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5-07-17罗翠屏
罗翠屏
摘 要: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它符合课改精神和实际,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能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主动;创新探究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59-01
数学探究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下面笔者就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谈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设境激趣,让学生想探究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高中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应用到现实中去。
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椭圆随处可见。你能举出椭圆形的例子吗?生1:斜着切出来的四色卷是椭圆的。生2:教室前的花圃是椭圆的。生3:嫦娥二号绕月球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
创设情境:请拿出预先准备的圆形纸片(圆心为O,F是圆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将圆纸片翻折,使翻折上去的圆弧通过F点,将折痕用笔画上颜色,继续上述过程,绕圆心一周,观察所得到的图形。
探究1:多媒体演示。让我们回到折纸活动中,看看得到的椭圆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不妨来分析其中的一个折叠过程。此时圆周上的点A与点F重合,连接OA,交折痕BC于点M,那么点M的轨迹是什么?
探究2:取一条定长的细线,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两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细线,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情境:用“几何画板”进行动画演示,进一步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其几何关系。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对教材内容做不同程度的处理,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迫切探究的状态,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发挥主导性,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自由环境,诱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二、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解决问题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要经历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选择问题,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合理、科学的探究,使他们在探究与想象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由于高中数学的高度抽象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们应积极探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动”起来。
以“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例题”的教学为例:
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在y轴上,并且双曲线上两点P1、P2的坐标分别为、(,5),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可让学生先思考该问题的解题方法,自己去动手尝试一下,再让学生对照课本的解法和其他同学的解法,比较一下谁的解法好,再由学生总结此题的解题思路.大多数学生会运用待定系数法去求解,并且花较大的精力用在解方程组上,当用换元法圆满解出时,都认为此题已圆满解决.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质疑:“此题是否有条件过剩?”有学生会说:“条件全用到了,怎么会有多余的条件呢?”,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全体学生又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去讨论了,最后,再由学生得出可删去“双曲线的焦点在y轴上”这个条件,創造性地得出设此双曲线标准方程。学生自己评价说还是这方法简单,易掌握,计算量小。
如果只是用待定系数法求解,重知识传授,轻知识体验,学生感受不到数学源于生活,抓不住数学的本质.创设学生欲知、欲究、欲得、欲进的各种良好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氛围.让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同学们的参与及思考的热情如此之高,主要是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以及参与实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乐趣.这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动”了,课堂也就“活”了。
三、转换思维,让学生能探究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个题目,只从一个角度看,有时会找不到解题方法,或虽能解这一道题,但计算量大。许多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使用知识间的联系,换一个角度去分析,往往可以化繁为简。如:函数y=ex-e-x2的反函数。A。是偶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B。是奇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C。是奇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D。是偶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
探究:如果按惯性地去直接求出反函数,再判别其奇偶性和单调性,或一头雾水,或高耗低效,弄不好错误百出。换个思维:反函数与原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和相同的奇偶性,考虑原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很明显原函数y=ex-e-x2为奇函数,而且在(0,∞)上是单调递增,所以反函数为奇函数,而且也在(0,∞)上是单调递增。所以应选C。转换思维的方法有很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也在此列,如有些数学问题,所要求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推出,但在特殊情况下,反倒易处理,因为有些问题的普遍性经常寓于特殊性之中,换个角度考虑,如果把要解决的问题化归为某个特殊问题,再把解决特殊情况的方法或结论应用到或推广到一般问题上去,解决问题就易如反掌了。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