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渗透

2015-07-17王晶伟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物课堂渗透高中

王晶伟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列为基础教育的三维目标之一,相对于知识能力等课堂教学中易实现的显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大多属于不易落实的隐性目标,由于传统的社会观念及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建设及教育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实现不尽人意。笔者通过研究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容,总结了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的有关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82-01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从社会发展的要求、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是必要的: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对学科情感的激发和维持作用非常明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其他两个领域的教学目标相互关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相对于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更注重学生的活动与体验,更能体现新课改“以人为本”的要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渗透

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相对于知识能力等教学中易实现的显性目标来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大多属于不易落实的隐性目标。原因主要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更不是依靠简单的说教就能真正使学生内化为自身体验的。依据其特殊性,笔者通过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发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主要依赖生物学科教学中有关的教材内容进行渗透。

笔者根据高中生物教材内容总结出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关素材,并简要举出了相应的渗透的实例,希望能够为高中生物教师进行更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1、通过对我国生物资源和生物研究成果的介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珍稀动植物等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我国科学家在生物科学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如:在讲解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在讲解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染色体变异》的部分,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艰辛努力取得的成果——“小黑麦”和“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还可在讲解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研究成果给人类健康带来的福音,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通过对生物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类比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对生物世界的了解迁移到人类生活中,促进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如在讲解必修3第五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同不仅是生物世界同一物种之间需要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人类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也应互相沟通、分工合作、团结进取,才能保证社会大家庭的稳定和安全。也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3、通过生物科学理论的讲解进行科学思想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教育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对学生渗透实事求是、严谨认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育,如:在讲解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以及必修3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讲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及生长素的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理解到只有真正掌握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增强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回报社会的信念。教师还可通过对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生物界与非生物界既有统一性也存在着差异性;通过讲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指出多种多样的化合物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以及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特性,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学会以更加理性、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事情。

4、通过对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的讲解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和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教育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并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从而关注环境,真正建立起环保意识。如:在讲解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及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应使学生在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关注和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增强珍惜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环境道德意识,最终树立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5、通过对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的讲解进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如在讲解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在对环境的相互作用与不断适应中得以生存发展,还可使学生联系自身,认识到有些环境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积极选择自己脚下的道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适应环境,在困难和失意面前,不怨天尤人,而是自尊自爱、自强自立,不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格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相比,有其特殊性,有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在某一节课堂上就能实现的;有些则是短期内不能实现的,必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的坚持教育;有些是通过教师课堂上语言描述就能基本认同和领会的;有些则必须依靠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在较短时期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对促进学生认知有一定的效果,若想达到显著和长久的效果,则须教师转变传统观念,长期坚持新课改的要求,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可用因素,在课堂中随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猜你喜欢

生物课堂渗透高中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