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翻译课堂同伴互助教学模式构建之管见

2015-07-18蒲红英

文理导航 2015年20期
关键词:同伴互助英语专业教学模式

【摘 要】大学外语院系本科是翻译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而目前仍然被大量使用的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是否能适应翻译市场的人才竞争令人堪忧。本文从高校英语本科专业翻译教师的视角,  就同伴互助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构建原则以及基于同伴互助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翻译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课堂;同伴互助;教学模式

一、“同伴互助”教学模式之说

在目前以大班形式授课居多的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还很普遍。精彩的教学内容配上精彩的教师讲解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翻译课的教学模式亟待改进。麦克凯奇认为最佳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互相教授知识。同伴互助教学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它对各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同水平以及个性的学生都有效。

同伴互助学习的思想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他们的同事们,以同伴学习的形式开展辩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了解决师资和经费短缺问题,采用年长学生教习年幼学生的办法的“导生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导生制是同伴互助学习萌芽。作为专业术语,“同伴互助学习”首次出现在1974年亚历山大(Alexander,L.T)等人的论文中,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英国的托平教授和伊利博士在1998年出版的《同伴互助学习》使得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获得了独立地位。托平和伊利认为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 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同伴互助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在课堂内外让学生成为“教学指导者”的教学活动。同伴互助学习的实质是合作学习。国内学者马兰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

二、同伴互助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构建合作性学习环境

作为“同伴互助学习”理论基础之一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解决问题需要创设与之相关的环境。合作学习环境主要指课堂情感交流环境。良好的合作气氛应该接近于真实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优化学生心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师,应努力将学习环境人性化。首先,教师应经常在各组间来回走动,密切监督、关注合作小组,因为给予单个学生的关注越多,教学的效果和人性化就越强。第二,教师应留意学生所需,让学生感到受尊敬和被鼓励。第三,抱着一颗向学生学习的心。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相互学习的关系,当老师吸纳学生的意见后,这种学习经历对学生来说更人性化。第四,教师还可以通过打分来构建合作性学习环境。当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的优秀标准,就给就给每个组员加分。如果全班学生都达到了预定的优秀水平,则给全班学生加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觉到个人和小组的命运息息相关。

(二)构建同伴互助的有效团队

1.确定合作小组

约翰逊(2001)将合作性学习小组分为三种类型:正式的合作性学习小组、非正式的合作性学习小组以及基层合作性学习小组。当老师了解了班级成员,并打算进入正式的合作学习之前,就要考虑如何分组的问题了。科学的分组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小组人数,二个是组员的搭配。大部分专家认为,合作学习小组最好由3—6人组成,太少不利于集思广益,太多容易使个别小组成员“偷懒”。Brilhart和Galanes(1992)认为最理想的小组人数是5人。超过5人,小组成员参与的机会就会减少,少于5人,则没有充分的能力和资源来完成合作任务。库埃豪则认为四人组最合适,因为四人小组最灵活。基于翻译课实践性强的特点,课堂上的翻译合作小组规模不能太大。一个小组以4—5人为宜,如果遇到班级偏大,6—7人也可。

翻译课堂往往是大班授课,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如果让学生自己组合,那么形成的小组通常是高水平和高水平的学生一组,学生自由组合与老师安排的小组比起来,围绕课程所进行的活动会少很多,因此小组由老师来编排最好。但老师也不能采取随机组合的方式分组。我国的大部分研究者按照学者王坦提出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式组建小组。组间同质保证组与组之间实力相当。组内异质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能力差异。分组时应该把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同一个学习小组里有好、中、差3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给出更多的见解。性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也是分组时应该重视的因素。另外,也可以将教师分组和学生分组结合起来。老师可以让学生列出他们心目中自由组合的小组名单,然后再从他们编的学习小组中选出一个人与老师选的其他两三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的存在时间也不是长久的。当某个学习小组能够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能运用所学的社交技巧共同解决问题时,就可以解散这个小组,将其成员打乱放入别的学习小组,老师要引导他们去帮助其他小组,直到班上所有成员都成功为止。

2.明确小组成员个人责任

约翰逊(2001)认为决定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因素有五个:积极的相互依靠、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人责任制、人际和小组相处技巧以及小组过程。其中个人责任是确保所有组员在共同学习中加强实际能力的关键。约翰逊兄弟将个人责任描述为“责任到人”,即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对于如何建立组员的责任问题,潘德顺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角色与责任》中指出,教师应该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为每个组员选定一个适当的角色,并且这个角色别人无法替代。在反复练习的两人小组内,可以安排这样两个角色:一个解释员和一个检查员,或者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或者一个指导者和一个被指导者。解释员一步一步地解释如何解题,检查员负责核实同伴的解释是否正确。每完成一个问题双方角色就互换。对四人组而言,需要有通信员、解释员、检查员以及参与鼓励者。如果是一个八人合作小组,组员的角色包括综合概括者、理解检测者、错误纠正员、阐述者、研究通信员、记录员、鼓励者和观察者。鉴于翻译属于书面表达的学习活动,是个性化很强的学习活动。学生需要有独立的时间进行构思和写作。教师应该预留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给每一个角色,然后再组织合作学习。

三、基于同伴互助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

(一)教授学生合作技巧

很多老师普遍犯的错误就是只重视学术目标而忽视了社会技巧目标,原因是教师在初期的实践活动中,未能向学生充分、细致地阐述合作学习的内涵。所谓合作学习是指“有组织的小组学习活动,学习依赖于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换信息。在小组里,每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应积极提高其他小组成员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流程图、案例演示和体验式训练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而开展深层次的专业训练,教授他们合作技巧,包括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建立信赖关系以及交流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二)分发学习材料

要在小组中形成真正的互相依赖,一种方法就是使用拼图式方法来发放学习材料,这也被称为拼接法。具体做法是:老师给全组发一份材料,并把它们按小组成员数分成几部分,每位组员负责一部分。他们手中的材料像拼图一样,形成功能互补或联系,通过材料互补使组员之间结成积极的相互依赖和信任关系。学生必须共同分享、共同学习这份材料。这种材料分发方式还可以为组间合作提供平台。某组内负责某一部分材料的学生可以与另外一组或几组与自己负责同一部分材料的那一位或几位同学合作,共同学习并熟练掌握手中材料,共同计划好如何把该材料的内容传授给小组的其他成员。

(三)布置、指导完成合作性学习任务

为了帮助学生适应今后工作的实际需求,教师应该结合翻译职业的特点来设计、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合作任务的设置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学原则。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同伴互助学习模式里,老师的作用是充当学生身边的引导者。在指导小组合作性学习时,教师首先把握的一个原则是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独立学习,努力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事先设立的标准,在这个原则指导下保证学生对合作学习活动保持有长久的兴趣。其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大部分时间都观察学生的学习,在翻译课堂上,教师的监控非常重要,鼓励组员进行多渠道探索,并及时纠正活动发展方向,避免学生走弯路。当学生遇到难译的内容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时, 教师应及时提出可行的建议供学生参考。

(四)检查与评估

为确保所有组员都在学习,老师必须时不时地检查各组员的表现情况,观察他们的参与情况,让学生做检测题,随意抽学生解释答案,校订其他学生的工作,把学到的东西讲授给其他人听等等。在集体讨论完毕后,教师要及时作出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十分有利。教师应事先制订好一套具体的评价方案。在评价时,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也要指出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下次课堂合作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应该让每个小组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写下活动记录表,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将他们的小组合作情况量化并录入平时成绩,并在学期末按照相应的比例将此记录进学生的期末成绩。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各组小组长也给本小组其他组员打分, 老师的打分和组长的打分结合起来计入总评成绩。在课堂快结束时,教师要给学生开小组例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就学过的东西做总结。老师点评学生的总结。

四、结语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要想提高翻译能力,必须要遵循体验、体认、体悟的循环反复的过程。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讲理论、讲技法,但是翻译能力的提高毕竟最终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领悟。因此在翻译教学中, 应更注重学生的“悟”。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的。在继承、发扬其优势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创新,使翻译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Brilhart,J·K·&Galanes,G·J·Effective group discussion[M].Wm.C.Brown Publisher,1992.

[2] Johnson,D·W·& Johnson,R·T·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2nd)[M].Boston: Allyn & Bacon,1987.

[3]Olsen,R· E· W·B & Kagan, S.About cooperative learning[A].In C.Kessler(Ed.).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 teacher's resource book[C].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92.

[4]马兰.合作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项目基金:本文为2012年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同伴互助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G20124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蒲红英(1978-),女,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及教学法。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外语系)

猜你喜欢

同伴互助英语专业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同伴互助学习在英语诵读中的应用研究
同伴互助英语课堂观察研究
“同伴互助”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