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且思且行

2015-07-19

学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参语文课堂文本

(河北省正定县罗家庄小学050800)

语文课堂,且思且行

刘 艳

(河北省正定县罗家庄小学050800)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上对教材的个性解读和构建,引发我对语文课堂的全新思考,我们对教材的解读不能完全依赖教参,而要自己去反复研读,发现文本的独特之处,要有大语文教学观,依据文本特点去选择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语文教改路上便能收获丰硕成果。

研读文本个性构建精彩课堂且思且行

听袁雪华老师的公开课,受益匪浅。整节课精彩纷呈,亮点频出。在惊叹于袁老师精湛教学艺术的同时,我更佩服袁老师的语文教学观——不为自己一时得失教语文,而是着眼于学生能力发展。她对教材的解读和建构别出心裁,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琅琅的读书声,充溢着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引发我们对语文教学全新的思考。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们对教材的解读不能完全依赖教参,而要自己去反复研读,发现文本的独特之处。入选小学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地去研读教材,把教材内化于心,敢于在备课时针对学生的实际去定准教学目标,而不是迷信教参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常教常新。要站在不同的点,立足于不同的学生,每课的教学目标是动态变化的。

像袁老师在教学《窃读记》时,从每个自然段开头的句子入手,让学生观察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并抓住动词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语“走、贴、张”等词语来体会作者“窃”书的不容易,从而体会到林海音爱看书的特点。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关键句子“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的理解,先出示了一组比喻式的排比句,句子非常优美,让学生连线,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接着抛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美好的景物,作者都不去作比,而要把自己比作饿狼呢?”从而使学生从饿狼扑食的想象中体会到作者对书的求之若渴。这匠心独运的设计,真让人叹为观止。

可想而知,小学的语文课本看起来很浅,而如果有心去挖掘,里面的创新元素是很多的,如果抓住了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去建构我们的课堂,那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

袁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能让学生愉快地参与,能有效达成课堂目标,诸多难以模仿却值得肯定的亮点。就像浙江名师王崧舟的课烙进了他个人的人格和气质,他的课堂如诗一般流淌出浓浓的人文味,但我们却很难模仿。

不同的课文类型要选用不同的上课模式,结合自身的优势,努力上好每一节常态课,那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力是会有质的提高的,正所谓教无定法,我们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最终目标都是让学生课堂有所收获,袁老师在上《窃读记》一课时就没有按照平常的教学思路去教,也没有单纯地让学生去读或悟,而是着眼于本篇课文动词丰富且表意准确的特点去挖掘,使学生在体会这些词语准确性的同时,从中感悟到作者用了插叙的手法。虽然教参上没有这个目标定位,但她能依据学情去设定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文章的写法。如果我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多贯穿写法的指导,深入挖掘文本的写作特点,真正做到读写结合,这样的课坚持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是直线上升的。

我们要有自己的课堂观,要能依据文本特点去选择课堂模式,学生的兴趣上来了,在课改路上便能收获“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成果。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

袁雪华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动的是她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避免了我们往常公开课中只让少数好生表演的现象。如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袁老师尽量不重复点名,而是让那些没有回答过的或没有举手的学生回答。这个细节体现了袁老师平时很注重全体参与的课堂,并且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扎实而朴实的课堂。对于学生回答对了或不够准确,袁老师的评价和激励很及时,所以她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生成不断。

这种亲切、平和饱含着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这种对学生的信任的欣赏,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袁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表扬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很好”,而是充满个性化的自然流淌的语言,使人听后如沐冬日暖阳。虽然说这是一堂展示课,但带给我们的思索却早已超出了一节课的范畴。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

袁老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其实功夫还是在课外的。就像互动中她所说的,她读了很多的书,平时对待每一节课很认真,并且把老公和儿子当作自己的学生,把家庭当作课堂,而且汇集同事的智慧。有了课外名家理论与实践的指引,有自己时时刻刻的反思,有对学生的挚爱和对教育的不懈追求,才有了袁老师在现场答老师疑问时的侃侃而谈,这种底气和学识是靠平时勤奋学习来支撑的。

当我们互动时,面对一个个很现实的课堂问题,袁老师没有说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引经据典,而是立足于教学实际,把自己平时的做法来带给我们教学的思考,那种专业化的谈吐,虽然不是专家,但却胜似专家。

如果没有平时的博学勤思,就不会有今天的从容课堂和自如应答,正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师成长的基础其实就是学习。一个平时不去学习教育理论,不去思考教学的教师,是很难有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的。袁老师带给我们的这堂课和一席话就是一本厚厚的书,让我且思且行。

(责编 金东)

猜你喜欢

教参语文课堂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神秘的教参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