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数学教学
2015-07-17肖凤春徐君娟
肖凤春 徐君娟
【摘要】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习、计算等能力都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这几年愈发严重,对此,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 提升能力 情境教学 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73-02
接触过成百上千的学生,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地学习障碍具体的体现在(1)听不懂,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2)做不上,老师讲的会,让他们自己做,又觉得无从下手。(3)忘得快,今天讲的明天忘。(4)算不准,计算时一个人一个结果数,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在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下功夫。
一、针对教学目标:认真学习数学教学大纲,考纲
数学教学大纲,考纲,对各知识点、技能点分别提出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级别的教学要求。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并具体地对每节的知识点分解成坡度小、台阶密的系列,赋予具体的明确行为动词表达出来,在这里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覆盖性、独立性,又要防止超“纲”或不达“纲”的现象发生。
二、针对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划分教学课时
准确把握全册每章以至每节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彼此间的关系。由于每节教材的份量不一,所需教学时间的长短不同,如基础模块上“§4.1幂函数”一节仅需0.5课时,而“§5.3诱导公式”一节要需4课时,因此要把握每节的知识系统,将每节教材划分成合理的教学课时,既要确定好每节的课时数,又要分配好每课时的教学任务。在划分时,有时也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来划分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划分课时教学内容时,要切实做到两点:一要尽量保持每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不能因课时划分把知识体系割裂零碎,打乱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尽可能控制好每课时的教学容量,应结合学生的基础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尽量做到适中和均衡。完成好本环节是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根据考纲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删增,如删去拓展模块“§3.5正态分布”,“多面体旋转体”等;增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诱导公式中的90°+α”等。
三、针对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阅读,联系实际增加兴趣,适当练习巩固新知,适时总结梳理新知
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中职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我都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
(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
(3)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可以听得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中职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函数中《角的概念及推广》这节课时,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松紧螺栓,来加强正负角概念,把它做成一个FLASH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生活常识。
3.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及时巩固,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3)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命题,相互考察。
4.教师总结与学生总结相结合。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常用总结方式:(1)在概念学习后,以辨析、类比等方式进行小结。(2)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3)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学习的启示三个层面进行课堂小结。(4)布置阅读、练习和实践等不同形式的课外数学活动。(5)让学生撰写考后感、学习心得、专题小论文。(6)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
四、针对教学方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思维受到限制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教学实践中,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