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国际金融支持战略构想

2015-07-18课题组

国际贸易 2015年4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课题组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国际金融支持战略构想

课题组

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正在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这恰恰就是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向全球辐射的具体表现。在这个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融资都要随之发生改变。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势必要迅速融合到这一战略框架及其所衍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从而对该战略实施给予全方位的支持。所以,认真探讨和研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国际金融支持战略构想是十分必要的。

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新常态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国际探索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理论:一体化与国际化的有效对接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有边界、有空间的市场”向“克服地理空间的、统一的市场”转变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是有理论依据的。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发展取决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分工的深化,而分工的深化又取决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详细系统地论述了分工理论,包括分工的分类、形成原因以及对提高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亚当·斯密认为,在他的那个时代,分工主要有工厂手工业内部分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三种,三种分工是不同层次的分工形式,工厂手工业内部分工属于低级层次,社会分工是较高层次分工,国际分工是工厂手工业分工在国际范围的扩大,是最高层次的分工形式。总之,分工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层次,各地区乃至世界都是一个个分工发达的社会大工场。

现如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区域内不同城市或地区分工与协作的加深,分工协作的加深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可以实现区域中各经济体的共赢,提高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潜力,进而成为推动一国经济乃至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极。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历史演变的规律,是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需要、演变趋势(见图1)。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A点之前,一般都是各经济体独立发展,较少融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间、城市间开始逐渐寻求合作,也就是图中的A到B之间的这个过程;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地区间逐步转变为互相结合,互惠共赢的一体化发展阶段,即阶段2;最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整个世界出现地区经济发展大融合趋势,从而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阶段3,即C点之后。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帕累托最优选择

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可以减轻或消除国内和国际、城际或城乡间贸易来往障碍,增加市场容量,保障生产要素的顺畅流通,更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使用率,推动同一个“命运共同体”内资源共享,实现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推动区域内市场一体化,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局面。就中国而言,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演进的历史逻辑,目前中国正处在上述由阶段2向阶段3发展的当口,这也恰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潮流高度契合。而且,区域经济一体化撑起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战略的蓝图已非常清晰。因此,站在国内视角,加快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步伐,加快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站在全球视角,抓住历史机遇,将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效对接,积极地、主动地开展多边和双边合作,加强彼此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共同享受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好处,拓展共同发展的时空范围,则中国未来的经济一定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包容性、全球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三)“一带一路”战略是新常态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国际探索

1. “一带一路”加强中国区域协同与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战略构想,如今,已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和积极的行动。2015年年初,地方“两会”大都将 “一带一路”列入了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省份明确提出它们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角色和定位。在中央政府层面,2月1日,“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2015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内容包含了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多个方面。当下,一条由自贸区作为贸易桥头堡、“一带一路”作为资本牵引、地方混改激发内在活力的2015版改革路径已经出炉。同时,地方政府也已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愿景列为2015年的工作重点,差不多每个省市都直接或间接连接到“一带一路”战略的范围。地方战略目标明确,功能定位清晰,重点开发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改变各地同质化发展问题,进而加强区域协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涉及内地、沿边、沿海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为产业协同、产能去化提供了条件。那么,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不光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战略或将使全球经济版图重新布局。

图1 经济一体化发展阶段图

2.“一带一路”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和支撑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实际上,“一带一路”已将沿线各国乃至整个亚洲和欧洲都连接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而 “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是新时期中国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巩固和提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应该看到,“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所谓“命运”,包括双方过往历史的共同经历和未来发展的共同追求,“共同体”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安全、文化等领域。而“一带一路”强调的是互联互通,主要内容是“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突出务实合作和项目合作。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和支撑、桥梁和纽带,而“命运共同体”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宗旨和发展方向。“一带一路”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兼容的历史传统,同时也吸纳了亚洲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加快与周边国家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现实需求。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一带一路”都为“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路径和战略支撑,也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体现。

3. “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将给沿线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那样,“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开始阶段主要是从通路、通航着手,只有先通路、通航,才能通商。而通路所推进的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提升空间更大,其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见图2、图3)。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包括铁路、公路、口岸、民航。重点方向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中老、中泰、中缅、中巴、中吉乌等铁路项目可能会优先考虑。中塔公路、中哈公路可能会成为重点改造的路段。油气管道建设方面,西北、西南、东北、海上都是油气运输的战略通道。中俄、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都会作为重点项目建设。西南电力通道、中俄电力通道都会进行部署,建设或升级改造。中巴、孟中印缅、新亚欧大陆桥以及中蒙俄等经济走廊基本构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地骨架。其中,中巴经济走廊注重石油运输,孟、中、印、缅强调与东盟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道,中蒙俄经济走廊偏重国家安全与能源开发(见表1)。

(四)“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新的产业机遇与发展前景

1.“一带一路”战略将带动建筑、基建行业的发展

围绕“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来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的战略项目,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由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提是道路联通,因此中国有望在铁路、公路、管道、港口、航运和航空上加大投资力度,这将助力相关传统产业扩大投资空间,助力经济的价值重估。“一带一路”的道路联通将使得交通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能源管网、电信设施等行业以及建筑类的配套产业率先受益。最大程度上受益的是走出去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企业和中国机械工程企业,还有高铁出海的中国中铁,海外已布局多年、业务占比近1/3的中国电建企业,以及具有显著优势的房建龙头企业。

图2 “一带一路”的“三通”发力点

图3 通路和通航为通商打基础

表1 “一带一路”设计的主要国际合作走廊

2.“一带一路”战略将带动设备及配套类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建筑基建行业的发展,国内外基建施工的增加将带来工程机械需求新的增量,其中工程机械需求额或为1500亿至1800亿元,未来3~5年年均需求额约为当前我国工程机械销售额10%以上。这其中包括高铁、港口、工程机械、特高压电网、核电等领域相关的设备制造类行业。

3.“一带一路”战略将带动设备制造业原材料的需求增长

设备及配套类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势必带动与兴建基础设施相关的原材料需求的增长,包括钢铁、建材、有色等类行业将受益,特别是“一带一路”相关省份相对集中的东南、西北地区的原材料行业将受益。

4.“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交通运输、进出口贸易、旅游和物流行业的企业有很大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我国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的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机遇,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货源、资金向“一带一路”去倾斜;交通运输行业应抓住这个机遇,不断地吸引行业内外的各种资源,吸引业内投资、新设项目。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为交通运输打造的、建立的一种战略,这个战略的一个核心点就在于如何向中西部发展,有利于推动国家西部开发、促进西部战略的实现,有利于打通西部出口,有利于国家和进出口贸易寻求更多的通道,因此进出口贸易行业、文化旅游行业也将飞速发展,沿路的政府和企业也将获得更大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的机会。

5.“一带一路”战略将带动消费品行业和传媒行业的发展

长期来看,道路连通、贸易连通中同样伴随着文化沟通,中国的品牌消费品企业(医药、家电、汽车等)、长期推荐品牌消费及文化传媒类企业也将受益。

(五)“一带一路”战略为民营企业拓展了“走出去”的空间

配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在实施互联互通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央企与国企为核心的“国家队”是政府间重大项目合作的当然承担者,而民企则是市场化领域的最佳参与者。在“国家队”承担的重大项目的具体实施中,民企同样也可以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其中,而一些行业领先的民企本身也具备独立承担和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在贸易、投资、文化与人员交流方面,民企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其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大大改善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营环境,降低民企的跨国经营风险,推动和加快民企“走出去”,以有效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开拓境内境外两个市场,获取更大的成长空间。再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推动民企“走出去”,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也意味国内市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会更加开放,意味着中国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意味着国内民企即使不出国门,也将直接面临国际化的竞争。具备竞争优势,能够快速实现国际化运作的企业将获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而缺乏竞争能力,不能顺应国际化趋势的企业将可能面临生存的挑战。而机制灵活、快速高效、成本控制和勇于创新则是中国民企的优势所在。民营企业家们必须发掘和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优势与区域优势资源及要素的结合,才能形成比较优势,进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属于自己的市场发展机会。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金融抑制与金融需求

(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金融抑制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势必要迅速融合到“一带一路”战略框架及其所衍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从而对该战略实施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但毕竟“一带一路”战略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化的新战略,那么,当传统的金融运行与这个经济新战略对接时,就会遭遇诸多金融瓶颈。

1.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存在诸多风险

(1)容易引起接受国政府与民众关于国内经济安全的担忧。20世纪90年代,中国基于资本短缺而采取了大量吸引外资的政策,因此,国内关注的焦点就放在了外资的输入与中国国家经济安全上。如今,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的积累,也开始逐步向国外进行资本输出。因此,上述同样的担忧也一定会在资本输入国产生,甚至一定时期内会形成一种气候。如果这些资本输入国制定一些带有防范性的政策,有的甚至形成法律,则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会形成掣肘。

(2)容易被当作援助资金进而异化成滋生腐败的温床。可以说,国内外关于“一带一路”的思路和企盼要达到的目的未必完全一样,不少是相关地方政府或外国政府希望沾光,有的国家政府或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当成了不花代价就可以获得的“唐僧肉”,为此拼命扩大“一带一路”范畴,以便把本地或本国包括进去,或是夸大本地或本国所处方向的经济政治重要性。一旦把真金白银投入风险过高、预期回报过低的地方,或者在管理不善情况下,会形成投资方与受援方的里应外合,将建设资金挪作他用,或偷工减料,或分光吃净。果真如此,则会大大影响“一带一路”建设资金的效果。

(3)“一带一路”计划要靠沿线国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然而,“一带一路”沿线若干区域的政治并不稳定,战争风险时有发生,例如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以及眼下正在熊熊燃烧的也门战火,还有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中亚和中国新疆“三股势力”活动依然猖獗,激烈的伊斯兰内斗依然激烈等等,这些混乱不堪的局面,不仅影响动荡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会向外扩散,影响周边的稳定和多边项目的落实。

(4)沿线国家国内政局变化、利益集团分歧影响“一带一路”落实。沿线国家出现政党轮换,新上台的政党对前任的承诺能否遵守无法保证,或出于打压政治对手的目的,即使明知“一带一路”项目对本国有利,也会极力找“毛病”。如近期,中交建在斯里兰卡“港口城”项目遭到暂停;中泰“大米换铁路”项目一波三折;中国在缅甸投资连连受挫等等都是先例。

(5)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主要投资者效率低下或并无明显的竞争优势。作为产品提供者,中国可能面临国企改革动力不足的风险。如果大批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由国有企业主导且成为唯一的受益者,可能会加速国企的合并与垄断,从而使国企改革出现倒退迹象,进而出现投资或基建项目运营效率低下的情况。

2.“一带一路”区域金融发展严重不平衡

“一带一路”区域金融发展严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

(1)国内区域金融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还十分不平衡,各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市场力量作用下,会引导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其突出表现就是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依次呈现出发达、发展和比较落后三种态势。不仅如此,国内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甚至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也表现得也非常明显。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其他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是亚洲和欧洲。亚洲金融业除了日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这些国家和地区较发达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均由受政府严格监管的商业银行所主导。同时,亚洲欠发达的金融市场可能也无法调动所需的金融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高风险的行业,合理地分配风险。但相比亚洲金融而言,欧洲金融业无论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还是金融创新、金融制度与政策都要发达得多。

3.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制约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规定的40项资本项目交易中,中国的人民币已经有34项达到了部分可兑换及以上水平,占比为85%。尽管如此,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还是存在一定的制约:汇率弹性尚不充分,中间价定价机制尚不完善;监管水平尚未达到相对成熟的程度;资本管制尚未全面放开,在制度法规层面,还有一些不必要的行政许可需要尽快取消。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沿线国家金融需求

尽管存在着诸多金融抑制现象,但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等产能过剩行业重组和优化,刺激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势必引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庞大的金融需求,从而给相关金融机构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1.“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需求

以全方位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实现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基石。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差异化的制约,目前区域内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联而不通、通而不畅”问题,必须进行建设和改造: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涉及铁路干线建设、公路网建设和港口改造;二是资源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与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道路与管线运输、冶炼加工等领域;三是线网基础设施,主要指电信固网宽带的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电网建设。201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有望突破1000亿元,接近吸收外资总额。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其缺口需依靠国内资金解决,银行、信托、金融租赁等开发性金融行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会。

2.“一带一路”跨境人民币使用需求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大宗商品从开采、运输到销售都使用美元支付和清算,而美国经常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根据自己单方面的利益制定货币政策。人民币已被“一带一路”地区很多国家视为排除外界干扰的一种新希望,特别是一些与美国关系并不密切的国家,以及虽为美国盟友但希望在货币上有新选择的海湾国家。同时,为解决“一带一路”贸易中货币结算不统一的问题,也需要把人民币尽快上升为主要国际货币,以保障沿线国家贸易互通的公平性、便捷性和收益性。

3.“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贸易融资需求

“一带一路”沿途各国和地区经济资源、产业结构互补性强,随着区域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各国和地区在农业、工业、能源、科技等众多领域开展贸易的前景广阔。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根据相关测算,未来十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年均贸易增长率将在20%~30%,其中蕴含着海量的贸易融资需求。相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中国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具备领先优势,可通过提供出口信贷、服务贸易项下的融资、成套设备信保融资、跨境供应链金融等服务,迅速抢占国际市场,改善信贷资产结构,对冲国内经济增速换挡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4.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保险服务需求

中国企业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既包括东道国经济动荡、金融危机等所引发的资产贬值、汇兑限制和汇率动荡等金融风险,也包括沿线国家政局动荡所引发的地缘冲突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为企业开展经贸合作蒙上阴影,需要用保险进行缓释。首先是政策性保险。在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建筑、高铁等产能输出过程中,需引入海外投资险等政策性保险维护投资安全;同时,在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中引入出口信用保险,可有效撬动信贷杠杆。其次是商业保险。随着区域经济合作加深,各方人员往来将急剧增多,人身、财产安全保障的需求也较为迫切,跨境商业性保险产品亟待创新。

5.“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特别是亚洲各国的财富管理需求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财富管理行业提供的具体服务可分为财富管理常规服务和私人银行及家庭办公室两大类。其中,常规服务包括咨询服务、财务规划、财务顾问、税务咨询、房地产规划、退休养老(储蓄/保险)规划和风险管理;私人银行及家庭办公室提供的服务包括资产组合托管、私人投资基金、资产迁移计划、全球市场投资交易服务、项目融资租赁、员工持股计划规划、企业家继承计划、收藏及艺术品投资服务和慈善(捐赠/基金会/信托)等。在过去数十年里,由于亚洲财富管理落后于欧美,亚洲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储蓄资金流至欧美金融市场,而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成长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目前,亚洲具有强烈的财富管理需求,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促进区域化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亚洲财富管理提供新的增长点。

6.对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的需求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尤其是地缘政治风险绝对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一带一路”战略挑战了西方对海路与陆路的控制,会在国际上遭遇强大的阻力,需要多国博弈,在战略实施的时间、空间以及进度上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金融支持是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的,战略实施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延缓金融投资的回收期,甚至有可能会血本无归。所以,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7.加速中国金融国际化的需求

中国金融国际化包括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以及金融监管的国际化。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不断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空间,深化货币合作,是积极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步骤之一。同时,金融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中国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的要求也大幅提高。而且,鉴于金融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金融风险防控的需要,加强“一带一路”国家金融监管合作就进一步提上议事日程。

三、“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国际金融支持战略构想

(一)应尽快制定沿线金融支持战略框架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的总体战略思路是:以“规划先行、金融先导”为基本原则, 以规划整合各方资源,以人民币以及金融“走出去”,统筹带动中国企业、技术、装备、标准等中国因素“走出去”。充分发挥好多边开发性金融的主导作用,拓展“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布局。不断创新“一带一路”金融体系,服务沿线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创新,扩大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使用

可以说,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是“一带一路”战略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提供金融支持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作用包括:第一, 中国资本和产品对外输出以人民币为载体,“肥水不流外人田”,有助于提高国内各个部门参与积极性。第二,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能够便利沿线国家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促进相关贸易、投资规模的进一步上升。第三,人民币结算可以规避大宗商品美元价格波动引起的汇兑损益,最大化保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获得的收益。所以,下一步,要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主要包括促使境内外的个人投资更加便利化;逐步放松资本项目下证券投资管理;基于人民币变成可自由使用的货币的要求,积极进行新一轮的《外汇管理条例》修改工作;力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2015年就能够推出和运行,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使用程度。要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目前,中国已与多家沿线国家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部分国家也建立了境外人民币清算银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可以预计中国金融机构在相关地区的分支机构将进一步增加,境外人民币结算网络将一步拓展。还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循环规模,拓宽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渠道。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借力于国家战略的帮助,通过人民币对外信贷、ODI 等方式加快人民币输出过程,逐步建立起人民币境外循环体系,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繁荣。

(三)根据“一带一路”战略所处阶段,有序摆布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我们可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所处阶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这个阶段首要的金融服务是开发性金融,所以,应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也可以说,构成了“一带一路”金融支持的主体架构。尤其是亚投行,鉴于其所具有的诸多重要功能,比如亚投行将与世行、亚行等其他多边及双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展开密切合作,继续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的进一步改革,补充亚行在亚太地区的投融资与国际援助职能等,使亚投行具有无穷的魅力。加之亚投行作为开放包容性极强的国际金融机构,所有致力于亚洲区域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国家均可申请亚投行成员资格,这又为其增添了极强的吸引力。截至2015年4月1日,已申请加入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51个,包括中国、印度、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澳大利亚等。相信未来的亚投行不仅将夯实作为经济增长动力引擎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将提高亚洲资本的利用效率及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水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第二阶段,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力,积极支持沿线国家加强互联互通和物流发展,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第三阶段,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开发区收到一定成效后,商业性金融机构才会进入市场化运行阶段。换言之,商业银行原则上不从事开发性项目,但能够从事项目上下游的商业性业务(比如为装备研制企业服务等)。另外,开办必不可少的国际结算业务,以及为企业提供财务咨询、风险管理、投资银行等创新业务(见图4、图5)。

(四)将自贸区金融支持战略复制或辐射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我们知道,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自贸区战略有着紧密联系,那么,加强彼此间的有机对接和战略联动,将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如今,“一带一路”战略已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见图6)。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包括境内自贸区和跨境多边自贸区)20多个,涉及32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 个,涉及20 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8 个,涉及23 个国家。目前看,无论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新加坡、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与冰岛,还是即将落地的中韩自贸区以及RCEP(“10+6”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这些自由贸易协定相关经济体都处于“一带一路”之上。那么,在已构筑起的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中,致力于金融支持战略的一体化,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随着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对接,可考虑推动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1+4”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即自由贸易体系FT系列账户,和在这个账户体系下面建立四大创新的制度安排:探索投融资的汇兑便利、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深化外汇管理的改革创新),并将这些先行先试的经验,迅速向即将挂牌的第二批津闽粤三个自贸区复制,随后再向第三批成立的自贸区复制。更重要的是,同时,中国可以通过其牵头主导的地位和身份,鼓励和引导其他国家的自贸区甚至“一带一路”沿线多边自贸区也能实行中国国内自贸区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换言之,可以将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制度与政策在跨境多边自贸区进行复制和推广,然后,借助跨境多边自贸区的辐射和渗透作用,使中国自贸区金融支持战略得以最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区实现。如此一来,可以确保“一带一路”金融支持战略的一体化,进而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支持效率。

图4 “一带一路”金融支持的“三个阶段”

图5 “一带一路”金融支持的主体架构

图6 自贸区金融支持的“辐射带”

(五)中资金融机构要努力制定并实施适应“一带一路”国家实体经济需要的供应链金融支持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但却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产生无数条国际产业链。这就要求沿线国家要加强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见图7)。另外,今年年初,中国政府已经批准杭州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这就意味着允许杭州着力在跨境电商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跨境电商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和引领全球跨境电商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为推动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那么,跨国产业链的营销传递就会自然繁衍出供应链金融支持体系,从而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为整体供应链条提供涵盖结算、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和风险规避等一揽子金融服务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弱势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可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同时,还可帮助核心企业建立战略性联盟,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应加强细分行业研究与深度拓展,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精准支持特定行业的发展,重点选择“一带一路”战略中抗经济周期性较强的行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更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推出,中国的金融业也应深度介入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支持领域。这是因为,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支持战略,可以打造一个全球领先的集线上交易服务、物流供应链服务、金融服务、交易保障机制为一体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还可以建立一套依据线上交易数据为基础的跨境电商信用体系,通过这个服务平台和信用体系,使跨境供应链上的广大中小微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从而促进中小微企业升级转型,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就是,2015年要深化跨境电子商务外汇管理改革和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管理改革,为跨境电商活动提供便利的外汇和人民币支付支持,也为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支持提供政策便利(见图8)。

(六)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市场合作,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1.加快开放中国债券市场

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安排就是对外开放境内债券市场。目前,政策层面已经在逐步放开境外投资者入市的限制,部分境外机构也已在逐步入市。下一步,加快开放中国债券市场,需要做的重点工作就是进一步加快境外投资者入市步伐。具体而言:有效缩短审批周期,加快批准更多的合格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在目前境外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以进行债券发行认购以及现券交易的基础上,尽快放开对其开展回购业务的限制;实行分层管理,允许具备条件的境外投资者直接开立乙类户,便于其更加便捷、深度地参与市场发展;在加快引入境外投资者的同时,也需加强资格管理,将现行的以准入为主要审核关卡的方式,转变为事前核准为辅、事中及事后监督检查为主的资格管理模式。

图7 “一带一路”供应链金融流程图

图8 “一带一路”电商供应链金融流程图——以阿里巴巴为例

2.促进亚洲金融市场的发展

目前,亚洲已经形成了较为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拥有香港、上海、新加坡等多个金融中心。2014年,亚洲地区上市公司总市值达20.67万亿美元,占全球上市公司总市值的32.1%,债券余额规模达到18万亿美元。但是,亚洲地区的金融市场联动还不够,所以有必要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推动亚洲金融市场相互开放,努力实现亚洲金融市场在规则、制度、标准方面的协调与对接,提高亚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通用性,增强亚洲地区跨境投融资的便利性,加强亚洲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的交流合作,实现亚洲各国金融市场融合发展。此外,还要确保EMEAP机制下的亚洲债券基金和“10+3”金融合作机制下的亚洲债券市场倡议能够尽快落到实处,进而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服务。

3.大力发展亚洲财富管理行业,积极推进亚洲财富管理变革

由于财富管理行业能够有效推动亚洲储蓄向亚洲投资转变,从而促进亚洲金融活跃化,以便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支持,所以必须积极布局,大力发展。包括积极推进亚洲财富管理变革,大力培育亚洲的财富管理机构,提高综合竞争力,树立亚洲财富管理的信誉和品牌。同时还要积极推动亚洲财富管理经营模式转变。尽管有专家预言,亚洲的财富管理将在未来10年内超过欧洲,但是目前相比欧洲仍是“小学生”。鉴于欧洲金融体制变迁、技术进步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欧洲的财富管理也进入到了成熟期,欧洲客户对财富管理都具有较理性的认识,财富管理也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规范的操作流程,而且欧洲社会拥有良好的信用环境,无论私人财富管理和公司财富管理都相对成熟。所以,亚洲应积极学习和借鉴欧洲财富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强沟通和协调,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在财富管理方面力争实现互联互通,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还要培植亚洲财富管理文化,加强财富管理教育和宣传,培育管理财富的意识和能力,既善于创造财富,又善于管理财富。

(七)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合作,完善“一带一路”区域监管协调机制

第一,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各监管当局间的沟通协调,扩大信息共享范围,提升在重大问题上的政策协调和监管一致性,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

第二,督促在“一带一路”区域内构建协调一致的投融资机制,确保投融资具体方案的制定、承包商的认定、材料物资的选购等环节都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还要建立科学高效的投融资决策流程,尽量避免资金的调度和使用在所在国政府转手。同时,建立项目专用账户,强化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腐败或资金浪费,更是为了防范项目信贷资金风险。

第三,构建“一带一路”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对区域内各类金融风险的有效分析、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确保区域金融安全稳健运行。

第四,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的制度安排,协调各方的处置行动,共同维护“一带一路”区域的金融稳定。

[课题负责人:王敏(院长)、柴青山(副院长);课题主持人:王勇 (教授);课题组成员: 刘瑞娜 (博士)、周巧云(博士)、贾钰哲(博士)、张莉莉(博士)。]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责任编辑:周明)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战略
战略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