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2015-07-19

学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课例语文课堂心理健康

(甘肃省民勤县西关小学73330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薛海霞

(甘肃省民勤县西关小学733300)

就目前我们的小学教育而言,心理健康课的开设还极为单纯,比起社会和家庭给学生心灵上带来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显然跟不上“节奏”。因此,除了利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之外,我认为还应该注重语文课堂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引导作用。因为,小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等优秀的品质,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享受美的熏陶的同时,使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一、充分发挥课例中优秀品质对学生思想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如今的学生,生活条件较好,在家中娇生惯养者居多,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较弱。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典型课例的学习和引导,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等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使学生的修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如《顶碗少年》,文中讲述了顶碗少年在几次表演失败之后仍顶着巨大压力重新表演成功的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想象顶碗少年每次失败后的内心活动,然后想象当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想、怎么做,最后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自己是怎么做的?以后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我们该怎么办?这时,学生能自然而然地以少年为榜样,正确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失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如《松鼠和松果》一文,学生从小松鼠的身上知道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了爱护环境,创造美好生活。《七颗钻石》一文,可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一面五星红旗》一文,让学生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理解,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美好情感……

二、通过优秀人物与现实的对比,形成适应当代的正确价值观

课例中的人和事很多也许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教师一味地说教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当然也就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要适机地将课文内容与当前发生的实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再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

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学生在感受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我们身边的具体体现,从而明白每个人只要心中有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必然换来“人人为我”的境界。学生的情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与升华,美好的心理品质也在耐人寻味的语文课堂中得以塑造。

三、以优秀人物为榜样,优化教师的评价策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错误”,比如,上课开小差、与同学交头接耳、作业马虎等,面对如此众多的问题时,直接评价“你真让老师失望”或“你这样做不好”等,效果都不是很好。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学过的课文人物故事对他们进行引导,如《学弈》一文,通过学习两位学弈者的不同表现,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对比自己的行为。只有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接受教师的建议,改变不好的习惯,进而产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

四、让优秀文化渗透课堂内外,在阅读与写作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

我们的课堂是有限的,学生的阅读却是无限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优秀作品,做到以文养德,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地渗透国学经典,让学生学会端正品行、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他人……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与道德品质。更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其成为课堂的有效延伸,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持续的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形成学生健康的人格。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内心就会健康,自然会写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文章,以德养文。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学生的心灵会像水一样纯净,他们的明天会像阳光一样灿烂、夺目。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课例语文课堂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