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探析
2015-07-18长春理工大学张淞铭
长春理工大学 张淞铭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探析
长春理工大学张淞铭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把符号学引入其研究领域,提出了消费社会理论,对人类社会消费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理论对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从六个方面探析了其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价值
1 有利于刺激生产,拉动消费
在鲍德里亚所提出的消费社会里,生产相对过剩,国家必须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当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还没有问世的时候,很多国家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生产严重过剩就会最终导致经济大萧条的悲惨状况,必然加剧经济危机。在生产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使用与实用价值。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对我国而言,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提出,对国家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面对新挑战,积极应对生产过剩的局面提供了蓝图,在鲍德里亚的这一理论指导下,国家可以通过拉动内需、推动出口来刺激消费,通过鼓励消费以维持、拉动、刺激生产,有利于国家主动适应新常态,奋力开创新局面。
2 有利于增强我国进出口贸易,增加外汇储备
在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指导下,要解决消费过剩的问题,除了通过在国内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之外,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也是刺激生产、刺激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消费社会理论指导下,要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引进高科技产品和生产技术,促进企业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挥品牌优势,增加企业利润,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将我国生产过剩的产品大量出口到需要的国家里去,比如,将我国丰富的农副产品出口到地域狭窄、农副产品紧缺的日本和韩国,将我国品种繁多的农副产品出口到品种较少的俄国,将淘汰的如电视、电冰箱、洗衣机、拖拉机等陈旧生产线和设备出口到非洲较为贫穷的国家,将中等科技产品出口到印度,将服装出口市场向欧洲和美洲转移,通过增加出口的国家和产品的种类,增加加工工业,出口劳动力等方式增强我国进出口贸易,拉动和刺激生产,这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全球化进程,还有利于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
3 有利于推动相关链条产业的发展
根据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强调物的丰盛和商品的系列化与系统化,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与生产社会相比最根本的变化是“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这里谈到的“物对人的包围”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的堆积和巨大的数量。鲍德里亚认为,包围消费者的商品是以整体、系统的面目出现的,即“今天,很少有物会在没有反映其背景的情况下单独被提供出来”。因为“几乎所有的服装、电器等都提供一系列能够相互对应和相互否定的不同商品”。根据鲍德里亚的意思,消费者不会单单从具体的用途上去看待某个商品,而是从商品的全部意义上来看待它们的。比如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等,除了各自为家庭用具之外,都还具有另外一层含义,包装、广告、产品的商标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并强加着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就像是一条链子,无法和整体中的其他部分分离开来,它们不再是一堆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系列的商品,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这些商品不仅是一件实物,还代表着一个完整意义的符号,这样就不难理解,大家在购买一套西装的同时,还要购买一件衬衫和一条领带,以及相匹配的皮鞋和皮带。这完全是因为消费者谋求符号意义的完整,因此,一旦西装贸易发展迅速,必然会带动衬衫、领带、皮鞋、皮带相关链条行业的发展,还会推动新型产业、新的消费类型的兴起和发展。
4 有利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在消费社会里,人们把消费作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当前我国社会的消费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炫富、攀比、浪费,享乐主义泛滥,精神匮乏等现象。在谈到生产理论的时候,马克思认为,人的最基本需求就是能够维持自身生理要求的物质需求,而逐步实现自我创造、发展与完善则是人的最高需求。因此,我们在不断学习与领悟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还应认识到消费者的生产作用,在消费视域,研究消费能够在完善个性、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类日常生活以基本的物质生活为基础,但精神生活也同样反作用于物质生活,表现出高于物质生活需求的特征,而且只有在满足了物质性需求的条件下才可以满足精神性需求,进而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生活。
总之,合理需求与科学消费将有助于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带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以,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提升精神性需求,创造更多的社会精神财富,不断改造自身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素质,最终提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目前所说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推动社会、经济及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对消费社会现象的总结与超越,是在认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客观国情的基础上,将国外经验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所总结与升华而成的先进理论。
5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因此在当今社会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显得尤为重要。在消费社会里,消费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和借鉴,根据消费标准的高低,把人们划分成不同的阶层,根据人们消费的价值符号的不同,人们被冠以不同的身份。商品价格和品牌成为衡量身份地位的重要尺度,一般购买了价格越贵的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惯被认为是“土豪”,比如美国生产的苹果手机就备受中国人的青睐,拥有苹果手机就成为了表明身份的符号,使用不同型号的苹果手机更是成为区分个人身份的重要标志,普通品牌的手机的使用者便会感觉到自己身份的不平等。
中国的消费社会是一个旨在谋求社会关系公平正义的社会,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保持一致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更是把公平正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处理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矛盾,进而维护我国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现今我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及问题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不公平。因此,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一方面重点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更要重点抓好社会主义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具体来讲,要通过合理措施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不均、利益分配不均及社会保障不到位等问题,让全社会公民都具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平等权,为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法律及政策上的公平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综合考虑到人类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而提出的新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人类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社会发展能够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以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利环境,努力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满足所有人的根本需求和发展目标,促进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
6 有利于树立绿色和谐的消费理念
消费社会给人们传授的是一种以符号消费为中心的消费主义文化观念,这种消费主义追求的是时尚性、奢侈性及炫耀性,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追求的是高度消遣与享受,并视此为其人生价值的实现,这种消费主义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开始逐步走向发展中国家,严重冲击着我国人民原有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实际上,这种消费主义观念并不适合于当前我国国情,也不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消费模式,对此,我们必须弃除西方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文化,树立起符合人类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和谐消费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也在逐步改善,消费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愈加重要的地位,人们对消费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人们已不只是关心消费数量,而更注重消费质量,不只关心物品使用价值,更注重物品消费意义,消费的个性化要求日益凸显。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一种表现,说明社会在不断进步。但除此之外还应看到,我国的消费不能脱离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及环境质量差的现实。因此,我国的消费模式不可能以西方消费社会的消费模式为模板,更不能为单纯的经济利益所驱使,在社会上大力宣传营造“消费至上”的消费价值观念。
首先,因为这有悖于我们传统的“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的消费理念”,容易在社会上带来攀比、奢靡之风,不利于社会精神风气的健康发展。
其次,这种消费观念不适合我国的消费国情,我国已经发展成为总体型的小康社会,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较大,以及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消费人口结构差异较大。若我国社会大众媒体单纯地报道一部分富裕人群的消费需求,甚至将他们的这种消费需求视为整个社会的消费主义观念,而忽视了社会部分贫困人群的消费需求,必然会加剧社会不公平,造成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所以,我国的消费主义观念应始终坚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于所谓的意义消费、符号消费只能加以合理规范和正确诱导,同时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反对奢侈性、攀比性、炫耀性消费观念,反对消费至上的享乐主义消费思想,在社会上营造适度、合理、和谐的消费理念。
最后,“消费至上”不是我们最终的消费目的,消费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以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为目的,为人身心的全面、充分、自由、健康发展服务,而不是为消费而消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把消费、享乐作为人生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利用一切手段人为地制造消费,其实质上是为资本攫取利润的服务,并不是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并不符合人类长远发展目标。
[1] (法)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孔明安.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消费文化研究[J].哲学研究,2002(11).
[3] 高亚春.消费社会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6(1).
F069
A
2096-0298(2015)12(c)-1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