胖瘦和血管粗细改变进针角度,肥胖的患者可增大穿刺角度,以减少进针行程,再小角度穿刺,其目的使针头斜面充分进入血管内,避免针头刺透对侧血管壁,从而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在减少采血时间,减少血肿、瘀血的发生方面,两点固定法优于传统定位法。具体如下,操作者左手食、中指分别固定桡动脉近心端和远心端,于中指下端0.5~1.0 cm搏动最明显处刺人桡动脉。李妹清分析传统采血法仅固定了桡动脉的一端,血管暴露不充分,皮肤未绷紧,容易穿透血管易甚至伤及骨骼;同时血管易滑动,引起血肿瘀血。同时固定法进针角度较大,有效穿刺力也大,缩短了穿刺距离,减轻了对皮肤及血管的损伤,从而疼痛反应小。另外朱红琳应用一字定位法同样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具体如下: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掌部,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示指触摸桡动脉,沿桡动脉血管走向压“一”字形指甲印作为定位标记,消毒皮肤后在“一”字形标记的下端进针,并提出先快后慢,即进皮肤时要快,进血管时要慢。
2.1 股动脉穿刺技术
常规采血方法:操作者于腹股沟韧带中点触及股动脉搏动,常规消毒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中、食指,操作者中、食指固定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右手垂直从中、食指间进针,可见动脉血压波出。应莉敏等研究证明股动脉垂直线定位法可以提高心肺复苏后患者股动脉采血成功率,具体如下,患者平卧,穿刺侧大腿稍外展,从脐向腹股沟线作一垂线,交点即为股动脉体表投影点作为穿刺点。刘云研究证明增大采血后按压面积可减少血肿形成。李伟等研究结果举荐局部按压15 min,可达到止血满意效果。
2.2 肱动脉穿刺技术
常用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前臂掌心向上伸展肘关节。以十字交叉法(肘横纹为横轴,肱动脉为纵轴的交叉点±0.5 cm)寻找穿刺点,采用两点固定法斜 45°或90°进针刺入,穿刺结束后穿刺部位压迫5~10 min。卢娅莉研究证明十字横纹法提高老年人肱动脉穿刺成功率。
2.3 足背动脉穿刺术
在进行采血的时候患者两条腿要自然伸平,消毒局部皮肤及操作人员左手食指,触及到足背动脉之后进行定位,在手指按压部位之下的0.5 cm左右保持45~60°角进针,拔针后局部按压2~5 min。闵腊英等认为垂直进针较小角度进针采血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度低,分析认为垂直进针时针头直接从血管的正上方刺入血管,根据三角形直边小于斜边的原理,缩短了穿刺进入血管的时间,避免了针头刺人血管引起的血管痉挛,增加了穿刺成功率。宋凯飞认为,将采血器倾斜60~70°对准足背动脉搏动最强点进行快速进针的方法,在脉采血后心理焦虑、心理抑郁、护患纠纷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优于缓慢进针组。
3 穿刺影响因素
动脉采血不同于采集其他血液标本,穿刺成功凭借采血者的经验和手触摸动脉搏动强弱的感觉、动脉走向、动脉深浅等基本解剖特点的掌握,故采血者的熟练程度对血气分析的成功率有一定影响。需要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病人通常是病情危重或正在抢救的病人。此时进行操作,难免会因为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操作而导致操作失败,操作者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标本采集成功的前提。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同样会影响操作者水平的发挥。患者情绪不稳同样影响血气中的指标,故采血前有条件的话尽量使患者达到平静状态。塑料注射器抽血存放15 min后血中PaCO2就开始下降,提示用塑料注射器采集的标本可靠性不稳定,故应尽量快速送检。
4 小 结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对于不同部位、进针角度、采血方法、采血仪器都有了一定的研究。对于不同年龄、疾病,采用何种手段,应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在确保患者安全、舒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该操作对病人所造成的影响及损害,提高采血成功率,提高血气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裘建英,张佩君,谢小玲.预设型动脉采血器在动脉采血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7):487-488.
[2] 范 煜,盛 英,蔡 鑫.一次性采血针进行桡动脉血标本采集的研究[J].医药前沿,2014,14:252-253.
[3] 李军文,石 晶,马文娟,等.不同动脉血气采血针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2):727.
[4] 谢艳梅,幸莉萍,聂 亮.预设型动脉采血器与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动脉血气体分析比较[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4,35(1):S4-S5.
[5] 蔡有兰.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部位探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29(4):55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