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特点、规律及防治措施
2015-07-17蔡文王利平
蔡文 王利平
摘 要 在水稻生产与专业习惯方面,把稻飞虱与稻纵卷叶螟称之为两迁虫害。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两迁虫害具备迁入早和峰次多以及危害严重等多种特点。依据常年来的测报资料,对两迁害虫的发生规律进行总结,并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保证水稻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水稻;两迁虫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02
稻飞虱与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重要害虫,由于水稻种植区域处在热带和沿海地区,常年来高温多湿,气候条件十分特殊。而在长时间的病虫害监测过程中发现,水稻两迁害虫的发生主要呈现出峰次多和危害严重以及预防难度较大等多种特点,而且还呈现不断加重现象[1]。对此,依据测报有关资料,深入分析两迁害虫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
1 两迁虫害发生的特点与规律
1.1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与规律
首先是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其迁入比较早,峰次多,依据测报水稻种植区域中白背飞虱通常在3月上旬迁入,而最早的一次发生在2010年的2月。稻飞虱的迁入主要受高压和低压以及锋面等相关气象条件的影响。常年迁入峰通常在7次之上,迁入的次数相对比较多,尤其是在晚稻的生长中后阶段,在风雨吹袭或是冷空气的影响下,稻飞虱就会不断回迁[2]。近些年,通过对测报状况进行分析,稻飞虱一般会在早、晚稻的生长中后阶段造成严重危害。遭受稻飞虱的危害后,植株吸收营养的功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降低水稻的结实率。同时,若是防治处理不妥当,会导致水稻严重减产。另外,稻飞虱虫害的防治难度相对比较大,因为夏季和秋季气温下相对比较高,且湿度较大,常常出现异常天气,导致多次出现稻飞虱迁入峰次增多,而且发生的时期无法进行掌控,加大了防治压力。并且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进行施药时难以接触虫体,所喷射的触杀性药剂无法发挥效果。其次是发生规律。常年测报证明,在水稻的生长初期,田间一般主要是白背飞虱,出现的比例相对比较高[3]。而在水稻的孕穗阶段,褐飞虱出现比例不断上升其中白背飞虱造成的危害相对比较轻,而褐飞虱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1.2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与规律
首先是发生特点。依据多年的测报数据,稻纵卷叶螟相应迁入阶段和白背飞虱大致相同,危害特点主要有峰次多、危害严重和防治难度大等。通常稻纵卷叶螟在田间发生时间和稻飞虱大致相同,而农民比较习惯把两虫共同施药防治,以节省时间。其次是发生规律。若是蛾量与卵量相对比较大,就表示后期发生虫害的严重性比较大。早造阶段,天气条件通常能够满足稻纵卷叶螟相关产卵和孵化等有关需求,而且产卵量和产卵率等相对较为稳定。同时,晚造阶段的蛾量若是比较大,后期发生也不一定严重,主要依据天气的状况而定。晚稻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要素相对比较多,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为天气[4]。若是持续干旱和高温,即便田间的蛾量相对比较大,但发生也比较轻,若是发生连续降雨,尤其是风雨天气,就算蛾量相对较少,发生也会相对较重。
2 水稻两迁害虫防治对策
2.1 强化检测预警,实时掌握虫情动态
依据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相关监测手段,严格开展灯诱监测和田间虫量的系统调查以及大面积的虫情普查等,从而熟练掌握两迁害虫的具体迁飞路径和发生规律以及虫情动态,并及时向农业部等相关主管机构汇报,然后发布相应预报或是警报,进行分类指导,组织适时防治。另外,应该创建与改进虫情上报体系和值班体系以及应急处置体系,在6月初-8月底,针对两迁害虫的重发区域采用24 h的值班体系,各个监测带一定要强化灾情监测,每旬都要向区植保站进行上报灾情的具体动态以及发展趋势,对于特殊的状况一定要及时报告。
2.2 科学防治与合理用药
稻飞虱种群具备相对比较强的繁殖能力,为了减轻后续防治压力,应在水稻的生长前中期,合理抓住卵孵高峰期到低龄幼虫的高峰期,应用治上压下的处理对策,也就是对主害前代基础进行严格防治,将主害代控为零。对于稻纵卷叶螟而言,应该利用满足标准需求的药物,在选取防治药剂过程中,不可应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和高残留等药物,应该选择高效和低毒以及环保型的农药。并且,选择高效施药机械,实现精准施药与靶标施药,确保施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化学农药的应用效率[5]。
2.3 部门间的有效配合,构成防控合力
区植保站要强化病虫害的监测,并及时发布病虫预 报与灾情警报,合理建立病虫害的相关防治技术方案,选择对口药剂,保证病虫害的有效消除;区执法大队要对农药质量进行监测,加强农药的市场管理,对于假冒伪劣的农药一定要严格查处,维护农药市场秩序;各级的财政机构要设置相应的控防资金,保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以顺利开展;气象机构要进行准确的气象预测预报,并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相关气象信息,为农业做好气象服务。各个新闻媒体也要及时发出相应病虫预报以及灾情警报等,合理引导农民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2.4 加强宣传,强化指导
两迁害虫的防治工作具备相对比较强的技术性,各地应该积极采取大量方式加强防治,如开展田间培训和利用新闻媒体以及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加强两迁害虫防治工作的宣传,使农民可以掌握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病虫的相关防治技术和防控要点。针对重发区域应该创建防治示范,在病虫害的防治重要阶段,应该开展技术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的植保技术工作人员以及乡村的技术人员等深入乡村农户,合理指导农民科学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防治效果。另外,区站应该安排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强化对重点区域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对各项防治对策的落实进行严格检查,并且帮助处理防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防治工作人员和资金以及物资的充分应用,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3 结语
近年来,水稻两迁害虫防治得到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水稻的生产量。通过对两迁害虫发生特点与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制定了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如强化检测预警、科学防治与合理用药等。目前,我国水稻两迁害虫的防治已经取得良好成果。
参考文献
[1]冯建国,王雨生.利用毛虫赤眼峰防治苹果小卷叶蛾的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2012,5(2):56-59.
[2]冯建国,于毅,张安盛,等.生态苹果园害虫可持续治理技术[J].中国果树, 2011(1):10-12.
[3]张慈红,李腾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J].植物保护学报,2010,17(1):59-66.
[4]程遐年.褐飞虱研究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06-122.
[5]高春先,顾秀慧,贝亚维,等.稻飞虱再猖獗原因探讨[J].生态学报,2010,8(2):155-163.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