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街道景观更新——以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村为例

2015-07-18晶,刘

绿色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街巷蒙古族村落

黄 晶,刘 扬

(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云南 昆明650224)

1 引言

1.1 街道,生活,人

现今在盲目追求功利的旅游业发展洪流中,一个个宁静悠远的乡土村落街道向特色旅游商业街区转化,朴实民风不复,并逐步丧失本土文化的灵魂。位于云南省通海县的兴蒙蒙古族的村落白阁村是2012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915个村落之一,历史悠久但因地理的原因,经济较为落后,村落街道形态混乱。保护和关注其少数民族乡土景观,传承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在当下的街道更新设计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街道是人居空间的必要产物,街道是用于联系人与人关系的存在。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说:“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处在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1]”。同理可引,人们感受一个传统村落的模样,首先来自村落的街道。换句话说,街道是传统村落景观最直接的体现。街道与生活息息相关,是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为了交通,而是作为社区存在[2]”。“街道最基本的用途就是社交[3]”。所以传统村落民族文化的文化传承,在于体现村落少数民族的特有生活形态的景观设计。

街道景观,是一个传统村落居民的生活形态景观最直接的体现。“你不是在街道上,你就是街道[4]”。这说明人是街道的一部分,街道其实是活的,或者说应该把街道当作活物去对待。街道更新的方向,应是以景观体现生活和满足人情需求为宗旨,而不是盲目追求品质,追求景观指标。

1.2 设计生活与文化传承

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民族文化的传承于景观来说,是形态符号,更是人们的生活形态。那么如何在兴蒙乡蒙古族村的街道更新中,体现其传统文化的精神?答案显而易见,最直观的体现是其独特的人文景观——生活。只有存在于传统村落里人们特有的生活情景,才能使其村落的景观活起来。因此在兴蒙蒙古族村街道的更新设计中,将以居民生活为主导,将其生活形态融入更新设计之中并配合居民的生活方式,满足人情需求。以这样的更新方式,把人当作景观设计更新的一部分,体现当地居民生活形态和民风民情,传承其独特的传统文化。

2 背景概况

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是省内唯一一个蒙古族聚居乡,位于云南省通海县杞麓湖西,东经102°30′25″~102°52′53″,北纬23°65′11″~24°14′49″,距县城15km,辖区面积4.77km2,含5个自然村——白阁村、中村、下村、交椅湾村、桃家嘴村。云南省是全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热点区[5]。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15.4℃。地形以坝区盆地为主,兼有小面积丘陵,海拔1350~2441m,土壤为红壤。

兴蒙蒙古族又称喀卓人或卡卓人,是1253年随忽必烈率大军平云南大理国后,镇守曲陀关而落籍通海的蒙古族后裔。历经750年沧海桑田的高原生活,蒙古族的文化风俗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独特的卡卓文化。村落里保留有许多元代古迹和古文化建筑。它们是历史的刻印,是展现从元朝至今历史变迁的活化石。

3 街巷空间构成与景观现状

3.1 街巷空间

3.1.1 街巷基本结构

蒙古族村的街巷道路分为二个等级(图1)。第一级道路为主要街道,由村西侧延伸的呈南北走向道路和贯通全村的东西走向道路。第一级街道从村口蒙古族入滇纪念碑开始向村内延申,联系蒙古族历史文化纪念馆,民族文化图书馆,祠堂,文化活动中心广场等景观建筑和空间。此级道路路面宽约4~5.8m,并常在交叉口处形成放大空间或广场。第二级道路为次要街道,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巷弄,较为狭窄,仅满足人或非机动车辆通过。路面宽度约1.8~4m不等。第二级道路呈网状分布,数量较多。

图1 蒙古族村街巷空间基本结构

3.1.2 街巷界面组成

街巷的空间界面包括2个基本界面,垂直界面和地面(图2)。蒙古族村的垂直界面由单纯的众多建筑面构成,建筑多为1~2层楼民居。地面部分地形大部分呈平地,在村落北缘因山势关系而为平缓坡地。铺装为青石板或水泥组成。地面上几乎没有公共设施。

图2 街巷空间基本界面划分

3.1.3 街巷空间分析

按照景观学的标准,视距和物高比为1∶1,视角45°为全封闭空间,2∶1则为半封闭,3∶1封闭感达到最小。蒙古族村街巷空间除去节点空间,街巷空间视距比值,一级道路约为1∶1~1∶3,二级道路则小于1,表明蒙古族村其余街巷空间大多数为全封闭空间,而这些空间视距比值因多个建筑物高度不一,使得简单的街巷空间变得支离破碎,成为一系列较小的杂乱空间。

3.1.4 重要的节点空间

根据实地调查调查,蒙古族村的节点空间全部为交叉口空间。由街巷内明显的道路交叉口空间构成。此类空间大部分均为“十字形”,“丁字形”空间少且小。

3.1.5 街巷空间的疏密度

蒙古族村主要单元街巷空间,路宽约1.8~4.5m不等,视角约1∶1~1∶3。一般意义上而言,说明其空间是非常狭窄且密集的。

3.1.6 街巷的整体形态

蒙古族村的各栋民居保持基本相同的走向和模式,环境及相邻建筑之间通过附加自由形状的附属建筑,以及民居建筑的不统一性,使得村落的街巷结构形态呈现拓扑网状结构,边界连续且不发散。

3.1.7 街巷的休憩空间

蒙古族村街道属于居住区道路,偶有居民习惯于坐在房前的门槛上,或者自备板凳靠墙而坐,与人闲聊或是晒坦言,作为休憩空间使用。

3.2 街道景观

街道的基础功能是交通。因此从景观形态学的角度出发,街道景观必然是干净整洁和通达的。街景可以划分为垂直界面、地面、交叉口空间三个单元。以每个单元为对象分析现状,结果如表1和图3。

表1 兴蒙蒙古族村街道景观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3.2.1 街道建筑景观

a类 蒙古包纹饰房屋:硬山顶,墙面涂刷白粉,蓝色蒙古族纹饰,质地细腻。屋门顶作华丽的青瓦斗拱,门框柱多为水泥仿石砌或花岗岩,颜色繁杂。

b类 砖房:墙体由灰黄色砖块垒砌,无装饰。质地粗糙,大部分保留硬山顶。

c类 青瓦土房:墙面由泥土块砌成,褐红色。质地粗糙,是古老的原生态房屋。

d类 杂糅房:a类b类房的结合体,或是以上3类房结合花岗岩、瓷砖、不锈钢等具有明显现代的构筑风格的材料。

e类 现代农村常见瓷砖房。

Residual standard error: 15420 on 16789 degrees of freedom Multiple R-squared: 0.543, Adjusted R-squared: 0.5429 F-statistic: 3990 on 5 and 16789 DF, p-value: < 2.2e-16

图3 蒙古族村落建筑分类

3.2.2 街道景观总体现状

(1)所有民族文化景观仅集中在第一级道路。整体景观民族文化不突出。

(2)街巷缺乏绿化软质的景观元素,没有公共照明设施。

(3)街道界面颜色灰黄、粗糙、样式杂乱,个别街道脏乱有碍通行。街道没有达到干净和整洁的标准,通达性不足。

(4)整体街道空间狭窄、密集,大多功能仅满足于通行。

4 蒙古族文化形态

兴蒙乡蒙古族人继承了先辈蒙古族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保留着蒙古族人的习俗和文化。同时因生存环境的巨变,经历了由牧民—渔民—农民的转变的历史轨迹,又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俗文化——“马蹄南驻人北望”。

4.1 蒙古族的基本美学认知

蒙古族以骏马为精神依托和民族象征,崇尚青色和白色,以西为尊,装饰纹样运用最多的为云纹(图4)[7]。

4.2 兴蒙乡蒙古族特有的文化形态

“建筑”文化:当地蒙古族人拥有自鲁班《木经》习得的精湛建筑技艺,所建房屋造型别致且经久耐用,有自己的建筑文化节日“鲁班节”。

“眷北”文化:蒙古族崇尚依恋家乡并以草原为傲。当地传说一名叫阿扎拉的少女以青草编织大龙,带领下一代回到了北方大草原的故事,表达了南驻的蒙古族对北方深沉的思念和返乡的渴望,充分体现当地对草原强烈的归属感。

图4 云纹纹饰图

5 街道景观更新改造

5.1 更新改造理念

通过以上研究,调查兴蒙蒙古族当地居民的街巷空间结构、街道生活形态、文化情怀和美学认知,针对融入居民生活的街道更新提出基于6个目标的更新改造理念:保护和修葺街道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为当地居民建造一个安全美观方便的生活街道;街道改造的方向、景观满足人情的需求,打造一个可供居民慢行休憩的街区;由于街巷空间的体积、疏密度、形态等因素限制,街道景观的改造控制在亲切、迷你、小巧、安静的尺度之内;街道景观体现当地蒙古族居民认可的美学,设计融入其文化形态,提升街道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注重保护居民利益,在更新改造中倡导自上而下的社区参与[8]。此外更新设计将考虑在街道的两侧设置景观、照明、坐椅、乡土植物的选择与搭配等。

5.2 更新改造措施

5.2.1 街道垂直界面更新

(1)基础改造更新。保留和修葺c类房中具有当地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古老土房,用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原有的硬山顶青瓦、红土墙面。将c类中没有历史价值的一般土房和b、d、e类统一为a类的外观,青瓦硬山顶,墙面统一为a类房的外观,白底卷草纹。

(2)修饰提升更新。蒙古族村蒙古族房屋最具特点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房门(图5)。其结构充分体现了当地人精湛的建筑技术和文化特殊性。因此对民居改造的重点就是营造有韵律的精致的门头“斜挑顶”,使它们随着屋子的走向排列而有韵律,使整个村落形成屋顶青瓦硬山顶统一韵律和门头青瓦“斜挑顶”统一韵律的二重奏。

门框,将当地的门框材料统一颜色统一质地,这里建议统一用塑木制作斗拱和门柱,柱上做花纹修饰,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或者沿用a类建筑以灰砖统一制作门柱。这措施以期赋值当地的建筑文化。

5.2.2 街道地面部分更新

(1)路面更新措施。

清除杂物、堆积物,平整路面,埋入电缆。路面改用透水性混凝土铺装,压印仿石纹。统一整齐石纹路面,间断散点布置拟马跑过而留下的马蹄踏印(图6)。设

图5 房门结构示意图

计思路来源草原诗“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图6 路面铺装示意图

(2)路与墙的边界线绿化处理措施。

①对较为宽阔的主要街道,边界线依据路面宽窄和使用情况间断性放置马槽型景盆的植物组景盆栽。边缘作“凸”起处理。将突起的“槛面”处理为矮形休闲坐椅,供居民沿屋休憩之用,“凸面”与墙面的夹角做小形条状绿化带,混种禾草类植物与草本花卉。此地块可交由居民自行处理,做为其自留地使用。此举在于模拟草原蒙古包与草原草地相接的边界,以这样一种不完全而相似的模拟方式去表达高原蒙古血脉在漫长岁月里对北方草原深刻的思念与无奈(图7,8)。

②对路宽小于2m的路面边缘,由居民自由处理,摆放自家盆栽或是不作绿化处理,首要保证通行。

③道路安置路灯,路灯选用为马灯形状。

图7 石槽路灯示意图

图8 路面边缘设计示意图

④植物配置选择以乡土植物、粗放管理的草本植物为主,季度植物轮播。可选植物为迷迭(Rosmarinus officinal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金沙槭(Acer paxii)、红 花 木 莲 (Manglietia fordiana)、华 山 矾(Symplocos chinensis)、云南七叶树(Aesculus wangii)、杜 鹃 (Rhododendron simsii)、龟 背 竹 (Monstera deliciosa)、芋 (Colocasia esculenta)、烟 草 (Nicotiana tabacum)、油 菜 花 (Brassica campestris )、三 叶 草(Trifolium repens)、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黑 麦 草 (Lolium perenne)、地 被 菊 (Dendranthema morifolium)、孔雀草(Tagetes patula)、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圆锥石头花(Gypsophila paniculata)、韭菜(Allium tuberosum)、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等。

5.2.3 交叉口空间更新措施

不做大型复杂的绿化景观,小品尺度小而精,朴实。小品置石,置石选浑厚偏圆的朴素石料,石上可雕刻当地传说故事,或蒙古族文字。边缘点缀3~4种绿化植物。保留居民的菜田,但要规整边界线,边缘点缀绿化植物。地面或可以地被植物和鹅卵石或湖石组合铺设为蒙古族基本纹样。在保证通行的情况下选择较宽的路面,配植小乔木。

6 结语

民族文化的传承于景观设计而言主要是在于其民族生活形态的构建。将兴蒙蒙古族村的街道打造为一个安全、美观、有民族特色的街道,街道设计风格力求符合其民族美学,并加以创新,以求既得到当地民族的美学认同又符合一般的审美原则。街道设置简单、小巧的坐椅使其随处皆可成为休憩空间;将街道两侧的狭窄的绿化空间交由居民自行种植;保留交叉口空间的种植区,由居民自行管理。通过这样简单的方式,使街道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居民屋墙外的“家”空间,居民自主管理街道,其生活也将逐步渗透到街道中,使其逐步发展为一个“活”的或者说有生活景观的街道。

这样更新旨在提供一个安全的基础,提出具体的简单方便的更新设计策略建议。只需确定一个大方向,剩下的将由居民的生活方式自动完成。这是一种自然的做功,同时也是当地文化形态的鲜活体现。少数民族村落的街道是特殊的,其更新方案应具有针对性。少数民族村落街道景观的改造应在尽力恢复其原生之美和生活宜居之上(图9)。

图9 改造效果示意图

[1](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29.

[2](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7,22.

[3](美)阿兰·B· 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68.

[4]卓 健.城市街道研究与规划设计——全球50个街道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3.

[5]刘大均,胡 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157~162.

[6]乌恩琦.蒙古族花纹图案考[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5~9.

[7]巴特尔.蒙古族民歌与蒙古族的审美心理[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2):1~5.

[8]卢道典,蔡 喆.城市重大项目建设中传统村落景观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以广州小谷围岛练溪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4):28~29.

猜你喜欢

街巷蒙古族村落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边走边唱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雨中的街巷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