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2015-07-17付业勤朱德亮

统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旅游素养专业

付业勤,曹 娜 ,雷 春,朱德亮

(1.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58;2.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泉州362021;3.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一、引言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截至目前,可以说,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的决定性因素[1],改变着公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形态,也对个人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信息素养决定了个人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效率,成为现代社会公民个人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1],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重视[2]。

“信息素养”概念最早出现于1974年[3]。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布拉格宣言》将信息素养定位为,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先决条件、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人权、促进人类进步的全球性政策[4]。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历山大宣言》认为,信息素养促进了信息社会的进步,带动世界各国走向发展、繁荣和自由[4]。此后,各国纷纷将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关注提升公民信息素养的方式和途径。信息素养是人才素质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信息素养对于高校课堂学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有效进行都具有决定性作用[5]。然而,目前高校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传播等方面存在各种突出问题,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1]。

信息素养是不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多年来,学界对信息素养议题一直保持关注与探索,相关研究集中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图书馆、情报学以及教育技术等领域[6],研究内容涉及信息素养的界定[7]、构成[8]、评价标准[9]、培养[5]、创新发展[10]等方面。针对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具体专业信息素养的研究较少,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也较为缺乏。

旅游现象的空间移动、产业联动、边界延伸、生产消费同步、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是天然的信息产业,对信息资源和传播媒介具有高度的依赖,旅游产业活动的品牌推广、预订销售、游客服务、战略决策等主要环节离不开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优质信息产品供给,更需要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从业人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构成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对旅游组织的信息来源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进行解析,阐述了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对策,以期拉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序幕,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从解析构成该词汇的两大要素“信息”和“素养”开始。信息是对事物存在方式、运动变化特征及其规律的反映[11]。素养,也称素质,是决定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12]。信息素养是文化素养的延展,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必备特质,已得到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人才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8]。自1974年提出以来,研究者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和视角对信息素养进行界定,代表性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外信息素养的代表性定义

(续表1)

由表1可见,信息素养概念的界定与信息本身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载体、容量和内容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信息素养的早期界定主要源自图书馆馆员对传统纸质文献的手工检索,在计算机技术兴起后,开始强调技术的使用和信息意识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学界开始重视信息素养的人文属性,强调受众对过载信息的甄别与评判,并将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信息素养从一开始单纯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拓展至技术、能力、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学界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断深入。基于此,我们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在工作生活中,利用各种渠道和技术方法,从事识别信息、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创新信息和交流信息等相关活动,实现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等目的的综合素养。由于现阶段互联网是人类社会传播沟通活动最重要的媒介,本研究的信息素养主要指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素养[1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素养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在满足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还必须顺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旅游活动进行需要、旅游企业运营需要、游客服务多元需要等一系列的现实需求。此外,界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还需要明确旅游产业信息的构成和来源。

(二)信息素养的构成

为全面把握学界对信息素养构成的见解,我们引入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元分析(Meta-analysis)是基于现有研究文献,采用统计手段,进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14,15]。对有关信息素养构成的88篇文献进行的元分析见表2。由分析结果可知,从信息素养性质和结构看,信息能力最受研究者重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和信息知识被提及的相对较少。可以看出,研究者更偏重实际应用信息的能力、过程、意识态度、伦理道德,而非单纯掌握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从信息活动的程序和逻辑看,信息获取是最重要的信息素养,从更广泛的途径、通过更合理的方法获取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信息是进行其他信息活动的基础。此外,信息利用、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也是研究者较为看重的信息素养内容,这些内容也是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信息素养内容,再次证明了信息素养的应用性特征。

表2 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构成划分

根据元分析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从2个维度11个方面对信息素养进行划分:一方面,根据信息素养的不同性质,将其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贯穿于信息活动的各环节;另一方面,根据信息活动的逻辑顺序,将信息素养分为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创新、信息交流、信息安全七部分。

信息素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见图1。首先,强烈敏锐的信息意识将引致和触发各类信息行为和信息活动的产生,信息道德和法规对信息行为和信息活动具有方向性的调控和约束作用。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对信息行为和信息活动具有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作用,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创新、信息交流和信息安全在内的信息行为和活动共同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能力的组成要素。在各类信息行为中,信息需求促成信息的获取,获取到的信息经加工处理,以备利用、创新和交流传播。信息安全行为对其他信息行为和活动具有保障作用。

(三)旅游组织的信息来源

图1 信息素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探究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等旅游行业主要部门组织的信息来源,对于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具有基础性作用。首先,对旅游组织的信息来源进行分类。根据空间范围和与旅游组织的关系,旅游组织信息来源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信息是影响政府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信息,包括相关组织的文化制度、行政管理、人力管理、日常运作、服务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公共关系、安全管理、物资设备管理等各层级、各部门的资源、要素、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信息来源及具体信息。外部信息是影响旅游组织外部生存、发展和竞争的经济社会环境、政策法规、行业现状、旅游现状、技术条件、客源市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消费特征、国内外市场产品和服务状况、旅游组织的市场竞争和竞争对手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来源及其具体信息(见表3)。

表3 旅游组织的信息来源

(续表3)

三、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适应旅游产业高信息依赖性

旅游现象的空间流动、生产消费同步、消费者无法提前试用、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旅游产业边界的不断拓展等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对信息的高度依赖。旅游部门的规划开发、产品设计、宣传推广、预订销售、客户服务、内部管理、市场竞争、战略决策等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活动的有效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顺应了旅游产业的高信息依赖性。

(二)迎合全球大数据发展趋势

全球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在旅游领域,大数据技术也不断促使游客行为和旅游企业形态发生着剧烈变化[16]。在旅游者行为方面,移动客户端、在线购买、撰写和阅读网络评论、基于大数据技术提供的便利服务、智慧旅游建设等都为旅游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服务。在旅游企业方面,在线旅行商、搜索引擎公司、在线旅游企业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主体。因此,加强大数据时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提高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者以及普通游客顺应大数据技术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

(三)克服旅游产业高危机风险性

现阶段,我国出境、入境和国内三大旅游市场全面发展,游客构成复杂多样,旅游目的地向国外拓展,游客利益诉求的内容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网络新媒体的普及,提高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交易纠纷、游客不文明行为等主题旅游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这些事件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妥善解决,有可能演变为网络舆情危机,影响旅游形象、社会稳定、企业经营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17]。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者,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利于提高旅游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形象维护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作为旅游者来说,提高信息素养,有利于增加旅游决策的合理性,提高游览质量,降低消费成本,减少侵权事件发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打造高素质旅游人力资源的先决条件。信息素养教育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随着我国旅游产业投资和消费的活跃,以及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广泛使用,各种旅游组织方式、出行方式、接待服务方式、新业态产品和旅游交易方式等层出不穷,要求旅游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以旅游需求、市场竞争和技术发展为导向,通过信息素养教育,让学生增加对信息的敏感性,掌握信息技术,分析信息数据,使用信息成果,及时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打造学习型个人。第二,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在需求、竞争和资本等因素的驱动下,旅游商业模式、旅游地发展模式、旅游服务形式和旅游管理模式等都在不断创新,对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政府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源自于对内外信息的充分获取、借鉴、吸收与提升。因此,信息素养教育也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基础。第三,自我素质提升。旅游行业作为窗口性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精神风貌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培训、发展、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职业决策的科学性,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更好的为游客服务,为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发挥应有的贡献。

四、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的构成

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素养构成相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除了要突出信息素养的共性之外,还要注重呼应旅游行业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基于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元分析以及对旅游行业特征、现状、发展趋势的把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从性质和结构维度看,包括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从信息活动程序和逻辑维度划分,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见表4)。

表4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体系

(续表4)

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性质和结构维度的分析。第一,信息意识是主体针对信息、信息技术、信息活动等对象,产生的认识、反应、态度、情感、观念等心理活动的总和[3]。信息意识影响信息知识的获取、信息能力的提升和信息道德的完善,从而决定整体信息素养的高低。信息意识反映了主体对信息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决定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直接影响信息活动效果[18]。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形成的前提,一切信息行为的先导,是信息素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被视为“信息素养的灵魂”[8]。第二,信息知识是涉及信息和信息活动的原理、技术、知识和方法等[19],是人类从事信息活动积累的经验总和。通过学习信息知识,主体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也能得到巩固与加强。因此,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形成的理论基础,也是信息活动有效进行的保证。第三,信息能力是主体利用信息设备、媒介和技术手段,获取、处理、评价、利用、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能力[20],是主体在信息意识主导下,运用信息知识、从事信息活动、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21]。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是数字时代人类重要的生存能力和实现终身学习应必备的能力[8]。第四,信息道德是约束、评判、规范主体信息行为,调节主体在信息获取、处理、评价、利用、创造和交流过程中各种关系,所要遵守的伦理道德、社会准则、行为规范和政策法规等的总和,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8、20]。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中,个人在享受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必须遵守信息道德法规,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信息道德决定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让信息活动朝积极和良性的方向进行。

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活动程序和逻辑维度的分析。第一,信息需求素养,是指主体根据自身情况,明确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保持信息关注等方面的素质要求[8、18]。明确信息需求是开展信息活动的第一步,具备信息需求素养可以让信息活动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第二,信息获取,是指主体采用各种策略和方法,查找信息源,搜索、获得新信息的素质要求[8]。获取信息是信息活动的关键,信息获取的方法越丰富、策略越合理、信息源越广泛、搜索技术越高、获得的新信息越多,后续的信息活动效果也越好。第三,信息处理,是指主体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转换、分类、评价、存储、整合等加工处理,保证信息质量,构筑个人知识体系的素养[8、22]。信息处理有助于优化信息产品质量,提高信息利用率,促进信息的利用和创新。第四,信息利用,是指主体基于实际需要,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科技产品等,实现特定目的,产生各种效益的素养[8、23、24]。信息利用是将信息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过程,是体现信息和信息活动价值的所在。第五,信息创新,是指主体在有效利用信息等资源实现特定目的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分析、增减、关联、归类、比较、组合、裂变、类比等创新思维方法,利用各类新兴媒体工具,促进信息增值与创新的素养[8、25]。信息创新是信息素养的最高要求,也是Web2.0自媒体时代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即信息受众通过网站跟帖、论坛、微博、微信、智能手机APP等新媒体工具,在接收、使用、消费信息的基础上,大规模的生成、创造和发布信息,增加信息资源的总量和复杂程度,也给信息素养提出了全新挑战。第六,信息交流,是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和工具,将信息活动获得的成果与外界进行的信息发布、交流与共享等方面的素养[8、19]。信息交流是信息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信息活动的各种成果若不能顺畅交流,信息活动也失去了根本意义。第七,信息安全,是指主体具有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技术、能力和道德等素养,包括维护信息的保密性(隐私性)、完整性、真实性、知识产权,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内容[5、18]。信息安全素养是信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意识和能力。

五、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

(一)树立信息素养观

明确信息素养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信息素养观。首先,政府旅游管理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从顺应旅游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高度,制订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行动纲要和评价标准,大力倡导对各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作为旅游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以及评价旅游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其次,旅游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包括文献检索和计算机应用,更要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多维度理解信息素养内涵:在意识层面,具备敏锐的信息发掘和获取意识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在能力层面,积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用多元化的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利用、交流信息;在应用层面,运用信息知识,提升信息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产业服务能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者,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有赖于师资水平的保证和提升。目前,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强调把教师培训与“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文化”相结合,让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时代发展、产业需求和全新教学需要[26]。师资队伍建设可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成立教研机构。联合校内图书馆、计算机中心、信息管理教学机构,校外的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政府旅游信息中心等部门,通过校内外联合、官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成立旅游管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研究机构,保证师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二,完善师资结构。图书馆馆员和计算机技术教师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力军,学校要进一步优化这些教师的学历和业务水平,对其进行旅游专业培训,使其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旅游专业课程设计和培养目标中加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改革。加强三类师资之间的知识信息资源整合,打造统一的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第三,加强师资培训。对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进行合理规划,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岗位需求等,设置不同的培训目标,灵活采取自学研修、校内培训、访学进修等多种形式。第四,开展教研活动。开展旅游信息素养和信息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活动,将信息素养教育与旅游管理学生核心竞争力、专业胜任能力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行业信息化水平。

(三)营造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是主体可能接触到的信息资源、信息设施设备、信息交流活动等影响信息行为的诸多因素[27]。信息环境是触发信息需求,促使信息意识转换为现实行为的基础条件。良好的信息环境有利于师生强化信息意识、积累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诱发信息需求、促进信息获取、有效利用信息、保障信息安全,从而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营造旅游院校良好的信息环境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信息化建设。加强校园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整个校园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覆盖,建构包括校园网、办公网、教务网、课程网、虚拟旅游网等在内的网络体系,实现校内外、官产学研资源与信息的共享,配备充足的计算机、多媒体、语音设备、移动电子设备,建设模拟导游、模拟会展、智慧旅游、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为课堂教学、实验实践、科学研究、师生学习生活,提供可靠的硬件和软件保障。第二,图书馆建设。完善学校各级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数量与质量,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为学生购买多样化的数据库资源与服务,提供以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终端的用户认证、信息检索、数据下载、在线咨询、在线培训、网上出版、信息推送、馆际互借等数字图书馆服务,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整合化、嵌入化、模块化、个性化、常态化、追踪化,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技术保障。第三,信息文化建设。提高学校对信息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创新网络教育功能和方式,推动慕课等在线课程建设,营造网络文明风气,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积极引导学校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部门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开展工作,创造积极、健康、向上、宽松的信息文化环境。

(四)设计教学体系

完整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科学性、系统性规划,明确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要件,以完整的课程形式演绎和执行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中的有益方法和经验融入相关课程教学,争取将《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列入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1.教学目标。根据旅游管理专业高、中、低年级学生阶段性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任务,设置阶段性的教学目标。首先,针对大学低年级新生,信息素养教育以信息意识培养、信息伦理教育、基础信息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主,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入学教育、专业认知教育相结合,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转变身份,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掌握学校各类信息资源与技术设备,掌握进行专业课和基础课学习的方法,对旅游、酒店、会展等相关专业有准确认识,产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第二,针对中年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以信息知识教授和信息能力提升为主,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学生进行大学专业学习、校园生活、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的有效保障。最后,针对高年级学生,将信息素养培养的重点放在信息评价和利用等方面,引导学生将信息素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效运用于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求职就业和出国留学等各项重大活动中。总之,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大学生涯中,有意识穿插信息素养教育的各单元和环节,将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有效传递给学生,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并进行科学评价和反馈。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图书情报、教育技术、旅游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参考国内外信息素养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信息网络时代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生活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的总体目标、具体授课内容(见表5)。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教育要在大学四年期间持续进行,其中,低年级为基础性、通识性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年级为专业性的信息素养教育,高年级毕业班为应用创新型的信息素养教育,形成“三层次四年一贯制”的教学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上,除传统的信息检索、计算机基础教育外,更要注重信息素养教育的“通识”、“通论”[28]。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启动《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教材的建设工作,在全面介绍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和内容的基础上,考虑旅游管理专业对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等的特殊要求,涵盖信息素养的各组成部分,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应用领域、不同课程模块对信息素养的个性需求。

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信息素养教学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29]。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设计和选择,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影响信息素养教学效果的实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的特征,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教学主要通过三种模式展开。第一,专题培训。专题培训作为一种具备特定主题的公开学习形式,具有省时、高效、实用等优点,特别适合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最常用的手段[30]。专题培训一般由图书馆组织承办,包括新生入学培训和日常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入学培训包括图书馆概况、读者指南、借阅指南、电子资源使用指南、院系讲座等内容,提供纸质版手册和电子资料。日常培训以系列专题培训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地点在图书馆阅览室或院系,介绍信息基础知识、搜索技巧、数据库使用、学科资源检索、文献获取以及常用及热门软件使用方法。此外,可邀请在线旅游企业、政府旅游信息中心、旅游研究机构专家、旅游达人等开展有关旅游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的专题讲座。第二,专门课程。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或专业必修课。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分别由图书馆馆员、计算机教师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担任,运用多媒体教室和数字阅览室,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包括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课程论文、研究报告或专题任务等。第三,整合教育。在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将信息素养教育全面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将专业课程学习与信息素养提升相结合,在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旅游市场调研、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信息检索与研究方法、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等课程中,注重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嵌入融合。将信息素养的意识、理论和方法等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参与产业实践、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武器,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案例与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旅游专业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表5 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各种行为方式,是对教学模式的演绎和具体化。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外,还可采用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第一,富媒体教学。在以往多媒体教学方法惯常使用的电影、电视、课程网站、博客、论坛、微博、即时通讯等媒体工具基础上,引入二维码技术、慕课MOOC平台[31],实现教学资源的富媒体化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二维码技术使传统教学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实现互连,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移动终端扫描,在线获取图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慕课平台将与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有关的教材、案例、学习资料、精品课程、公开课、TED讲座、网络链接、课件、学习软件、题库等进行集成,让学生充分利用慕课富媒体资源,广泛参与国内外旅游管理信息素养相关的课程学习、讨论、项目参与、测验和认证等教学活动,实现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学习。第二,游戏教学。将游戏与教育结合,以游戏方式教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有较高要求,适合采取此类教学方法。游戏教学设计了明确的目标、奖惩、交流、竞争合作与评价策略,在教学各单元,设计互动游戏栏目,定期发布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题目。也可购买相关游戏软件,让学生在游戏参与中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实现自我价值。第三,趣味教学。通过革新教学大纲、采用时尚网络语言、讲解网络段子、播放热门节目视频、分析最新现实案例、利用社交媒体讨论等方式,提高课程趣味性,增强课程吸引力。

5.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新加坡、法国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和评价体系[32],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完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也是信息素养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评价,改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学水平、教学体系规划和课堂教学效果等,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专家和企业代表等。对学生来说,教学评价内容包括信息素养的各个维度,以及将信息素养理论方法运用于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的状况,将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阶段性评价与整体性评价相结合。

六、结语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旅游人力资源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征和价值,决定了学生对旅游行业工作的胜任能力,也是旅游产业顺应当今世界范围内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发展潮流的必要保证。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基本构成,对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等相关旅游组织的信息来源进行归纳总结,阐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信息素养的具体构成要素进行说明,提出培养对策。

未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的研究可从五个方面着手:第一,在信息素养的内涵构成方面,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动态,丰富和完善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体系;第二,在信息素养的研究对象方面,将信息素养的研究对象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拓展至专业教师、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高级管理人才和广大游客等;第三,在信息素养的评价研究方面,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先进成果,对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创新;第四,在信息素养的实证研究方面,对不同研究对象的信息素养培养现状、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价研究,对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比较,对信息素养与研究对象的专业学习、职业生涯发展、职业能力、工作绩效、科研能力、学习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旅游满意度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第五,在信息素养的外延拓展方面,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与相关专业课程的有效嵌入与融合,深入研究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素养与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大数据、互联网+、旅游新业态等之间的关系。

[1]李 娅,韩长志.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评价标准研究进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02):117-120.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02):9-14.

[3]Zurkowski P.G.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M].Washington D.C.: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74:3.

[4]Wilson C.,Grizzle A.,Tuazon R.,Akyempong K.&Cheung,C.K.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Curriculum for Teachers[R].France: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 Paris,2011.

[5]路 强,刘 颖.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与培养途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10):109-112.

[6]吴 鸣,张杰龙,王 丽.信息素养研究领域全景分析——以1990-2009年SCI、SSCI和A&HCI发表论文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55(13):5-9.

[7]陈维维,李 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8]钟志贤.面向终身学习:信息素养的内涵、演进与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2013(08):21-29.

[9]娜 日,吴晓伟,吕继红.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54(03):32-35.

[10]黄如花,钟雨祺,熊婉盈.国内外信息素养类 MOOC 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06):1-7.

[11]倪晓建.信息加工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版社,1998:8.

[12]赵爱平,贾 明.E时代公民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和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07):68-71.

[13]雷 春,付业勤.基于教育培训的旅游网络舆情管理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06):36-40.

[14]Jones D.R.Meta-analysis:weighing the evidence[J].Statistics in Medicine,1995,14(02):137-149.

[15]夏凌翔.元分析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05):55-58.

[16]唐晓云.用大数据把握旅游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主动权[J].旅游学刊,2014,29(10):9-11.

[17]付业勤.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内容、机理与管控[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5.

[18]邱 璇,丁 韧.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9(06):75-80.

[19]张亚莉.信息素养内涵的建构[J].图书馆论坛,2005,25(05):53-55.

[20]尚伟龙,王丽娜.Web2.0 环境下的信息素养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09):195-199.

[21]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16-19.

[22]王征清.网络时代的信息素养培养[J].情报科学,2002,20(05):453-455.

[23]孙 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25(05):8-11.

[24]刘 航,刘秀丽,王 江.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情报科学,2013,31(11):42-50.

[25]吴诗贤,张必兰.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与城市社会融合度的神经网络映射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3):48-52.

[26]常正霞.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08):53-57.

[27]陈彦平,王殿霞,刘 阔.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及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04):101-109.

[28]尹 雪,任树怀.信息通晓教育:以国外8所院校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13(02):105-108.

[29]余文森,刘家访,洪 明.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24.

[30]陈玲玲.梯级分段式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08):14-17.

[31]侯铁虎,房神花,乔 越,等.MOOC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8(03):1-6.

[32]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02):95-101.

猜你喜欢

旅游素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