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人》

2015-07-19程淑娟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91

名作欣赏 2015年23期
关键词:历史人物霍华德书名

⊙程淑娟[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191]

《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人》

⊙程淑娟[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191]

作为学院派小说的代表性作品,The History Man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然而对其书名的翻译却是众说纷纭。众所周知,书的名称也是一本书的灵魂,它对内容提纲挈领,是整本书的映射。在书名翻译时,译者不仅要准确表达标题的意思,也应考虑整部书的写作思想与风格,有机地看待书名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书名与小说主体部分的有机联系,从而论证《历史人物》应该是更为确切的翻译方式。

《历史人物》 书名翻译 主题思想 写作手法

The History Man是英国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学院派小说的杰出代表。早在20世纪《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当代英国小说》中就对它做过介绍与评价,国内学术界也已有对该书的研究。2012年3月,新星出版社出版了该小说的汉语版,并把它的引入界定为“国内首度系统引进‘学界小说’这一西方当代小说的重要类型”。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学院派小说研究的不断深入,该书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也得到不断提升。伴随本作品在国内的不断引入,其书名的翻译却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当代英国小说》中将其译为《历史人物》;《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的中文版把它译成了《有来历的人》;管南异先生基于小说作者对“历史”的复杂情绪和不得不顺从的无奈,认为该译为《历史人》,在该书的汉语版中,出版社最终也把题目定成了《历史人》。

众所周知,一部作品的标题,往往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后选定的关键词,具有重要的表意功能”,标题是读者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有着吸引注意力、调动猎取心、满足审美感等功能,而标题翻译的任务就是“既要忠实于标题代表的作品的精神实质,又要顾及审美上的要求,有可能的话,译名还要达到使人过目不忘的宣传效果。译文中标题与内容合拍,两者相得益彰,一部文学译作才可能完整完美。”可见标题的翻译绝非易事,是多层面、多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译者绝不能因为标题看似简单而掉以轻心。The History Man的名称看上去并不复杂,短短三个单词,翻译起来也比较容易,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而从字面意思看,《历史人物》与《历史人》都与源文相符,均符合标题翻译的标准,然而就是这一个字的差别,却传递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与诉求。正如严复所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只有在了解故事情节、熟悉人物形象、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色之后,译者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从小说内容看标题翻译

一部作品的标题就是读者透视内容的窗户,与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标题翻译时,译者应充分理解作品内容,准确把握作品内涵,方能加以定夺。The History Man围绕科克夫妇展开故事,讲述了一个学期里主人公霍华德·科克的所作所为。在书中,霍华德也是唯一被称为“历史人物”(History Man)的人,因此准确把握霍华德的人物形象,清楚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态度定位,是确定标题翻译的关键因素。

主人公霍华德·科克是沃特摩斯大学社会学系的讲师,有着激进的政治观点,也过着极其现代的婚姻生活。在那个时代,他犹如时代浪尖的弄潮儿,四处煽风点火、大行其道。工作中,他因为激进的教学方式而著名;生活上,又在“泛性论”旗帜的庇护下拈花惹草,打着“救助”的旗号把学生、同事,甚至朋友的妻子纷纷拉到他的床上。短短一个学期,他在保持与同事弗洛拉的婚外情的同时,又将学生费利西蒂和文学系教师凯琳妲拉进了他的性生活。同时,霍华德撒谎成性,借散布谣言、妖言惑众推动激进事业的发展。邀请“种族主义者”曼格尔来校讲学是霍华德激进事业的旗帜性胜利,而对曼格尔的邀请过程则是他用谎言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一系列的事迹表明霍华德是一个表面风光、内心龌龊的无耻之徒。他宣称要理解周围的事物就需要一点马克思,一点弗洛伊德,还有一点社会历史,于是他把“历史”和“必然性”挂在了嘴边。他认为“历史的进程已经步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人类自由的新世界已经摇摇在望,而他的责任就是通过一些小的计谋来推动历史的发展。同时,他的这个历史职责又碰巧与他的密谋欲、控制欲以及性欲相吻合”。他依托大学校园这一革命的圣地,通过散播谣言、蛊惑异性、欺凌弱小、排除异己等手段,打败了学校里的保守派,成为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风云人物”。

“历史人物”(The history man)这个头衔是文学系教师凯琳妲小姐送给霍华德的,也是书中唯一与标题相呼应的地方。凯琳妲刚来学校不久,对霍华德的所作所为有所耳闻。在参加过霍华德家聚会的第二天清晨,她再次碰到了霍华德,并在与他的谈话中称对方是一个“历史人物”。在书中,凯琳妲是“自由主义、人文主义、道德伦理”的代言人,“历史人物”这个称呼与其说是恭维,倒不如说是对霍华德行径的一种莫大的讽刺。霍华德正是一个打着“历史”的名义寻求私利,在革命浪潮中煽风点火的人,一个“人物”。而在小说出版后,题目The History Men更是成为了一个谚语似的短语,报纸头条争相引用,更有作家进行效仿,如Alan Bennett把自己的作品称作《历史男孩》(The History Boys)。在1981年BBC把小说拍摄成电视节目后,霍华德·科克以及他对应的“历史人物”便永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二、从写作风格看标题翻译

书的名称也是一本书的灵魂。它对内容提纲挈领,在写作手法上同样也是整本书的映射。在书名翻译时,译者不仅要准确表达标题的意思,也应考虑整部书的写作风格,有机地看待书名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到书名翻译时意思上的忠实与风格上的连贯。在写作生涯之初,布雷德伯里主要是为Punch等杂志撰写幽默、诙谐的现代故事,辛辣、机智、诙谐成了他写作的基调,而“时不时地,脆弱而欢快的社会表面会咔嚓裂开,露出最深处的黑暗与不安:暴力、背叛、疯狂、绝望”。The History Man秉承布雷德伯里一贯的写作风格,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严肃的悲剧故事。根据布雷德伯里的说法,这部小说“描述了六十年代解放论者的消亡和学生革命运动时代的凋谢……”是“对日渐消亡的那代人的一种半悲剧、半讽刺的呈现”。小说在写作手法上风格别具:通篇的现在时态叙述、第三人称外视角的漠然口吻、过于细致的动作描写所产生的陌生化效果等等,都让小说大放异彩。然而在书名翻译的时候,尤其不能忽视的是作者诙谐幽默的书写笔调。他用夸张的手法将那个时代的喧嚣与骚动刻画地荒诞滑稽,让读者笑过后心头又不禁泛起一丝丝的酸楚。

邀请“种族主义者”曼格尔来校讲学是那个学期霍华德激进事业的最高点。在他的精密策划下,事态按他的意愿顺利地进行着。讲座当天,演讲大厅外面聚集了一大群人,愤怒的情绪空前高涨,更有很多人躺在地上堵住了所有入口。在房间里,人们用呼喊声和标语制造着紧张的局面,而在这时进入演讲大厅的却是手缠绷带的亨利。他要求闹事者离开,并由此引发了人们的不满,继而是一系列的喧闹与暴动。然而滑稽的是竟没有一个人去关注曼格尔,这次事件的核心人物,而更为甚者,事实上“在讲座之前的前一天晚上他就因为心脏病死在了伦敦的寓所里”。这个令整个校园愤怒、疯狂的人物竟然不曾出场,且早已离开人世,空留下一群疯狂的人打斗、谩骂。滑稽的情节安排带给读者一丝嘲笑:人们为了暴动而暴动,没有主旨、毫无意义,他们就像是无头的苍蝇,丧失了自己的思维判断,在革命热潮中盲目而恣意地释放着自己的革命热情。

这种幽默的笔调不时地出现在作品中,为悲剧的情节增添了一份喜剧的气氛。社会学系的学院大会看上去更像是一群小丑上演的闹剧。马文院长的第一句话刚落,会议就呈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特性。“我们现在都坐好吧,先生们?”迅速很多只手就举了起来。有人说这个房间里除了“先生”,还有七个女性,有人建议改成“我们都坐好吧,人们”。有人质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们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有人问是否可以开窗,有人问会议会开多长时间……于是,时间被这些无谓的争论慢慢地挥霍了。随后,一群学术界的精英为了蒜皮小事争论不休,他们从起点出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辩论与论争后,又回到了起点,毫无意义、毫无目的,同曼格尔事件一样,人们都力图在论争中显示自己的存在,在大声呼喊中彰显自己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学术界的迂腐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教工们毫无意义的举动也显得格外滑稽可笑。

小说力图呈现那个时代的凋谢与消亡,然而在叙述语言与情节安排上又幽默诙谐,喜剧的文字下面隐藏的是一个悲剧的故事,而这两者的结合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呈现与辛辣嘲讽。在书名翻译时,这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

三、《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人》

将The History Man译成《历史人》,从字面上看并不违背忠实文字的原则,然而却传递出了一种与作者诉求截然不同的意境。“历史人”抹去了人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积极推进和主观能动,凸显了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被动接受与听天由命,呈现出的是一种无奈与屈从。这与小说中那个呼风唤雨、应时而动的霍华德的形象相去甚远。霍华德时常把“历史”挂在嘴边,对于任何伤害他人却有利于自己的事件都会加上“历史的必然”的帽子。他把自己当成了指点江山的大人物,在学生中广招信徒,带领学生肆意闹事。霍华德的形象俨然是一个独掌乾坤的大人物,那段激进的历史时期的大人物。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人物并不少见。布雷德伯里曾经说过:“虽说是我创造了霍华德·科克,但没有一个角色能如此自然地进入我的写作。在每一个现代校园里,他是一个熟为人知的形象——如果你像我一样,也在六十年代的英国、欧洲和美国兴起的新型玻璃混凝土大学中执教的话。那时,几乎所有在大学里的人都会认识一个霍华德·科克。”可以看出,霍华德并非个例,而是一种历史现象,而这类人的出现也是由英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决定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物质上空前富足,精神上却开始厌倦,这为理想主义的迸发提供了必要条件。赫伯特·马尔库塞的“新潮社会主义”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乌托邦的壮丽图景,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则打破了性禁忌的大门,人们感受到了空前的自由。作为革命圣地的大学校园在这时成为了社会变革的试验田。“不愿在丰裕中循规蹈矩的学生们起来英勇地反对越战,要求和平,反抗不平等的现存社会秩序,恨不得立即实现天下大同。”他们游行示威、占领校园、修筑街垒,造一切权威的反。霍华德之流正是学生运动的引导者与领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他们自认为掌握了历史的发展命脉,了解了历史运作的模式,因而他们并不屈服于历史,而是企图运用自己的力量推进历史的进程,成为呼风唤雨的“历史人物”。

将题目翻译成《历史人》还舍弃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割裂了书名与小说文本的有机关系,难以调动读者的猎取心。作者用幽默诙谐的笔调书写了那个时代的凋零与衰败,力图给读者一种笑中含泪的阅读感受,而读者也在笑声中品味隐藏于背后的讽刺。在小说开始之前,也就是在题目的选择上,作者就为这种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打下了铺垫:他将这一代自认为能独掌乾坤、在历史潮流中翻云覆雨的人讽刺性地称作了“The History Man”,而结合小说整体的写作笔调,这里翻译成《历史人物》要比《历史人》更为贴切。同时,汉语中本身就存在“历史人物”的说法,与《历史人》相比,《历史人物》的译法更能调动读者的猎取心,取得与源语对等的效力。

四、结语

文章的标题可以被当作读者进入作品的“钥匙”,甚至是解读作品的“密码”,这也决定了标题翻译的重要性。在标题的翻译中除了掌握相应的技巧外,还应做到精益求精,不可忽略那些看似简单的字句。《历史人物》与《历史人》,仅一字之差,却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意境,而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小说的创作特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一贯的写作手法,《历史人物》这种译法能更好地表达源语传递的意境,达到源语的同等效力,因而是更为贴切的表达方式。

[1]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历史人物[M].程淑娟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2] 虞建华.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特征与误区[J].外国语,2008(1).

[3] 阮炜等.20世纪英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4]Bradbury,Malcolm.The Novelist and Television Drama[J]. The Guardian,May 5th 1992.

[5] Lodge,David.“Lord of Misrule”[J].The Guardian,Saturday,January 12th,2008.

作 者:程淑娟,硕士,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本文系“天津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历史人物霍华德书名
偷画的人
维权事件
第十八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获奖名单
我有故事,你带钱了吗?
保持微笑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论曹操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转化
人物说史
完整的书名
布莱丝·霍华德:表演是我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