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要改变零售流通格局?
2015-07-19史贤龙
文/史贤龙
“Uber+”要改变零售流通格局?
文/史贤龙
有人说Uber没有创造新价值、新事物,只是做了价值链接,但不可否认,以“Uber+”逻辑在零售行业的效果看,如京东到家这样的产品,要想做好,绝不是简单链接,它也担负品质责任。从而促进供应链专业化,反向推动零售商、改变供应商。
很多人对刘春雄老师关于“中国式营销”的观点有感触,我就接上这个话题。刘老师本意是他自己转向研究新营销,不再研究传统营销。有人对这个话题产生错觉,好像是说传统营销没有用了。——这不是刘老师本意,也不是真实现实。
那么,刘春雄老师所说的新营销,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新营销最早是互联网、电商,后来是社会化媒体,再后来是移动互联网。所谓的新营销,从基本脉络上看,是增加了新的销售渠道、传播媒体、交易方式,甚至新的交易主体(电商、微商)等。这些我们统称为新玩法,也就是新营销的主要内容。
不难发现,新世界有新的东西、新玩法,但与旧世界、传统玩法之间不是简单替代关系。如果有一定的替代,那也是新生世界让旧世界的有些事物的格局发生变化:比如出租车行业,优步等新玩法的出现,让传统出租车利益集团感到威胁,却并没有让它们消失。
而以“Uber+”为代表的新玩法,正从不同层面对各个行业产生重大冲击。
手艺人的价值变现
手艺人,就是所谓的“自我雇佣的专业人士”,包括厨师、手工艺人、按摩、设计、咨询等类别。
这里面有实体产品,有服务产品,这些领域都会被Uber逻辑击穿,智能链接将对这些行业的“中介组织”进行去中介化“外科手术”式打击。
所以,说Uber逻辑适用服务,不适用实体产品,是不对的,Uber逻辑的适用范围,没有实体与服务的分别。以趋势看,实体产品的“Uber+”会比服务更猛烈,因为千百万专业人士(手艺人)一旦获得直达用户的智能链接,爆发的商业革命、社会革命,比我们今天能想象的更大。
我相信,这也是刘春雄老师说Uber终结电商平台中介的根本原因。
垄断行业被瓦解
出租车是首当其冲的,因为这是刚需,也有足够的供应。同时还有航空、电信、电力、金融、证券等行业。
众筹是什么?众筹就是绕过银行、投行、风投、证券交易所等中介的直接融资。现在有些乱象,但众筹本质代表的是革命性的趋势:相信自己熟悉的人,把闲置资金投给他。
这难道比银行信贷、民间高利贷、风投等更弱智?实际上银行、风投等的投资才是弱智的,所以它们的钱永远投给不需要钱的组织。
维系银行投资效率低下的,就是所谓大企业(在中国就是央企、国企、大型民企)的市场垄断——这就是大企业必须成为技术革新、商业变革的阻碍者,因为大企业不做保守者,就没法维持垄断利润,把并不需要给银行的收益给出去。大企业与银行,用资金给创业者、中小企业构筑了不平等竞争壁垒,让创业者慢性死亡,中小企业成为侏儒。
众筹不同,还不是智能的链接,已经开始释放创业能量。这种创业者与投资人的直接结合,也是“Uber+”逻辑,未来,银行、投行、证券公司,甚至上市交易,未必不会被更智能的“Uber+”逻辑颠覆。总之,垄断行业最怕“Uber+”,这是必然的。这也是一场社会权力与财富的再分配。
过剩产能(冗余价值)再利用
Airbnb,是闲置住房的短租。在中国,最闲置的产能是什么?第一是劳动力,第二是生产厂。只要智能链接解决了闲置产能与需求的柔性交易问题,就会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因为理论上,做产品的门槛在降低。不能说人人可以做产品,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专长的人做自有品牌产品并拥有自己的用户,这是大趋势。
设计师、咨询师、营销人员,未来不再以卖身为赚钱的出路,专家式产品会大量出现——实际上,已经在大量出现。当然,设计师产品是比大工业、标准化产品品质、颜值更高的产品,即有更高的性价比或体验值。
兴趣社交聚合
私厨分享、我有饭、Enjoy等。这些属于典型的兴趣型社群,却更有商业价值。斗客、雪茄会等,都是这种兴趣(特别是嗜好类)社交聚合的形态。现在还兴起了骑车族、旗袍会、跑步族。其实“Uber+”逻辑可以改变这类社群组织的连接方式。
培训教育
专家与碎片化需求的智能链接。培训这个行业恐怕最需要去中介化。目前培训、咨询行业的乱象,本质就是缺乏智能链接,导致需求方与供应方始终处于信息不对称,价格形成机制错误。
真正的智慧供应者,在价值链里只获得很少的价值;最大的价值被销售、中介瓜分——所以怎么可能买到货真价实的智慧,必然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
体验交付代替实物买卖
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一键约X”模式:茶、酒、服务(家政、家装)。大家看看“京东到家”这个APP,现在还不成气候,但头角峥嵘已露出来:没有什么不可以直接到家。其实,到酒店、到办公室,还不是一样?这意味着什么?整个零售市场流通格局一定会被“Uber+”逻辑改造!
有人说Uber没有创造新价值、新事物,只是做了价值链接,我不同意。我认为,以“Uber+”逻辑在零售行业的效果看,如京东到家这样的产品,要想做好,绝不是简单链接,也担负品质责任,所以会促进供应链的专业化(筛选、考评等管理手段),也就是反向推动零售商,甚至生产供应商的改变。
上述六大“Uber+”冲击波,已经够我们去想想,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进入这一波共享经济(暂且这么称呼吧)的权力与财富再分配。我确确实实感觉到,“Uber+”是移动互联的落地版,所有的移动互联新玩法,要在“Uber+”逻辑的行业运用上再提炼。我耿耿于怀的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一片领地。
编辑高冬梅:2497740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