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建设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2015-07-18王毅
[摘要]绥芬河和海参崴两市的自然、人文、历史条件趋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产业互补关联度大,具有建立“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的诸多优势。两市均处于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过渡地带,两市的领导高度重视中俄双方姊妹城市间的合作,通过绥芬河贸易口岸国际博览会、中俄体育运动会等项目来推动双方合作的健康发展,为建立“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姊妹城市;区域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034-02
[作者简介]王毅(1975-),女,汉族,黑龙江逊克人,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中俄经贸关系。中国绥芬河市与俄罗斯海参崴市是黑龙江省中俄边境线上铁路、公路口岸相对应城市中贸易额及货物运输量最大的城市。自20世纪80年代中苏边境贸易恢复以来,双方经贸往来发展迅猛,尤其是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的建立,不仅使绥芬河市实现了自身的超常发展,也促进了海参崴市经济社会的同步稳定发展,并且为中俄两国商品的展示、物流的双向进出、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平台,为中俄两国创建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建立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的有利条件
绥芬河、海参崴两市的自然、人文、历史条件趋同,经济发展水平对应,产业互补关联度大,具有建立“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的同步优势。两市均处于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过渡地带,在黑河、抚远两市东西双向的共同作用下,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将进一步凸现。
(一)相似的城市发展背景
绥芬河市与海参崴市是中俄黑龙江边境线上两座重要的开放性窗口城市。绥芬河市作为中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自20世纪80年代重新打开对俄边贸大门后,不断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尤其自2011年绥芬河市委市政府实施“5851”发展战略以来,对俄经贸合作步入发展新阶段。海参崴市作为俄滨海边疆区的首府,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及重要的物流通道和集散地。
(二)良好的经贸和人文合作基础
绥芬河市与海参崴市是中俄黑龙江边境线上联系非常紧密的姊妹城市,两市毗邻的地缘优势、便利的陆路23小时通关运输、相近的人文习俗,以及绥芬河贸易口岸国际博览会、中俄体育运动会等活动的定期举办,为双方经贸合作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尤其是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的建设运营不仅使双方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社会互动日益频繁,运营机制不断健全,为两市打破行政级别,共同推进双方全方位合作,构建“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较强的产业结构互补优势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科技、军工业较为发达,但第三产业发展极为缓慢,对食品、日常生活用品的进口依赖程度始终居高不下,而这些商品正是中国,特别是黑龙江省的长线产品。这种独特的供求关系和产业的互补优势必将对双方联手建设“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产生深远影响和巨大推动力。
二、建立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中俄黑龙江边境地区经济增长步伐
通过发展中俄互市边境贸易,绥芬河市和海参崴市的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中俄两国边境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发展战略,将会不断提升中俄黑龙江边境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吸引发达地区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的流入,以集约、规范的模式将双方的互补优势转化为现实利益,促进中俄两国边境地区加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物流运输、移动通信、酒店餐饮、中医保健、温泉养生、滑雪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使中俄双方边境地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得到有效提升。
(二)增强中俄黑龙江边境地区国际竞争力
实施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发展战略是以筹建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规划发展目标来应对中俄两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日趋复杂化的局面,能够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以及双方边境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俄两国边境地区能够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特别是融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不断提升两个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三)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升级
建立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将对遭受西方制裁后的俄罗斯稳定区域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结构性失衡,解决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等问题起到平衡作用,有利于中国企业在俄远东地区降低经营风险,促进两国边境地区睦邻友好,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升级。
(四)推动中俄边境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
建立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是中俄两国地方政府努力开展区域合作的一种新尝试。建立中俄姊妹城将进一步促进两国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医疗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对促进中俄两国边境区域的经济增长,开拓全球市场具有先导作用。枢纽节点能够吸引大量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为中俄出口企业提供快速电子商务平台沟通机制,并对远东地区及东北亚周边区域产生明显的经济辐射和扩散效应。
三、建立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的区域经济理论分析
(一)要素禀赋差异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各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成为推动产业间贸易与合作的现实基础。绥芬河市与海参崴市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绥芬河市生态资源丰富,轻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海参崴市科技、文化、艺术水平相对较高,食品、生活日用品等轻工业发展较为缓慢,双方通过构建枢纽节点“姊妹城”,可以使各自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获得较高比较利益,实现资源共享,为提升中俄边境地区国际竞争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endprint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原理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作为增长极的区域或产业部门将产生极化和扩散两种效应,从而能够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根据这一理论,绥芬河与海参崴两市建立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的发展战略,将会使该区域通过增长极的辐射、扩散效应,逐步带动中俄边境以及周边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枢纽节点“姊妹城”的发展进程中,中俄两国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各自经济实力,提升双方参与区域以及国际竞争的能力,通过充分发挥增长极对内、对外的辐射和扩散作用,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增长极理论强调政府主导的重要作用,区域性国际城市在发展初期只有通过政府主导来集中投资,加强对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优先布局,促使其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增长极的突出效应,才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经济与其他相关产业链条共同优化。
(三)辐射理论
辐射理论的主要原理是经济辐射,即指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直接或间接地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发展模式的提出,将会不断通过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等领域对中俄边境地区以及周边区域产生强大的经济辐射,逐步提升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自身经济实力以及参与本地区竞争的综合实力,为东北亚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建立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发展模式将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示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要素是指各成员组织在地域空间上具有临近性,在产业结构方面具有互补性,各成员组织具有“合作共赢”的战略目标。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建设方案即依据上述综合指标,且根据黑龙江边境地区的发展实际而提出,因此应视为探索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微观战略新模式。未来绥芬河自由贸易区将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探索性新模式,在绥芬河-海参崴“中俄丝绸之路枢纽城”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扩散和辐射效应不断带动本区域经济向外部扩散发展,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that establish the “hub city of Silk Road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such as the natural, cultural,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similar between Suifenhe and Vladivostok, complementary industry related degree is high. The two cities are in the transition zone of Russian Siberia and the Far East, both leaderships attache great importance to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ster cities through running China Suifenhe International Port Trade Expo, China and Russia Sports Council to promote the bilateral cooperation. The two sides have laid a good foundation to establish a hub city of “Silk Road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
Key words: Suifenhe; Vladivostok;hub city of silk road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sister cities; regional model
(责任编辑:乔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