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控制
2015-07-17唐杰万小年万海龙
唐杰 万小年 万海龙
摘 要 水稻黑条矮缩病(RDSDV)是稻株感染裴济病毒后.引起的一种水稻病毒病害。由于此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害,因此,主茎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输导组织流转给各分蘖苗,成丛状矮缩。近年来,此病发生呈来势猛、发展快、危害重的趋势,给病害控制带来措手不及的被动局面。为了掌握防治主动权,提高防治效益,对近年来该病发生的规律进行总结,并找出综合治理的方法,现汇报如下。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02
1 发病概况
在南昌市,水稻矮缩病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零星发生,但未有成灾的事例出现。自2007年开始,出现局部田块发生,2010-2013年较大面积发生,仅新建县的象山、樵舍、铁河等乡镇常年发病面积就达近333.33 hm2。主要发病品种有华两优1206、Y两优1号、II优818等品种,一般病田病丛率3%~9%,病株率2%~3%;重病田病丛率18%~40%,病株率9%~20%,最高达40%。病发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一般达50 kg/667 m2,重病田130 kg/667m2,个别重病田达200 kg/667 m2,减产达20%~30%,成为南昌市粮食稳产的新障碍。
2 病害发生规律初探
南昌市一季晚稻大多在5月15日前后播种,6月20日左右移栽,秧龄35 d左右,直播稻田大多是6月10日前后播种。二季晚稻秧田一般在6月20日前后播种,移栽一季晚稻田均是2、3代白背飞虱危害重点对象田,故在发病严重年份秧田后都可查到零星病株,所以秧田发病程度往往是晚稻发病严重度重要标志。
一季晚稻和早栽二季晚稻通常在7月上中旬进入分蘖盛期,这类田块正是早稻收割后飞虱向晚稻转移的桥梁田,带毒虫源既是晚稻病毒病发生的重点田块,也是晚稻病毒发生的再次侵染源,极易造成拔节后感染发病的隐性病毒病株的发生。
品种对南方黑条矮缩病抗性无论杂交还是常规稻都不明显.但不同品种间的耐病性却存在差异,通常高秆型较矮秆型耐病性强,浅紫黄色稻较浓绿色稻耐病性强,直叶型比披叶型耐病性强,窄叶型比宽叶型耐病性强,常规稻较杂交稻耐病性强。
早播早插晚稻重于迟播迟插晚稻,生长幼嫩稻田重于缺肥黄老苗田。中晚稻重于早稻,育秧移栽田重于直播田,田间杂草多的田病害重于杂草少的田。
白背飞虱是南方黑条矮缩病的主要传毒媒介,大都以若虫形态在红花草、油菜或看麦娘多的田块越冬。一般若虫越冬后翌年1-3月气温高,带毒虫体内毒源增加快、浓度高。若虫羽化早,迁飞传毒时间早、毒源数量累计多,带毒虫比率高,当年发病就重,否则就轻。
在田间调查中经常可以查到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RRSV)重复感染,一棵病株呈二种病毒病害症状同时发生病株。虽然这种复合侵染现象是由裴济病毒和呼肠弧病毒二种不同病毒共同侵染所致,但说明这二种病亲和性强,危害也更大。
3 关于病害的综合控制
水稻病毒病是一种间隙性流行发生的系统性病害,一旦水稻受病毒侵染后防治就十分困难。因此,必须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预防为主就是要切断毒源,综合治理就是要以农业防治为主,控制传毒媒介的发生数量,将它控制在经济阀值以下。具体做法如下。
3.1 农业防治
3.1.1 必须认真铲除田间杂草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通过白背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而白背飞虱冬天多数是通过杂草越冬,清除田间和四周杂草,消灭虫源是斩断毒源传播的一个途径,尤其是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应坚决铲除。大田667 m2施生石灰100 kg,或施用其它消毒药剂,直接杀灭病菌和病毒源,能较好地起到预防作用。
3.1.2 选择耐病品种
水稻品种之间的抗病性存在一定差异性,尤其在特定地区和环境条件下种植。各品种对黑条矮缩病耐病性也有一定差异。据在新建县象山、樵舍、铁河等乡镇对种植的中稻调查,发现两优培九、中浙优l号、新强8号等品种对黑条矮缩病发病症状明显比其它品种轻。丰市报导荆楚优148、岳优9113、T优180耐病性也比较好。据此,各地应根据往年经验,选择在本地对黑条矮缩病抗性强的品种种植。
3.1.3 背向收割
早稻收割时,方向应避开二晚秧田和一季晚稻田,以利驱虫远离晚稻田,最后集中药剂消灭。
3.1.4 搞好品种布局,集中连片
同一品种、同一熟期品种连片种植,统一管理。避免不同熟期,不同类型品种插花种植,尤其是秧田要尽量连片,减轻传毒媒介的集中传毒为害,以免加重病害发生。
3.1.5 及时拔除病株
在秧田或本田拔节前期应经常调查病害发生情况,发现一株,深埋一株,以减少早发病株成为再次侵染源,减少病害发生。
3.1.6 增施微肥
在水稻苗期分蘖期适当增施锌肥1.5 kg/667 m2和硼砂0.25 kg/667 m2,有利促进稻苗早生快发,提高抵御灾害环境的能力,并在始穗期喷施赤霉素1~2 g/667 m2,可减缓、减轻病害的危害损失。
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既要抓传毒关键期早治,又要控制危害田的虫口数量,一般0.11 m2秧田不能超过75只、本田期成若虫不能多于150只,因此,要抓好越冬代白背飞虱向早稻秧苗迁飞时的防治,白背飞虱以若虫在油菜、红花草田越冬,早春3-4月随着气温回升,羽化成虫迁向揭膜秧苗(两叶一心)传毒危害,应及时用药防治;要抓好2~3代成虫向晚稻秧田和一季晚稻田及早栽二季晚稻田的防治;要抓好晚稻本田分蘖期、拔节前期5~6代白背飞虱的防治。
用药防治:种子用25%咪酰胺或25%使百克或科资891水剂2 000~3 000倍浸种18 h后洗净催芽,待种子露白后,1 kg芽再用25%蚍蚜酮15~20 g均匀拌种,预防苗期飞虱传播病毒。
秧田防治在两叶一心开始,667 m2用10%醚菊酯30 g或25%蚍蚜酮40~50 g,之后隔7 d再喷一次;本田移栽成活后开始667 m2用25%蚍蚜酮40~50 g+8%宁南霉素50 mL或2%条缩康30 mL混合用药,以后每隔10 d喷施一次,直至把虫控制在防治标准以下。在与其它病虫并发时应同时兼作混配使用。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