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型锁定钢板在66例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
2015-07-19徐海峰张志新
邵 磊,徐海峰,陈 雷,张志新
(常州市德安医院外科江苏213000)
解剖型锁定钢板在66例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
邵 磊,徐海峰,陈 雷,张志新
(常州市德安医院外科江苏213000)
目的评析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入院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6例,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12个月后的肩关节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比治疗6个月的康复效果明显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使用解剖型钢板治疗效果突出,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骨质疏松; 骨折固定术; 骨折; 骨板; 肱骨; 骨折愈合
肱骨近端骨折属于临床出现概率较高的一种创伤性骨折,大部分是因为低能量损伤而造成的伤害,在全身骨折伤害中占比约为4%~5%[1-2]。部分表现是骨折端的移位更加明显。骨折不稳定的患者需要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式。但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大部分患者还存在骨质疏松,这也造成外科治疗难度不断升级,骨质疏松让患者在手术之后早期功能锻炼过程中容易出现骨折移位和内固定松动,从而对手术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3-4]。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入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66例,对其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效果突出,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入院接受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56~81岁,平均(67.5± 2.4)岁。所有患者均不存在患肢腋神经损伤问题。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对患者行臂丛麻醉,取仰卧位,并将受伤的肩部垫高,以三角肌、胸大肌为切口入路,朝着里侧将两边肌肉的头静脉牵开予以保护。NeerⅡ型骨折使用牵引、旋转、外展与内收患肢的方式进行复位,而NeerⅢ、Ⅳ型骨折患者,因为骨折的碎块较多且表现形式复杂,同时患者合并有肩关节脱位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关节囊进行切开处理。将软组织适当分离之后,直视下复位,复位时需要先将肱骨头与肱骨颈间的关系恢复,之后将肱骨大小结节的解剖位置做恢复,再在同侧的髂骨位置选择一定量的松质骨植入至断端和肱骨头当中,为患者使用几枚克氏针加以临时固定,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显示骨折位正确对准位后,选择合适的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骨折内的固定。钢板上端需要安放在肱骨大结节的预点0.5 cm以下,同时使用临时被固定的克氏针与钢板上的缝合孔设计,让钢板能够紧紧地贴合在肱骨的表面,之后近端钻孔测深之后拧进3~4枚的锁定螺钉到肱骨头软骨位置下,螺钉的长度不可以越过关节面,远端要使用锁定螺钉加以固定。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使用锁定钢板的缝合孔完成设计,完成达到肩袖、关节囊和小骨折块重建的任务,一些较大的骨折块使用拉力螺钉固定[5]。完成内固定操作后C型臂X线机透视,复位效果达标后进行肩关节的被动活动,对骨折的稳定程度加以观察,而后执行进行止血、冲洗、置负压引流、缝合包扎等的工作。
手术操作结束后,患者应使用1~2 d抗生素,在切口处进行负压引流24~48 h,术后使用三角巾固定悬吊患肢5~7 d,待切口肿胀和疼痛缓解后,逐渐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并开始对肩部的肌肉做等长收缩与被动活动,手术2周后患肢开始做钟摆状活动,4~6周后对患者的关节功能锻炼强化,定期对患者进行X射线片复查,待骨折临床愈合后可以慢慢加大患肢的负重。
1.2.2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6](1)使用肩关节评分系统(CMS)评分法,分别在手术后6、12个月对患者随访并且评估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为总分100分,主观指标疼痛占15分,日常活动能力占20分,客观指标中肩关节活动范围占40分,肌力占25分,89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80分为中,低于70分为差。手术后使用Neer百分制评分表,其中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动度25分,解剖位置10分。手术后90分以上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尚可,低于70分为差。在手术后6、12个月后对患者的肩关节前屈、外展和内旋等活动度进行测试评分。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CMS评分比较 患者手术后12个月的CMS评分较手术后6个月的CMS评分优良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6、12个月的CMS评分比较
2.2 术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术后6个月,优秀21例,占比31.8%,良好33例,占比50.0%,尚可12例,占比18.2%,差0例,占比0.0;术后12个月,优秀38例,占比57.6%,良好20例,占比30.3%,尚可8例,占比12.1%,差0例,占比0.0。
手术后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分别测量患肢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活动度,结果发现,手术12个月后的功能肩关节活动度较6个月后改善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手术后6、12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对比(±s,°)
表2 手术后6、12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对比(±s,°)
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内旋术后6个月(分) 术后12个月(分)t P 97.2±15.1 102.5±13.6 52.4±5.3 153.6±12.5 129.2±11.6 79.1±7.7 17.9 18.9 25.6<0.01<0.01<0.01
3 讨 论
肱骨近端骨折属于一种出现概率较高的骨折问题,一般老年患者多发,因为老年患者存在骨质疏松的问题,位移超过1 cm且粉碎性骨折的话,治疗难度非常大[7]。常规使用的内固定方式如克氏针、T形钢板和三叶草钢板,难以获得理想的固定效果,这是因为骨质疏松的骨质无法为内固定提供稳固的锚着点,因而容易出现固定失败[8-9]。针对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使用解剖型钢板是一种效果良好的内固定方式。
本研究中对患者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的手术固定方式,显示患者手术后12个月功能恢复效果良好,相比手术后6个月的恢复效果有明显提升。因为老年患者多合并有骨质疏松的问题,术后早期只可做简单压力小的锻炼,骨折愈合时间较慢,因此整个康复周期较长。
注意在指导患者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循序渐进慢慢的强化上肢肌力的锻炼,一般老年患者出现肱骨近端骨折,肩关节功能恢复一般要经历1.0~1.5年才能够取得相对理想的恢复效果[10]。在完全恢复之前需要对患者的肩关节进行连续性的被动训练,并且为患者辅以积极的心理护理,让患者坚定康复信心,以在后期能够获得较好的肩关节功能恢复。
[1]赵弟庆,陈柯屹,刘汝平,等.锁定钢板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6):619-622.
[2]郑一舟,李唯.解剖型锁定钢板加植骨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6):54-55.
[3]陈雨,黄伟杰,袁锋.有限切开技术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4):6-8.
[4]石晶,魏戎.锁定钢板结合MIPO技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590.
[5]银晓永,孔德明,张洪燕,等.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并植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4):349-351.
[6]何伟涛,梁冰,周金贤,等.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结合骨碎屑植骨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6):37-38.
[7]赵晓刚,薛德挺,潘志军.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34(1):1-5.
[8]邢益斌,孔凡盛,邹高峰.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现代医学,2013(7):507-509.
[9]李作宏,张继平,黄金友,等.锁定钢板联合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肱骨近端骨折[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4,11(6):38-39.
[10]周吉湘.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317-318.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0.026
B
1009-5519(2015)20-3116-02
2015-06-13)
论文前言的撰写方法
本刊编辑部
邵磊(1978-),男,江苏常州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骨科诊疗工作;E-mail:wang198396@sohu.com。
论文前言(亦称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要求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介绍论文的写作目的、范围和相关领域研究概况,说明目前研究的热点及存在的问题,引出本文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可简述本研究内容、结果、意义及前景,但切忌写成讨论、综述和回顾,一般要求在200个汉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