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门纪事

2015-07-20张鸿度

雨花 2015年1期
关键词:东门抄本

■ 张鸿度

东门纪事

■ 张鸿度

在大江南京段的西北岸,横亘着老山。沿着老山的东南山麓,有一条源自山间碧泉的河,名叫朱家山河。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蜿蜒曲折,最终汇入滔滔长江。老山肥沃的土壤和朱家山河甜美的乳汁孕育并滋养了一座美丽的日渐繁荣的小镇—东门镇。

茶与茶炉

东门镇的茶叶大都从安徽进货。那时母亲曾在一家茶叶店做过营业员。有时我到店里陪伴母亲,经常看到有安徽来的客商洽谈进货的事。店里经营的品种常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等。当然也有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以及本地的茉莉花茶等。然而,节俭的当地居民更多购买的还是廉价的炒青或茶叶末子。茶叶是一种非常娇贵的物品,保管不善很容易返潮或串味儿。进货的客商告诉我们一种茶叶防潮的好方法。那就是用干燥的白石灰装袋,码放于茶叶桶底部,茶叶在上面放置好后,桶盖经常保持密封状态,这样保管的茶叶常年如新。

茶叶买回家需要开水冲泡。当时的居民很少自家烧水,多数人天天依靠专门的茶炉子供应日常用水。东门茶炉子至少有三家。由于地处中街、人流集中,笑园巷口曹家大个子经营的茶炉生意最为红火。记得那是一个分布着大小数口大锅的灶头。戏文中传唱的“七星灶”是否就是那样不得而知。只见灶膛里燃烧着熊熊火焰。如嫌火头不够还可以用鼓风机加力。打水的人们拎着热水瓶,汗流浃背地排队等候。只见曹大个子腰扎围裙,威立灶前。此刻他就像一个众望所归、急待他对局势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将军。只见他一手端着水端子,一手轮换着掀开不同的锅盖查看水温。有一口大锅水面开始微微抽丝了,有人开始催促起来:“开了!开了!”曹大将军始终不为所动,非要坚持到水面冒泡、水花翻滚,方才开始掏出令箭、动手灌水。

东门镇的茶炉有的是前炉后茶。高大房巷口就有一家茶炉兼营茶馆。半敞着的堂屋里边摆放了几张破旧的木桌,虽然简陋,倒也经常茶客盈门。每当路过,看见里边热气腾腾,人声鼎沸。有人在下棋,有人在打牌,更多的人是在吹牛打诨。小镇人终于也有了一处休闲的好去处。

笑园澡堂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喝完了早茶,劳碌一天的小镇人还喜好在傍晚泡个热澡。此刻,笑园澡堂就是一个绝好的去处。

沿着狭长的笑园巷子走到尽头再往右一拐,这就到了东门著名的笑园澡堂。进了澡堂大门先得在柜台买筹子。所谓筹子,其实就是洗澡凭证。筹子分若干等级,价格最便宜的更衣室只有几排平面矮柜,浴客进去脱衣置于柜上,随即下池泡澡,速战速决即可归家。价格稍贵的更衣室分置单人躺椅,椅上备有毛巾被,浴后可稍作休息;而价格最贵的更衣室配置的是单人沙发躺椅,椅旁配有茶几。浴客可随意泡壶茶,再买包花生米。进得这种等级就浴的客人,往往一呆就是个把小时。他们虽也洗澡,但更在意的是那份休闲的惬意。浴客领了自己选择的筹子进入更衣室,立刻就有服务员迎了上来。“又来一位,里边请!”一边吆喝着,一边接过客人脱下的外衣,麻利地套上衣架,随手又抄过一根叉棍,只听“嗖”的一声,外衣被挂上了几米高的高架。抬眼望去,但见沿室换衣间天花板一长溜外衣随风摇曳着,既整洁,又安全。浴客稍作停顿,随即准备更衣下池。这时服务员“啪”的一声,又扔过来一双木质洒地板,浴客捡起套上脚、迈开步。随着一片“呱嗒呱嗒”行走的美妙声音,浴客依次进入雾气腾腾的瓮堂。

这瓮堂是一间带有穹顶的建筑物,壁上有一处罩上玻璃的墙洞,内置照明的灯具。灯光昏暗,正好适宜减轻浴客相互袒露的羞涩与尴尬。瓮堂内回声响亮,有人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京剧唱段来。堂内设有大小浴池各一个。小池热水滚烫,池上置有木格,便于浴客躺上熏蒸。大池热水适中,多数人于此深入水中浸泡身体。良久出汗后,浴客可请人帮助搓澡。只见搓澡人手卷毛巾,拉开架势、循序操作,不消片刻,浴客身上就被搓出来一大堆肥肥的类似橡皮屑一样的污垢来。有细心人这时还带来了丝瓜瓤打肥皂,这物件既起沫,又下脏,不一会儿浑身上下被打点得干干净净。

瓮堂外有清洗的场所,在当时没有自来水无法冲淋浴的情况下,笑园澡堂备有两口大缸,浴客自己动手,自缸内舀水冲洗干净即告成功。

“呱嗒呱嗒”回到更衣室,立刻就有人递上热毛巾擦脸干身。有需求者,这时可请专人来修脚除老茧;而多数热气腾腾、精神焕发的浴客则慢慢穿着衣服,准备稍息片刻打道回府了。

撩开门帘,走出笑园澡堂,一阵清风拂面,令人神清气爽。街市上早已是灯火阑珊,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飘来阵阵饭香。只听肚子里“咕嘟”叫了一声,嘿,还真的饿了!

风味小吃

说到当年舌尖上的东门镇,最忘不了的是荷叶包卤菜。那年头,东门镇的卖卤菜的商家喜欢沿街摆一副带玻璃罩的摊位,里面各色品种一应俱全。顾客点好自己中意的品种后,卖家捡起置于一大砧板上,操起快刀匆匆切好,随手又抓过一张鲜绿的荷叶,松松地包裹起来交给顾客,荷叶包上沾着砧板和伙计手上的香香的油渍。盐水鸭、猪头肉卤、猪肉叉烧……卤肉的醇厚与荷叶的清香交织在一起,使人忍不住打开先尝上一口再动身。

东门鸡鸭加工厂当时还有一项便宜生意颇受欢迎。那就是对外出售煮盐水鸭的汤料。几分钱即可买一份回去烧青菜。在计划经济时代,这可说是价廉物美的绝佳菜肴了!

打着梆子、沿街叫卖的是酒酿元宵。一声声吴侬软语使人很容易估计卖家是苏南来的小贩。每当梆子声起,由远及近,嘴馋的孩子就催促家长赶快动身去买,唯恐耽误了他朵颐之快。

清晨,除了烧饼油条外,沿街流动叫卖的还有一种特色小吃,那就是一种叫做“蒸儿糕”的米粉制品。只见卖货的小挑子放有一个个木质的茶杯大小的容器,在里面填上调好的米粉糊,然后置于开水烧锅上用蒸汽蒸。不长时间,米粉糊会“长高”,长高就是熟透了,可以吃了。这蒸儿糕质地松软、口味略甜,食之方便、老少咸宜,非常受大家欢迎。

大白天受大家、特别是孩子们欢迎的还有许多沿街叫卖的小鲜果、小零食。例如,东门地区那时特有的“鸡头果”,学名叫芡实。记得有一位右眼稍带斜视的老奶奶,臂挎腰顶着一个硕大的竹篮,里面用小棉被包裹着刚煮熟还冒着热气的鸡头果。小孩子捏着几分钱叫住她后,老奶奶停下脚步,打开包裹,用小茶杯装上一杯鸡头果往小孩手中一倒,小孩捧着一大把香喷喷的美食高高兴兴地走了。

炸爆米花又好吃、又好玩。一只风箱、一座小火炉,炉上支着一架金属的炸弹一样的爆米花机。操作手往里倒入玉米粒后,盖上密封盖,然后左手开始前后推拉起风箱,右手顺时针摇动旋转起爆米花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能量聚集,待压力表达到一定数值后,操作手从容地支起爆米花机,套上手柄准备开启密封盖。此刻周围一片寂静,大家捂起耳朵静候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只听“嘭”的一声,一团气雾凌空腾起、久久不散。操作手随即一掀机器,一大堆颗粒饱满、味道香浓的爆米花滚了下来。早已按耐不住等候在一旁的孩子立刻放下捂耳的双手,兴高采烈地把爆米花装袋回家了。

最为有趣的是每年桑葚成熟的季节。在街道边、在学校门口,一排排提篮的小贩竞相叫卖“卖桑叶果哟!”“瞧我的多大!”“我的最甜!”刚刚离家上学的孩子,个个吃得嘴上满是桑葚果的紫色或红色,大家互相追逐着、嬉笑着,身后传来一阵阵欢快的脚步声。

东门镇自古以码头、商埠为其特征。别以为这商埠小镇“重商轻文”,大隐隐于市。在东门镇的市井陋巷之中,自古藏龙卧虎,时有高人显现。即使是凡人,也可能偶露几下惊人的技艺。只不过神龙见首不见尾,寻常之中引而不发而已。

靖本脂批

1959年夏季的一天,在东门一家普普通通的阁楼上,引发了一桩几乎震动中国红学界的大事。

这家阁楼的主人姓靖,名应鹍。祖籍东北辽阳,因战功卓越被赐姓“靖”,经数代辗转,最后自扬州搬来,相继在浦口和东门居住。由于靖家几代人喜好藏书,故常有友人前来辗转借阅。这一天又来了一位姓毛的毛国瑶先生。

这毛国瑶住在我家后门口附近,他与我父亲很早就相识。记得童年时随父亲在街上与之碰面,总要寒暄几句。毛先生身材颀长,面貌和善,说话带安庆口音。常穿一套蓝色制服,上衣口袋总挂着一只钢笔。他曾在税务部门工作,以后读师范学院中文专业,因故中途肄业,听说又到运输公司工作。这一天他到靖先生家是专门为借书而来。

靖先生见是老友故交,就叫毛先生自己上阁楼随意翻看。这毛先生神游书海、如鱼得水。翻看良久,弄得满头大汗也顾不得擦拭,终于寻得一套旧竹纸抄本《红楼梦》。一时也不知深浅究竟,毛先生决定借回去仔细拜读。

归家后把书平铺开来,毛先生发现这套抄本因保存不善已很敝旧。全书分十大册装订,每隔四回即有蓝纸做封面。抄手不止一人,字迹不甚工整。未标书名,也没有序文。抄本大小约与当今杂志相当。

八十年代初毛先生回忆当年情形时,曾就书品及抄写情况做过判断:靖藏抄本当不晚于乾隆年代。

不过,当年引起毛先生更大兴趣的是这套抄本带有的大量批语。因自己家里存有一部有正书局石印戚寥生序八十回大字本,今天见到靖藏抄本上批语,有些与有正本相同,有些却是为有正本所没有的。为了将有正本所短缺的批语补齐,毛先生决定逐条抄录,并注明眉批或回前、回后批。就这样废寝忘食、昼夜抄写,毛先生共收录了一百五十条靖藏抄本批语。

当年秋天,毛先生当面将抄本还给了靖先生。

转眼到了1964年,毛先生一次偶然在《文学评论》上看到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一文,想起当年抄录的一百多条批语,故写信与俞先生谈及。俞先生颇为重视,来函索阅全部批语。经俞先生指出,毛始知此类批语都为与曹雪芹亲近的人所批,其中大多作于曹雪芹同时,部分作于曹雪芹身后。而当俞先生通过毛向靖应鹍先生商借所藏抄本时,可惜此书已不知去向。靖先生后来寻得一张夹于其它书中的针对“满纸荒唐言”五言诗的批语残页,随即寄存俞先生处,文化大革命时也不知流往何方。

此后,毛国瑶又陆续将所摘抄的批语寄给著名的红学家吴世昌、吴恩裕、周汝昌等。周汝昌于1965年7月率先在香港《大公报》发表了《〈红楼梦〉版本的新发现》一文,正式将靖氏所藏的古抄本《红楼梦》定名为“靖本”。在一篇文章中,他曾专门介绍了靖本的特色:“一、它保存了很多不见于其他抄本的朱墨批,见于他本的也多有文字异同;二、小说正文也有独特的异文。”后来,在写给靖氏后人的信中,周汝昌称:“‘靖本’是200年来发现的各种旧抄本中最宝贵的一部。”

然而,靖本就是始终不见踪影。

有人传言,这套珍贵的抄本是被靖家老太太当做旧书卖给了废品收购站。

于是,争论和非议出现了。有人认为,单凭几页抄件不足为证。更有甚者认为毛先生是草蛇灰线做伪证。毛先生一时有口难辩。多年来,他就是在这种发现的兴奋和孤证的不甘两种情绪相互交替之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顽强度过漫长的艰难岁月。

这边靖家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家几代人为了寻书,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即使文革中被下放农村,他们也从未放弃这件庄严的使命。

历史就是这样的神奇与诡谲!靖本在东门这块土地上如电闪雷鸣、惊鸿一瞥,随即又泥牛入海、悄无声息。它带给人们极大的喜悦和深深的缺憾。喜悦是热烈的、短暂的,缺憾则是长久的、持续的。

长街琴韵

经过一天的嘈杂和喧哗,东门的夜晚是宁静的。

这一天,我正在昏暗的灯光下赶写作业,突然从窗口隐约传来一阵悠扬的二胡声。仔细寻觅,声音来自我家房屋南面一间高耸的阁楼之中。当夜空中月光如水,薄云随波轻轻浮动。隔着风火墙传来的二胡乐声清晰纯净、如泣如诉。长弓轻运,像叙述悠悠往事,像倾诉满腔哀怨。忽地一阵强烈的颤弓,乐曲攀登到悲愤的顶点。接下来,经过几句高空翱翔般的华彩段落之后,乐曲转为轻松的小快板。欢快的跳弓营造出秧歌般的舞蹈氛围。

这是谁人营造的天籁之声?

几经打探,终于弄清这阁楼主人姓魏,家中兄弟三人。老大情况不详,老二曾做过我们的任课教师,而我要寻觅的天籁之声营造者,正是这魏家老三。

偶然一天,终于又见到了魏家老三本人。一米八几的大高个,阔脸厚鼻,身穿一套裁剪合身的花呢外套,脚蹬一双擦得锃亮的棕色皮鞋,好一副青年才俊、翩翩公子派头!魏三公子当时手持一把精致的板胡,兴冲冲似乎正要去参加一次重要的演奏活动。由于年龄相差的缘故,当时不便打搅。但从此,我有了自己暗自崇拜的音乐偶像,尽管我并不知道这偶像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背景。

等到我初学乐器,初通乐曲时,我听到的天籁之声便有了文字符号和人间情感。我知道,那悲情充溢、跌宕起伏的是《二泉映月》,那温良敦厚、中道闲适的是《良宵》,那纵马由缰、千里驰骋的是《赛马》,而那横跨中原、抒发民族情感的史诗般的乐曲则是《豫北叙事曲》。

就这样,飞过窗棂、越过高墙,一首又一首内容丰富、情感细腻的二胡曲伴随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安静的夜。

嘈杂和喧哗的白天又开始了。

一天下午,在离我家大门口不远处药铺的对面,一户姓沈的人家门口聚集了许多过往行人。人们似乎在倾听着什么,不时地交头接耳,啧啧称赞着。走近人堆,分明听到屋里传来一段抑扬顿挫、有板有眼的京胡演奏声。循声探去,只见一位少年正端坐在屋子中间,手持一把京胡,颇为老练地演奏着那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京剧曲牌。少年身旁站着一位戴着眼镜、手摇折扇的中年先生。他全神贯注、侧耳细听,不时地挥手叫停,指点交代着什么。终于听到一曲终了,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原来,这姓沈的先生也与我父亲相识。他本人在银行工作,却从年轻时就酷爱京剧,专工琴票。转眼人到中年,沈先生想在五个儿子中培养出个把操琴的接班人来。挑来选去,唯有这小四子有志于此。于是,沈先生尽其所能,全力相授。每天,沈先生在屋里点上一炷檀香,让儿子苦练京胡弓法和指法的基本功。香不熄弓不停,挥汗如雨也毫不怜惜。沈先生还别出心裁,在屋内明亮处置一小黑板,每天抄写一首唐诗,让儿子操琴间隙吟诵领悟,增进他的综合艺术修养。

这沈家小四子时年八岁,长得天庭饱满,眉清目秀。既先天聪慧,又后天苦练。京剧各种腔系,诸如西皮、反西皮、二黄、反二黄,包括南梆子、娃娃调、四平调、高拨子等;各种板式,诸如原板、中板、慢板、快板、散板、摇板、流水、二六等,还包括当时已开始传唱的几出现代戏唱段,小四子统统拿来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四子京胡演奏技艺渐趋成熟,不长时间就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天才小琴童。每有省市剧团来演出,沈先生带着儿子寻师访友。人们总是喜欢在幕前台后听这小琴童演奏一曲,然后由衷赞叹:咱们京剧事业后继有人了!

以后,我在父亲的撮合下,也拜在沈先生门下学习琴艺。而当年的小四子在社会各方关心支持下,屡得名家指点和帮助,随后成为江苏省京剧院的专业琴师,在更广阔的艺术天地得以施展技艺、自由翱翔。

东门街如今寂寞了许多。但几十年前长街几多琴韵绕梁三日,至今仍悠悠在耳。相信新的琴师和琴童还会成长起来!

猜你喜欢

东门抄本
东门
基于“渔文化”的传统渔村品牌形象创新设计——以宁波市东门岛渔村为例
东门渔村渔文化的构成及其传播路径策略分析
简论安大简《诗经》抄本中的讹误等问题
浙江图书馆藏《三朝北盟会编》明清抄本考论
东门老街
我要吃冰淇淋
东门街
《荷馬頌詩》中世紀抄本T研究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字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