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同伴互助模式研究
2015-07-17李品
李品
[摘要]高校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同伴互助的理论研究和模式应用为高校教师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明确同伴互助模式的目的和意义,把握关键因素,增进教师之间专业交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道路,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教师课堂授课出现的问题,提高高校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同伴互助;教师互助模式;观察;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0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5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迄今十几个年头,高校的办学质量一直是社会以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不仅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成功,而且也不可能开展任何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国家教育部多次颁发有关教师发展的政策文件:《教学成果奖励条例》、《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等,这些均体现国家对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支持。各高校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也展开一系列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行动,如普通教师培训、骨干教师选拔、双师型教师培养等等。但是无论是校内、或是校外的集中培训,因为其时间集中,持续性差,针对性不强的特点,从实际上是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故此,各高校继续建立稳定的内部培训体系,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同伴互助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同伴互助理念形成的最初是为了在有效提升中高层领导者能力的同时节省成本。同伴互助这一理论被美国教育界广泛采纳,用于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研究和尝试新的教学策略,检验教学效果,促进教师团队意识的形成。同伴互助是两个或多个教师之间彼此交流互动的一个过程,它建立在教师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教师们共同努力提升教学技能。同伴合作是通过高度合作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它可以提高教师的一些重要技能,如团队交流、课堂设计等。同伴互助的具体作用是:
(一)创建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讨论平台;
(二)通过观察发现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动机和技巧;
(三)讨论和反思教学安排、策略、方法、手段、形式等,改进教学实践;
(四)将教师专业培训融人工作场所,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五)消除教学工作孤立性,增进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给予和接受帮助和想法;
(六)支持和帮助新教师更快、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
同伴互助可以在最好的教学实践上产生更好的理解,形成更清晰、更严密、更合理的课程安排和设计。同伴互助提供了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使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不再流于形式,教师可以从教学研讨中学到新的教学策略,并将其实践在自己的课堂,此后,还可以得到相应的反馈。教师将自己所学的东西内部化并应用在自己的课堂,随后进行相关的专业讨论,并与其他教师分享新的想法和新的策略。同伴互助不仅深化了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同时还改变了整个学校的教学气氛。
三、教师互助模式
每个教师互助的过程都因参与人、课程、关注重点、学生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别。一般情况下,二个或多个教师共同合作参与观察和分享经验,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一种“前期会议→观察→后期研讨”的模式。主动发起教师互助的教师被称为“邀请教师”,是整个过程的主导者,其他参与的教师则为“被邀请教师”,主要担任观察者一职,在邀请教师的带领下参与研讨和观察。
首先,发起者邀请其他一名或多名教师参与前期会议,会议包含以下内容:
(一)邀请教师可向其他受邀教师讲解观察课的具体教学计划和安排,包含之前及之后的相关课时安排,邀请教师亦可与受邀教师共同研讨和制定观察课的教学安排;
(二)邀请教师明确观察重点,如具体课堂活动效果、时间安排、教学内容、课堂管理手段、个别学生课堂表现、教学技能等;
(三)邀请教师阐明其他影响课堂因素,如学生整体水平、授课时间、师生关系等;
(四)邀请教师为受邀教师的课堂观察行为制定基本的导向要求;
(五)邀请教师与受邀教师商讨合适的数据收集方式,如录像、录音、笔头记录、填表等;
(六)邀请教师就受邀教师对以上细节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观察课开始后,受邀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不参与实际教学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观察重点和数据收集方式观察并记录受邀教师课堂授课。或者,邀请教师和受邀教师可以采取“协同支持联合教学”——邀请教师作为主要授课教师,受邀教师作为辅助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帮助,并观察学生反应和课堂效果。受邀教师在观察课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明确自己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给出建议、增加细节信息或分享教学经验。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受邀教师要考虑:“在聆听和观察时,我的肢体语言如何表现?”“我是不是要面对说话人?”“需不需要进行眼神交流?”等等。
结束观察后,受邀教师整理数据和记录,参与后期研讨,研讨的主导者仍为邀请教师,主要讨论内容有:
1.邀请教师逐项提出前期会议确定的观察重点,受邀教师如实反馈课堂上发生的相关事实和提供数据。后期研讨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受邀教师的反馈是否有建设性,受邀教师不能批判、指责或泛泛概述其观察到的事实,相反,其描述必须诚实、客观且具体,采用“我听到你说……”、“当你……时,你的意图是什么”、“如果我没理解错,你的意思是……”等释义的话语,避免不应该出现的误会。受邀教师的反馈一定要及时,最好观察课一结束就将一些重要信息和数据整理归类分析,在适当的时间和场所将反馈信息转达给邀请教师;
2.邀请教师与受邀教师共同讨论课堂效果:好的方面有哪些,不尽人意的方面是什么,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何解决问题,教与学怎样共同提升等等。在不偏离讨论主题的前提下,受邀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开放性提问方式,引导邀请教师对其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如“你感觉你今天的课上得如何?”“如果……你觉得会发生什么?”等。
教师同伴互助的过程中,邀请教师虽是主导者,但受邀教师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每位受邀教师身兼多重身份——导师、资源、问题解决达人、支持者、协助者、教练、搭档、顾问和值得信任的倾听者。作为一名好的受邀教师,他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必须条件:善于且会提问;关注细节,善于观察;乐于交流分享,自愿协助;诚实公开,不抱偏见。有效的同伴互助不仅不会武断地对观察结果进行妄加评论或品头论足,反而会帮助彼此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同伴互助中,邀请教师不一定非得是没有经验的新教师,受邀教师也不一定必须扮演专家的角色,即便被邀教师与邀请教师可能在同一领域存在同样或相似的问题,但因为别人的观察永远都比自己的反省更客观,邀请教师在被邀教师的帮助下可以跳出旧的思考模式,而被邀教师相对邀请教师也更有可能提出较好的问题解决方案,二者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共同寻求发展和进步。同伴互助不是一个评价和批判教师表现的评估体系,而是为了给教育者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平台。
四、结语
从各个方面来看,实现教师同伴互助对于教师本身和高校都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在多个方面接受培训,他们不仅需要学习和实践辅助技能,同时还要有较强的会议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之间还需要更多的机会彼此交流,这样他们才能最终形成有效的团队。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都要有坚定的意志,定期为其他成员付出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这同时也意味着学校需要将同伴互助项目提上日程。教师同伴互助模式的实践和推广需要高校提供一个开明、民主、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同伴互助并不是要纠正教师错误、改良教师队伍的改革措施。实施教师同伴互助项目的学校将其视为一种增加教学反馈的途径。一些教师将其视为学校对教师正式考核前的“排练”,还有一些教师把同伴互助看做一次“机会”——一次你可以冒险尝试新想法、新教法或新策略,事后跟你信任的同事讨论结果的机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