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剩余视角下西藏公益旅游发展探析

2015-07-17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蓝海霞

中国商论 2015年27期
关键词:西藏发展

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蓝海霞

合作剩余视角下西藏公益旅游发展探析

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蓝海霞

摘要:公益旅游是公益慈善和旅游两个不同的领域,在实践中出现的两者结合的一种新形式。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入新的理论——合作剩余,探讨在合作剩余理论的指导下如何使公益旅游良好循环发展,使公益旅游供需有效衔接。本文主要从合作剩余产生的原理及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分析西藏发展公益旅游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公益旅游 合作剩余 西藏 发展

在旅游业整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西藏旅游业在短时间内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西藏的一大支柱产业,在推动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动农牧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睡,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青藏高原的主体,其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生态环境为其发展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西藏旅游业起步晚,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景点建设落后,交通不便捷等问题,一直制约西藏旅游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另采取普通旅游方式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旅游资源,使得当地环境受到破坏。公益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既可以使旅游者获得特殊体验,又能在不给当地带来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为当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促进西藏旅游业更好地持续健康发展。

1 公益旅游合作剩余概念解析

1.1公益旅游

公益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志愿服务,而对旅游目的地做出一些积极的贡献,是最有价值的旅游形式之一[1];是旅游者离开常驻地到外地旅行,自愿利用旅行的部分时间不计报酬地为当地社区、自然资源及社会提供能生产价值的劳动或其他行为,但不作为固定职业的行为[2],目的在于服务,进而亲自了解目的地社区及社区居民的文化,旨在通过旅游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益旅游成立需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在贫困落后等需要帮助的地区,二是保障目的地社区居民利益。也就是说,在发达等不需要帮助的地区开展的旅游或者不能保障目的地社区居民利益的旅游都不能归为公益旅游的范畴。西藏地理位置偏远,民风独特,经济发展缓慢,是公益旅游的最佳选择地。

1.2公益旅游理论分析:合作剩余

合作剩余是指通过合作所得到的扣除成本后的收益(包括减少的损失额)与如果不合作或竞争所能得到的扣除竞争成本后的收益(也包括减少的损失额)之间的差额[3];它可以是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4];也可以是由于知识资源互补或者是创造了新的知识,增加了主体的发展机会或交易成本的降低[5]。经济学中分工可以产生效率,合作可以增加效益。

1.3公益旅游合作剩余

公益旅游合作剩余指旅游者到贫困地区,利用自己的人力、智力、财力或社会资本而开展的一种帮助旅游目的地居民,使其获得一系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目的地居民通过向公益旅游者提供丰富深入的旅游资源使旅游者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与满足。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相互合作才可能产生这样的效益。西藏作为一块未经雕琢的宝地,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藏族文化魅力正吸引着众多的国际国内游客,发展前景广阔,去西藏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梦想,所以西藏支教一直是旅游者比较热衷的活动。正是这样的条件为西藏发展公益旅游奠定了基础。

2 西藏公益旅游合作剩余的产生原理及表现形式

2.1产生原理

公益旅游合作剩余=旅游者的体验+当地居民的整体效益-旅游者的花费-目的地旅游资源的消耗,这个剩余一定是大于零的。从下面几点分析如何产生合作剩余。

2.1.1公益旅游方式的优势

游客希望通过公益旅游这种非大众的旅游形式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感,追求更为真实、本真、自然的旅游形式或旅游体验。参加公益旅游的旅游者大都是利他动机占主导地位,同时兼顾利己动机,在这两种动机的驱使下,旅游者一方面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对旅游目的地和目的地居民做出贡献,促进双方共赢,产生合作剩余。

2.1.2资源共享优势

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指旅游目的地提供的旅游资源,其本身属于旅游目的地,当有旅游者来旅游后,这里的资源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收益,而给旅游者带来了旅游体验,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共享达到合作的剩余。

人力资源主要指进行公益旅游的旅游者。大都教育背景良好,知识较为丰富,旅游者本身的知识对于目的地来说是很大的财富。首先,对于贫困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缺乏教师的西部贫困地区,旅游者利用旅游的机会支教,既使孩子们学到了知识,又使旅游者本身的价值得到体现,并由此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其次,公益旅游者通过技术与知识,可帮助旅游目的地产生新的旅游产品。总之资源共享,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的同时,也带动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和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加速了合作剩余的产生。

2.2表现形式

公益旅游与旅游目的地结合后,大多情况下都会产生公益旅游合作剩余。下面本文主要从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两方面进行阐述。

2.2.1旅游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指的是公益旅游者。旅游者在公益旅游过程中得到的体验不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旅游方式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自愿支教、捐赠物品、保护濒危物种等行为,得到的满足感超过他们的预期,获得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旅游经历。

总之,公益旅游过程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更为持久的旅游体验,使旅游者得到自我认识,而且能够影响到旅游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不同的文化产生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2.2.2目的地生产流通剩余

西藏是贫困与旅游资源富集叠加的地区,区位偏远,交通不便,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保存较好[6],但由于缺少人力资本,制约了发展。而旅游业所产生的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可以打破西藏地区对外封闭性,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开拓生存空间,改善生存环境,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交通不便成为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旅短游长”,进出困难,离内地发达地区距离较远,阻碍了旅游的发展。

而公益旅游给西藏的旅游发展带来了契机。公益旅游者或者旅游组织在不计较时间与经费的前提下进入到西藏,首先,带去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对藏族文化与西藏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探索开发,发展文化产品,为市场提供商品,将其销售到外界去,增强了当地居民的商品意识,为旅游者和当地都带来收益;其次,投入资本打通交通,促进了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文化、人才和物资的交流,降低运输成本带动了西藏地区社会文明的进步,既给西藏带来收益,同时也给旅游者带来巨大的商机,使得双方共赢。在西藏,经常会看到一些旅游者携带内地产品在当地以较低价钱出售,还有的旅游者会在旅游过程中为当地居民带去学习用品。

3 西藏公益旅游合作剩余的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国家在西藏地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长期封闭的环境造成发展与脱贫的很难逾越的障碍,大多数产业难以在这种高度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西藏公益旅游是否能正常有序地循环进行,是否能够产生合作剩余,需要对合作剩余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使其有助于西藏公益旅游的发展。

3.1资源丰富独特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质历史时期和地形地貌特征,及丰富的藏族文化,造就了西藏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又有“雪域圣地”之称,对众多旅游者具有一种神秘感,驱使着国内外大量游客光临西藏。自然旅游资源尤以喜马拉雅山及河流湖泊(羊卓雍错湖、纳木错湖)吸引眼球。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西藏的宗教文化,西藏必去的佛教圣地——布达拉宫、大昭寺等,都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留下许多宗教故事传说,成为宗教徒朝圣和游客观赏的旅游胜地;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创造了独特的藏民族文化,目前在常规旅游行程中经常出现的是“藏民家访”,不同的文化及风格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大批旅游者前往,满足不同心态游客的审美情趣,潜力巨大。截至2013底,全区A级景区达到76个,可提供旅游者游览的景点300多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格局。

3.2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政策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是否支持鼓励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否给出当地发展一些政策优惠,是否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鼓励旅游业进入当地,是否能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将扶贫与旅游业结合起来,这些对于双方合作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旅游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也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强大的动力支持。

近年来西藏各地结合当地特色,推出了一批地方味十足的旅游产品。拉萨的“雪顿”节、林芝地区的“杜鹃花节”、日喀则地区的“珠峰文化节”等已成为中外有名的节庆游项目,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前往参观和体验。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胜利召开的全国对口援藏20周年工作座谈会,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7]。

3.3目的地居民支持

随着改革的深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西藏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推动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目的地居民经济水平与生活水平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日益提高,从而投身旅游的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开发旅游资源和为游客服务的行列之中。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目的地居民认同了旅游发展后,与旅游者或旅游组织者之间才有可能产生合作剩余。

3.4网络沟通宣传与积极的外部合作

网络作为世界性的交流平台,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通过网络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将要去的地方,及已经去过的人的体验收获在网上分享后,可以判断是否值得去等。“多背一公斤”通过传递-交流-分享三个简单的步骤为旅游者带来丰富的旅游体验,并实现良性的公益循环,希望每个旅游者都能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为后来人提供借鉴。

西藏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西藏旅游局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多的优势,于2014年8月20日~26日举办“世界屋脊 神奇西藏”百家网络媒体西藏行活动。着重宣传展示了拉萨历史文化区和林芝生态旅游区,让网络媒体编辑记者进一步认识西藏旅游资源的丰富和高品质。此次活动在中国旅游报、人民网、中国网、凤凰网已上载稿件20余篇,图片100余张,在网络掀起了宣传展示西藏旅游的高潮,引起了广大国内外网友对西藏旅游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8]。并且通过此次活动,西藏政府与网络媒体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包括中国西藏网在内的多家网站建立了联系,为西藏旅游宣传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益旅游可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公益旅游作为众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种,可加快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公益旅游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一种可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公益旅游本身的概念与性质决定了活动过程中的环保与可持续性,可取得较好的环境效益。

公益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性旅游方式,受到关注较多,同时也为公益事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但由于理论较新颖,分析不够深入,无法切实反映合作剩余下公益旅游的发展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tephen Wearing. Volunteer tourism:experiences that make adifference.C A B I Publishing,Wallingford,2001,224 pages.By Ross K.Dowling.Book Reviews/Tourism Management 24(2003).

[2]宋聪.中国志愿者旅游开发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

[3]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J].北京:经济研究,2000(5).

[4]连建辉,赵林.“企业性质”重探——合作剩余创造和分配的市场性关系契约[J].当代经济研究,2004(1).

[5]李翠娟,宣国良.基于Shapley值的企业知识合作剩余分配与协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4).

[6]马忠玉.论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J].中国软科学,2001 (1).

[7]西藏旅游局.旅游援藏助推西藏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EB/OL].http://zw.xzta.gov.cn/lydtxw/75 03.jhtml,2014-9-12.

[8]西藏旅游局.百家网络媒体西藏行活动取得良好预期效果[EB/OL].http://zw.xzta.gov.cn/lydtxw/74 08.jhtml,2014-9-3.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9(c)-097-04

作者简介:蓝海霞(1985-),女,汉族,山东海阳人,烟台南山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公益旅游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西藏发展
都是西藏的“错”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们一起去西藏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西藏:存在与虚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