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川教版之文史结合教学折射的历史教师素养

2015-07-19

学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史历史教材

(四川省开江县长岭中学636262)

谈川教版之文史结合教学折射的历史教师素养

唐元成

(四川省开江县长岭中学636262)

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而遴选优秀的古代经典恰如其分地入编在川教版“读读”中,这既是当时历史的补充或佐证,又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和史料研究价值,很多人认为历史学习最难记忆的是中国古代史,最不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是中国古代经典诗词,这些经典都忽明忽暗地闪烁着历史背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则是把历史与文学融合起来的文史典范。那么,历史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文史结合研修教师素养

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求历史课程、基础教育要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其中人文性就是要求“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漫话历史学习中的文史答题乱相

历史教学具有三方面任务:一是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二是加强思想教育,三是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容也提出了三种要求:一是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基本史实,二是要求学生能对所学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三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解释与判断。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目标与选择、知识与体系、情感与观念、实践与能力。历史教师应该适时调整教学方式,一定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历史探究性学习为导向,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历史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习内容与能力要求,帮助学生细化学习目标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

历史学习最难记忆的是中国古代史,因为古代史时代久远,时间跨度较长,难以融会贯通。尤其是最不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是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既是经典文学作品,又是当时历史最真实的写照,于是一些学生作答时既可能成了纯文学作品分析,也可能成了与诗词无关的纯历史知识的堆积,令教师啼笑皆非难于评判。选入历史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除了语文课本经常涉及的唐诗、宋词、戏剧等之外,对联、民谣、谚语等实际上也都属于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如这样一道习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代·杜甫

1.该诗描绘了唐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状况?当时唐朝进入全盛,历史上称什么?

2.诗中主要反映了当时的哪些社会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所学想一想,形成这种盛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对此,联系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你有何启发?

结果,一些学生对第2、3问不知如何作答,有的将其直接进行汉语翻译,有的看到杜甫就知道是现实主义诗人,想当然地以社会政治腐败、人民穷困潦倒胡乱应付。这道习题也说明:一是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无正确历史观,对文史知识了解不多,文学功底肤浅,分析不深;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求学生,没有做到旁征博引文史相通,没有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理解历史术语,没有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二、赏析川教版文史结合教育之美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材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其中川教版历史教材就很好地体现了文史结合之美,该教材将课文分为主栏和附栏,其中主栏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要求反复记忆、认真阅读;附栏,则是川教版教材独具的一大特色与优势,如读读、看看、写写、记记、想想、说说、议议,这是主要内容的有力补充,能够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读读”所引用的这些文史经典,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文史结合、文史相通。单薄、枯燥的历史教材,让历史学习索然无味,而川教版历史教科书独特的人文科学性质决定了它拥有异常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将经典诗词或古典文学引入“读读”中,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管是哪种题材、哪种体裁,这些经典都是对鲜活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是对历史现实的刻画。川教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国史教学的始终,使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开放意识理念在世界史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

川教版历史教材的鲜活会让学生学习感到无穷乐趣。如:教材“齐桓公首霸”的“读读”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以这一段材料,那么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历史事实?”“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通过这几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管仲改革对中原的巨大贡献了,如果没有管仲,那么我们中原人都有可能变成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了,整个中国历史也将被改写。

上述例子,说明川教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情、行、意,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的古诗词鉴赏力、文言文的理解力、史论史据的研判力,能够通过已学知识,通过直接判断,甄别历史真伪、对错、是非,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反思的习惯,乐于探究的习惯,科学求真的习惯等,同时,川教版在编排上也充分考虑了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策略,多变的育人技艺,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个性特点、组织能力等,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做到文史相通,真正实现“文之将史,其流一焉”。

三、研修历史教师文史之道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成为课改时代最强音。历史教师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促其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是非观。因此,历史教师是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只有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才能真正完成历史教师的使命,也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因此,历史教师应具备这些素质:一是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即坚定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操守,不盲从、不动摇;二是扎实的学科专业素质,即应该具备扎实的本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学科探究能力、丰厚的相关学科知识,不满足、不懈怠;三是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素质,即有较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较强的教材理解力、驾驭力,有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和管控课堂的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力和学科研究能力,不偏废、不放松。同时,历史教师还应该不断加强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吸取国粹文史精华,就能成为名优教师。

四、结语

如果历史教师真要做到出类拔萃,必须对上述素质反复研习、不断锤炼,一是平时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扩充知识面,知识丰富了,讲课就会文思泉涌、出口成章;二是努力提高文学修养,对字、词、句、段、篇,对文、史、哲、科、社,对小说、诗词、歌谣、散文、戏剧,都进行广泛涉猎,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可提高文学修养,又可提高语言素养。如果能辅以诗歌、童谣,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再现历史场景,引起学生共鸣,那么学生的收获必将不言而喻、美不胜收。

[1]杨永涛.试说如何把文学作品融入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4).

[2]马学磊,方占红.历史教学的学生主体性与课堂趣味性[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4(1).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文史历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