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教师心理素质营造和谐校园

2015-07-17韩召顺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科研和谐心理素质

韩召顺

摘 要:教师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心理和教学效果成正比,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教育的质量关键在教师,学校、学生和社会更对教师充满期待。因此,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势在必得。

关键词:心理素质;和谐;科研;有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59-02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很多,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自己的,我们下面主要分析学校因素对教师心理的影响:

第一,有的学校的一些不当的管理方式。近年来很多学校系统实行了规范化管理,这种规范化管理,给学校发展带来了不少益处,但却使教师的自由空间越来越窄。传统的教师职责,依赖于良心,职业操守,职业责任,而如今,这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优点学校绩效直接和论文量,课题量挂钩,教师为此投入了很大精力,有的感觉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导致心理失衡。

第二,有的学校对教师工作评价有失公平、公正。不公开,不透明,致使教师在晋升工资,评选优秀方面意见纷纷。这无疑打击了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第三,还有的学校大搞形式主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浪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耗费了教师的精力体力,教师对此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

第四,有的学校领导没有和教师进行换位思考。学校领导不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对他们的后顾之忧没有充分理解,更有甚者,面对教师的具体困难视而不见,没给教师以充分的尊重,致使教师怨声载道,又无能为力。

第五,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可自己又缺乏教育子女的基本知识,致使子女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于是把所有的教育任务寄托在学校教师身上,这势必给教师造成了心理压力。

面对教师堪忧的心理素质,作为学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优化学校环境。学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消除给教师造成压力感的因素,使教师处在愉悦的氛围中。

第二,领导要切实转变理念,树立民主观念,切实地尊重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实行广泛的民主,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和模式,多给教师以自主性,多采取激励机制,关注教师的后顾之忧,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情感情绪。

第三,建立各种奖惩制度。学校要以奖励为主,不要动辄以惩罚。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实行科学规范,客观,准确的考核与评价。做到公平竞争,机会觉等,制度公开透明化,必要的要进行公示。

第四,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给教师提供交往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互动交流。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注意改善学校中的人际沟通,帮助教师消除交往中的消极因素,及时处理和化解各种人际冲突和矛盾。

第五,开展将抗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向上的娱乐,是缓解教师心理紧张焦虑才重要途径。教师劳动强度大,业余生活单调。学校要建立社团组织,经常开展社团活动,引导教师健康休闲,发展教师高雅情趣,优化教师心理素质。

为了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佳境,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让读书成为教师的需要。学校应鼓励老师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书成为每一个老师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老师提升心理素质的关键因素,成为丰富人生、提升个人素质的必要条件。

首先,提出读书要求,形成读书制度。在不断丰富学校图书馆的基础上,还制定“教师读书行动计划”,对教师读书的内容、时间及目标都作了适当的规定。并实行“只奖不罚”的管理策略,使教师在宽松向上的氛围里,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其次,丰富交流形式,激发读书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师的读书交流活动,丰富、深入的交流活动,可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促进教师的深入思考,教师们在读书交流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最后,提倡随课题研究同步读书。很多教师不乐意读业务书籍,我们可以给老师统一购买和课题相关理论书籍,在带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同步要求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让学习知道实践,让实践内化理论。这样的学习形式,既提高了教师阅读的深度,又让读书成为教师的工作需要,为教师们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让思考成为教师的习惯。作为教育过程的当事人,教师应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反思、改进,在自我解读与批判中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只有会思考,才能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成为幸福的智慧者。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应努力打造“研究型”、“思考型”教师,为教师找回应有的幸福。

首先,课题引路,鼓励老师不断思考。过去一提科研,常有遥不可及的感觉,因其理论性过强、规范较多而望而生畏。新的科研观是根植于教育教学行动,服务于工作实效的研究,我们全员参与,思考行动。

其次,根植校本研究,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课题研究根植于教育教学行为,才能实现其研究价值。这样的研究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展示,思考不断完善,科研意识逐渐形成,思考型教师的队伍逐步壮大起来。

第三,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快乐。

首先,在实践研究中体验研究的乐趣。

教师们遵循“工作—问题—课题—研究—成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科研流程,从教学活动中发现困扰教学的主要矛盾或实际问题,围绕问题去学习理论,建立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最终将成果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在一次次的豁然开朗中体验惊喜,在一天天的工作改进中体验快乐,在智慧的对话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其次,有效的教学研究营造了和谐的育人佳境。课题研究,让教师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了出来,逐步走进如诗如画的教育境界。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教师教得轻松幸福,师生共享着语文学习的无限快乐。

因此,努力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自己形成合力,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只有教师心理素质提高了,才能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去影响感染学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营造和谐的校园,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骆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

[2] 姚本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科研和谐心理素质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