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教学设计
2015-07-17陈丽华
陈丽华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中关于“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的教学设计,现梳理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神经冲动 教学设计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39-02
一、教材分析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模块中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此部分内容是神经调节的核心内容,但涉及的概念多,难度大。教材以叙述性知识为主,简单介绍了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是“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此内容的要求是“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都属于理解水平。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神经冲动产生的离子基础及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教材中的“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对应部分内容,能初步描述极化状态、反极化状态、去极化、复极化这些概念,但不能区分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模糊的认识到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与离子有关,但由于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因而不能具体地说出个所以然来。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本内容知识点繁多且比较抽象,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这既会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产生困难,也易造成遗忘。故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同时可借助模型构建的策略,以观察、分析、构建细胞模型和电位变化的数学模型为手段,将能较好地突破“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这一重点内容,也能较好理解本内容所涉及的诸多概念,并形成有关神经冲动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讨论模型,能简述极化状态、反极化状态、去极化、复极化、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含义及彼此的关系;
(2)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分析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的原因,阐明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
(3)通过讨论和阅读教材,能说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材料,能构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的模型;
(2)通过思考和讨论,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够双向传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发现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五、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教学反思
浙科版教材相较于原人教版教材来说,增加了对神经冲动传导的离子基础以及极化、反极化、去极化、复极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内容繁多且抽象。这一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能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进行整理和转化、并通过模型建构能将抽象问题具象化,使学生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利用模型建构来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模型建构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生物)[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