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经济地区的“挤出效应”与中小产业的发展
2015-07-17朱丽萍曲宏飞田晓燕夏飞龙
朱丽萍,曲宏飞,田晓燕,夏飞龙,张 欣
(1.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青年职业学院社工系,山西太原030032)
一个国家在快速发展阶段,会依赖于资源型地区的资源以提供能源,从而导致资源型地区资源的价格上涨,吸引大量资本进入资源型产业,使得该地区严重向资源型产业倾斜,引起其他产业发展不足。这种现象被称为资源“挤出”效应。关于“挤出效应”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但对于“挤出效应”的测量,现在还没有一种较好的方法。本文借鉴长尾理论,针对资源型经济地区资源对制造产业部门的“挤出效应”设计了“挤出效应指数”,以能够测量挤出效应的大小。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Innis在对加拿大经济史和文明史的系列研究中,对资源型经济与资源型城市的问题进行了开创式的研究,指出加拿大与欧洲的各种原材料的贸易促进了加拿大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域间对贸易产品生产和聚集的分工不同,形成了“核心—边缘”(Heartland-Hinterland)的关系。同时单一产业城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快速增长,资源枯竭后又迅速没落。1982年,Corden和Neary的三部门经济研究表明,资源的价格影响资源部门的劳动力的流动,引起资源型产业的繁荣,出现“反工业”现象,部门之间的相对价格也发生变化,在资源流通效应与消费效应的影响下,最终导致资源型地区经济体系崩溃及经济增长的缓慢。Gelb(1988)与Auty(1993)最早提出“资源诅咒”概念,用以概括资源丰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反向变化关系,并从政治角度研究自然与经济的发展关系,认为政治是“资源诅咒”的传导途径。随后Matsuyama着重研究了自然资源对其他生产性活动的挤出效应。Sachs与 Warner(1995;1997;1999;2001)对“资源诅咒”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在1997年的论文中,搜集95个发展中国家从1970到1990年的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以自然资源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国家确实存在着资源诅咒现象。之后,大量的学者对“资源诅咒”的存在性以及产生的机制做了实证研究,以证明资源对经济的负效应。进入21世纪之后,关于“诅咒”的研究形成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资源诅咒的溢出效应,如Bulte(2001)等人使用几个指标来分析“资源诅咒”的影响,而不仅仅限于收入的增长,还包括有人口的增长问题、水的安全问题、居民寿命等与发展有关的主要指标。其研究认为,资源分为点资源与传播资源,点资源与最接近地区的发展有着负效应,传播资源却没有这方面明显的负效应。另一个研究方向是资源诅咒与制度类型的关系。Ross(2001a)与Jensen、Wantchekon(2004)研究发现石油与专权体制有关。资源的财富常常会带来更多的寻租行为(Robinson&Torvik,2005)、代理主义(Robinson et al,2006)及军事管制(Azam,2001)。Ross(2008b)提出“资源诅咒”甚至可以解释中东地区妇女在公共事务中低参与率以及缓慢的男女平等发展问题。所以,目前国外的“资源诅咒”的研究已经超出了经济领域,进入到了政治、社会等领域。
目前,关于资源是诅咒还是福音,这一问题仍在争论中。Boyce与Emery(2011)使用美国1970~2001年的数据进行研究表明,资源的丰裕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但与收入水平成正向关系。
中国对资源型经济的研究较晚,但已出现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省级层面存在“资源诅咒”(徐康宁和王剑,2006;李天籽,2007;邵帅和齐中英,2008,胡援成和肖德勇,2007)。方颖等(2008)选取95个地级市及地级以上城市的横截面数据组为研究对象,发现并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简单归纳总结我国关于“资源诅咒”问题的研究,我国省级层面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城市层面倾向于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在理论研究方面,张复明、景普秋(2008)提出了资源型经济由于存在吸纳效应、粘滞效应、锁定效应,产生发展的路径依赖,陷入资源优势陷阱,从而导致资源型经济的自强机制。
山西省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产煤大省,煤炭、焦炭、电力以及化工产业收入占到山西省GDP的80%以上,而轻工业、服务业、加工业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山西的经济属于大出大进型,即大量销售煤炭、焦炭、电力、化工产品等工业品到外省,而生活用品主要依赖外省产品。这种产业结构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较大,如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中,山西省是全国唯一的GDP为负增长的省份。2012年以后煤炭价格一直跌落,导致山西近三年以来经济出现严重滑坡。产业结构失衡是山西经济多年来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长尾理论”的概念与运用
2004年美国Wired(《连线》)杂志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长尾理论”(long tail theory),他认为“长尾理论”是“新经济时代媒体与娱乐产业的模式”。在网络时代,诸如亚马逊网站等网上商店创造了诸多微小市场,也被称为利基市场(niche market),这些微小市场种类多但数量少,传统经济中,由于这些市场太小,而交易成本太高不被传统企业所重视,但在网络时代,这些微小市场如果足够大,却可以创造出与为数不多的热卖商品相同的销售收入。这种小市场与大市场之间的关系被称为“长尾理论”。可以用图1表示。在图1中,两种颜色覆盖的面积是相同的,左边的部分被称为“头”,而右边的部分被称为“尾”。图中表示头的销售收入与尾的销售收入,但尾的产品数量却远远大于头的数量。
这一理论的实质说明,在网络经济时代,不要忽视“冷门”产品,无数的冷门产品汇聚起来,可能得到比一个畅销产品大得多的市场。之后,很多学者用长尾理论分析互联网、网上书店、图书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
图1 “长尾理论”图
本文借鉴“长尾理论”的长尾概念,来描述工业化时代,小产业的数量和收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这是由于一个地区的各种工业产业的数量和收入之间也呈现出“头”与“尾”的关系,也能用长尾的图形来表示出这些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鉴于多年来众多学者对资源型地区的“资源诅咒”问题的研究,本文假设资源型地区确实存在着“资源诅咒”,即资源型产业对制造业存在着抑制作用,导致资源型地区的制造业发展不足,而资源型产业的产品属于大宗商品,如煤炭、焦炭等资源性产品,大部分出口或出省,所以资源型产业与该地区的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较弱,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种类可能发展不足。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在存在“挤出效应”的资源型地区,其产业结构可能存在着一种“小头短尾”的特点。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尾的长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测算“挤出效应”的大小。
三、中国各省份工业收入与产业数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本文采用2005年中国各省份工业产业的收入与数量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搜集各省的工业产业的数量及每一项产业收入,计算出各省的工业产业的总收入,然后求出排名靠前的占一半总收入的产业的数量,其数量即为“头”,剩下的产业也占工业收入的一半,其数量即为“尾”,然后对比研究“头”的数量与“尾”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经过数据统计与核算,得出各省的工业产业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每个省的工业产业处在“头”部的产业数量不多,但这些产业都是各个省的支柱产业,其产业总收入达到工业总收入的一半,处在“尾”部的单个产业收入不多,但其数量远远大于“头”的数量,其收入总和也达到工业总收入的一半。工业产业收入与产业数量的关系可以用图表表示。图2为广东省的“产业长尾图”,我们可以看出,广东省的工业产业收入与数量的关系呈现出“长尾”的特征。2005年广东的GDP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排名第一,其产业的总数是全国省份中最多的,而尾部的产业数量也是全国省份中最多的。其他省份的工业收入与产业数量也可以用“长尾”图形表示。图3为山西省的“产业长尾图”
图2 广东省产业“长尾”图
图3 山西省产业“长尾”图
根据对每个省“长尾”的比较,我们发现,越是经济发达地区,总产业数量越多,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头部数量越少。通过对各省头部产业的比较,可以进一步发现,一些资源型经济地区的头部产业一般少于10个,如黑龙江、山西、吉林、云南、新疆等省份,所有资源型经济省份的头部产业均以资源产业为主。通过对尾部产业数量的对比可以发现,所有资源型地区的尾部产业数量均少于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的工业产业结构呈现“小头短尾”的特征,这一特征验证了我们研究前的假设,由此可以说明,在资源型欠发达地区,资源型产业对制造业存在着“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的大小可以通过尾部产业的数量与全国平均数量的比值进行测算。
因此,我们建立产业数量相对指数T值,以反映各省尾部产业数量与全国平均产业数量的差距。
产业数量相对指数T值公式如下:
其中,ni为各个省的尾部产业的数量为全部省份尾部产业数量的平均数,所以当T值为正值时,说明该省的产业数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当T值为负值,说明该省的产业数量少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发展存在不足。对于资源经济型地区,可以用T值表示资源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与指数的绝对值成正相关,绝对值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对每个省的T值指数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得出四方面的结论。
第一,T值为正的地区不存在产业发展不足,这些地区的头部产业以制造业为主,但辽宁省例外,辽宁的头部产业中包括资源型产业,也包括制造业,其尾部产业的数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属于“长尾”型地区,其T值为正。
第二,T值为负的地区存在产业发展不足,属于“短尾”型地区。尤其以资源型经济为头部产业,而又属于“短尾”型地区的省份的T值全部为负。如黑龙江、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贵州等13个省份。广西与重庆T值为负,但其头部产业以制造业为主。
第三,T值的正负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但T值为正的地区,大多为经济发达地区,排名15名以前的省份,14个省份的T值为正(黑龙江除外);T值为负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资源型地区如果T值为正,则其经济发展处于发达地区,如辽宁省(GDP排名第8位)。
第四,处在经济中等以下水平的资源型地区的T值均为负值,说明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类型发展不足,因此,这些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对这些地区的制造业产生了“挤出”效应。针对这类地区,T值可以反映资源型产业对制造产业的“挤出”效应。
表1 中国各省份产业“挤出”效应
7 上海 522 20 502 0.460260834 8 辽宁 503 14 489 0.422445314 9 四川 441 26 415 0.207187741 10 北京 447 12 435 0.265365464 11 福建 551 31 520 0.512620784 12 湖北 437 17 420 0.221732172 13 湖南 452 25 427 0.242094375 14 黑龙江 300 7 293 -0.147696366 15 安徽 418 23 395 0.149010019 16 山西 259 6 253 -0.264051811 17 广西 320 13 307 -0.10697196 18 江西 379 18 361 0.050107891 19 内蒙古 209 11 198 -0.424040548 20 陕西 313 15 298 -0.133151935 21 天津 458 14 444 0.291545439 22 吉林 287 7 280 -0.185511885 23 云南 224 9 215 -0.374589483 24 重庆 283 12 271 -0.211691861 25 新疆 182 4 178 -0.48221827 26 贵州 235 11 224 -0.348409508 27 甘肃 226 8 218 -0.365862825 28 海南 113 10 103 -0.700384729 29 宁夏 204 10 194 -0.435676092 30 青海 77 5 72 -0.790560199 31 西藏 31 5 26 -0.924368961总计 11157 10657平均 343.7742
四、政策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本文认为,资源型地区的T值大多为负值,则该地区的产业种类发展不足,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不足。因此,造成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源型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不足。以山西为例,煤炭开采与洗选、黑色金属冶炼与延压加工、炼焦、钢铁、电力等产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其收入占到工业总收入的50%,但这些产业的关联度相对制造业来说是比较低的,因此,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形成的资源型产业家族,上下游产业的种类有限,无法对该地区的其他产业形成激励,因而使得整个地区的产业种类少,形成了“小头短尾”的产业结构。
基于资源型经济地区产业关联不足的现状,若要实现资源型经济的快速转型,从产业关系看,应该增加该地区的产业类型,尤其是制造业的种类,延长“尾部”产业的长度,当“尾部”产业的长度增加时,头部产业的种类与规模相应地会增加,表明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地改变。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增加“头部”产业与“尾部”产业数量,从而调整产业结构,是改善资源型地区经济结构的一种途径,由此本文提出相应建议。
(一)鼓励发展关联性强的制造业
制造业是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区域经济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发展关联性强的制造业可以带动上下游许多产业的发展,如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鞋帽等制造加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的家电产品、纺织品、农副产品在全国享有名牌声誉,说明山西的加工制造业依然具有产业基础,目前山西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引进并大规模生产高科技的电子产品、电子元件、通讯设备元件等,这些产品属于中间产品,与很多制造业部门具有关联效应,可以带动很多上游下游的产业。
1.加大力度引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山西各地市应该加大力度招商引资。从机遇角度说,在中国人口红利已经逐渐丧失的情况下,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符合山西当前的发展状况。因此,山西应该引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多年的煤炭产业发展中,煤炭产业已经为各地市沉淀了很多资本,但这些资本没有很好进入产业升级的投资中。一些在煤炭资源整合中释放出来的资本没有进行很好地转型,从而导致近几年来山西产业依然以煤炭等产业为主。
2.大力扶持休闲食品加工企业。山西有很多土特产品,核桃、红枣、小杂粮、红薯、土豆等,这些产品都可以作为休闲食品的原材料,大力提升初始农产品的附加值。而近年来山西的红枣、核桃受新疆产品的冲击很大,因此,开发新的加工品种,树立品牌,扩大海内外市场,是山西土特产品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安徽的三只松鼠、湖北的良品铺子都是以休闲零食加工销售为主,是网购、传统门店开拓市场的典型企业,发展非常迅速,年销售额上亿甚至十几亿元。因此,打造休闲食品产业链,充分运用地域优势,以及当前网络购物的热点,大力扶持休闲食品产业,有利于山西经济的转型。目前太原岭峥炒栗已经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与竞争力,应该树立典型,大力扶持。
3.引进不锈钢民用产品生产技术。引进先进的不锈钢生产技术,加大力度开发高端商品。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用品趋向于高端化。太原钢铁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具有不锈钢相关产品生产的地域、成本优势。应该引进先进的不锈钢生产技术,研发新的技术与产品,在不锈钢民用产品上树品牌、提品质,做大做强不锈钢产品。学习德国双立人等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经验,打造一家享誉全球的不锈钢产品加工企业。
(二)加大改革力度,为中小产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长尾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小产业的数量如果足够大,其收入之和对经济也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鼓励各种中小产业的发展。中小产业为大产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包装材料等,是一些大产业发展的基础,如电工器材、电线电缆、电子元件等产业,这些产业是家电产业、机械制造等大型产业的重要关联产业。
1.继续加大力度增强开发区、高新区的建设,解放思想,大力改革。当前中国一些省市给予创新企业、中小企业的优惠力度大于我省开发区的力度,很多省内的企业纷纷将厂址前往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导致人才、技术、税收外流。作为改革的排头兵,开发区、高新区在扶持新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重要的扶持作用。因此,应该加大开发区的改革力度,切实吸引更多的创业企业、创新企业进入,孵化更多的有潜力的新企业、中小企业,在金融、土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对这些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尽快提升这些产业的创收能力。
2.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山西产业数量结构的改善,提高山西产业的种类,逐渐形成更多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与中国发达省份相比,山西的产业主要以初级产品、重工业品等中间产品的生产为主,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最低端,附加值低,容易受到上下游产业的影响,自身稳定性差。因此,应该实施“中小企业”“中小产业”扶持工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在土地、融资、人才引进、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优惠,在短时间内打造几个有品质、有品牌的企业,扩大国内外影响力。
3.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强与海内外企业在技术、人才领域的合作。在生产要素方面,山西目前的投资资本并不缺乏,很多企业家有资金而没有项目。山西更加缺乏的是先进的生产技术、优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除了在引进人才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之外,还要增强与海内外企业的合作,增强电子产品、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技术引进,利用山西具有的能源、电力、矿产、冶金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推动山西的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提升产业的增值功能。
(三)鼓励中小企业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健康发展
从发达地区的产业类型和收入看,很多产业属于小的消费品产业,如集成电路制造、电子元件、文教体育用品、皮革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这些产业在很多发达地区都是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快速发展。山西也有一些中小企业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并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比如在山西祁县、文水等地形成的玻璃器皿产业,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玻璃器皿出口基地。因此,应该鼓励这些地区加大企业进驻,形成产业集群。
1.在晋南形成电子产品产业集群。在晋城、长治已经有了大型的电子产品企业进驻,如富士康、海信电子等,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带动功能,发展这些产品的终端产品,如手机、电视机、电子屏幕等,由产品带动上游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零部件、整件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包装、销售等产业链,由此进一步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
2.在太原打造不锈钢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太原不锈钢制造的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开发高精尖产品,打造品牌民用商品,如刀具、厨具、家居等。这些产品产业链条较长,周转率高,市场大,回报高。引进先进的技术、树立品牌、开拓市场是目前提升太原不锈钢产业的重要途径。
3.实施晋中玻璃器皿行业的技术升级。以祁县、文水、太谷等晋中县市为产业基地,玻璃器皿出口已经成为这些地区重要的加工出口产业,也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全球重要的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基地。但是这些产业都是以人工吹制为主,附加值低,生产规模较小,近两年来生产成本逐渐增加,优势明显下降。目前河北、东北等地加大技术投入,引入了机器生产线,产值高,产量大,给祁县等地的玻璃器皿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当地政府应该在税收、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企业应该加强与海内外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将玻璃器皿产品高端化、品牌化、产业化,形成规模更大的全球玻璃生产基地。
4.在晋北形成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山西小杂粮以及核桃、红枣等经济作物具有其他地区不具有的优势,品种全、价格低,应该充分利用天然的农产品优势,倾力打造食品加工产业、休闲食品产业,开发核桃、红枣、莜麦、荞麦、薯类、豆制产品,提高附加值,把小产品、小零食做大做强。
(四)挖掘文化产业优势,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山西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1.挖掘文化资源,做大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黄河文化”“关公文化”“根祖文化”“古建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边塞文化”八大文化具有的优势资源,深度开发这些文化的渊源,开发相关产品、旅游景区、文化园区,开发仿古精品、礼品,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园区,充分挖掘山西的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2.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山西文化资源。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的模式,以小资本撬动大产业,从产品、投资、文化园区、影视基地、文化产权交易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对推动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山西应该扶持一家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做好文化产业布局,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带动山西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1]Gelb A.Windfall Gains:Blessing or Curse[M].Oxford:Oxford Univ.Press,1988.
[2]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04):15-23.
[3]Katharina Wick,Erwin Bulte.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J].The Annual Review of Resource Economics,2009(01):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