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015-07-17辛明静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名作欣赏 2015年6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孟子方法

⊙辛明静[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的这一段语录成为后代两千年中国文学所遵循的信条,他看到文学可以有十分深远的社会效果,这种效果由于同原始体验“兴”融合在一起就更有震撼力量。孟子接过孔子的思想,提出“知人论世”的命题。

《孟子》的《万章章句下》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友,国中人和国中人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有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当然,也只有神交而已。这种神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实际上,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直到今天,无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远,多新奇,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和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由此足以见出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

而在西方,则有两种文学研究方法与孟子的命题不谋而合,那就是传记研究法和社会历史研究法。19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佩韦强调“从作家的个人条件去解释作品,把作品看作是作家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心理因素的投影,这就形成了传记批评。”他在《新星期一漫谈》中说:“不去考察作家而要判断他的作品,是很困难的。我愿意说:‘有其树,必有其果。’”①同一时期的法国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泰纳所关心的,与其说是作品本身,不如说诗作品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原因。”②他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把这种时代精神和风俗集中概括为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这就是泰纳著名的“三元素”说。如果说传记研究法注重“知人”(了解作家)一面的话,那么社会历史研究法则更注重“论世”,即把作家、作品放到其得以产生的社会、时代、事件等周遭事态中去考察。

一部文学作品是由它的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是作品生命的赋予者,因而要想真正理解一部作品就要了解其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年代、作者人品性格等基本资料。而作者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又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因而作者个性的形成及作品总会或多或少地、自觉不自觉地打上这个社会历史环境的烙印。所以说,作家、作品、社会环境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采用这两种研究法共同对一个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分析理解会取得更全面立体的效果。

一、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有重要作用。

知人论世有助于读者认知作者,体味作品寄托的情感;有助于读者把握作品传达出的内涵;有助于还原读者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作者。这个世界是个动态的世界,而人也是社会中动态的人,要了解作者的全貌,就必须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了解动态世界里的动态的人,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作者。

我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比如说,我们在读杜甫《蜀相》时,要对作品中所写的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了解,才能充分理解作此诗的用意。同样,对于孟浩然的那些隐逸诗、田园诗,我们除了要阅读相关史传材料,知道他正处于政治清明、贤才济济的盛唐前期,并且利用同代人的记述,想象其性格风神,还可以了解其故乡襄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以及此地自古就有的高士隐逸的传统,这样就能充分理解这些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灵魂的骚动和困惑。

但是诗人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比如李白的名诗《早发白帝城》,过去有人认为是李白早年出川时作,但经过后人的考证,发现此诗是写于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之后。我们就知道诗中反映的是他重获自由的欢快之感,而不是一首山水景物诗。关于《离骚》的创作时地也备受争论,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每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理由,还没有定论,不同的创作时期都能反映出作者的不同心境和情感。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

二、知人论世虽然是一个科学的鉴赏方法,但它是有局限性的,若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沿用此法,则会陷入文学作品鉴赏的误区。

1.人品与文品不一

以五代时期著名词人冯延巳为例,王国维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不仅开启了南唐词风,而且影响到宋代晏殊、欧阳修等词家,存世有《阳春集》。历史上的冯延巳并不是一个忠臣,一个忧国忧民的正直宰相,而是一个对国家败亡负有重大责任的败国之人。他的词中不具有像屈原一样忠贞的政治品格、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操,他的词中不具有“微言大义”。固然,冯延巳借鉴了香草美人、比兴寄托的传统,借爱情题材的词作,抒写了一些身处乱世以及复杂政治形势当中的无奈和愁闷,但是他自身的道德操守和胸襟情怀,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因此这些作品就必然带有故意为之、标榜自我的味道,其目的当然就是以忠贞爱国的屈原来自比,进一步得到南唐中主的信任。

2.穿凿附会,曲解作品本意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词写一位富贵华丽的女子晨起梳妆穿衣打扮的情态,表现了她盛年独处的空虚寂寞的心境。可是清人张惠言在词选中却认为,此词末二句有《离骚》“退将修吾初服之意”,这是不符合本词实际的。温庭筠是一位潦倒失意有才无行的文士,既没有屈原那样的身世,也没有屈原那样的情操,怎么可能写出忠爱之思和家国之感呢?所以,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不但不会真正认识作品的文学价值,反而会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

一些人看到了知人论世的局限性,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偏重文本研究。这种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客观批评英美新批评等方法,与我国传统的“知人论世”方法相反,它注重的是文学作品产生之后独立的价值,要求从作品自身的客观性出发去展开批评,因而有意识地避开一切外在的个人或社会的情况,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对作品形式的研究上这种方法的合理之处在于它们进入了对作品内部特点的精细研究和具体把握,在整个作品研究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但这种偏重于文本研究的方法,也同样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在对作品赏析时,有时候离开“知人论世“的引导,单一的文本研究也是苍白无力的这种方法恰与知人论世有着互补性。所以,我们在鉴赏作品时,要把“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紧密结合,再以其他的鉴赏方法如“以意逆志”“诗无达诂”“比兴寄托”“虚实相生”等等作为补充,对各种鉴赏方法加以综合运用,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触摸到作品的本质与精髓,才能够真正地品味出作品传达的独特的意蕴之美。③

钱钟书先生曾在《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学》一文中说:“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的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的现实意义。”论述实在透辟,我们就应该以现代的眼光审视古典,既要“走出古典”,又要“活化古典”,这才应是中国文艺理论的努力所向。个人与家国是分不开的,作家、作品与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只有全方位的考量研究之后才能对一个词人及其作品做出准确的判定。正如看一个美人和泪试严妆,我们要知其人,知其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对其有正确的理解。

①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② 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页。

③ 袁丽丽:《浅谈文学鉴赏中的“知人论世”》,《语文学刊》2013年第2期,第127页。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孟子方法
磨刀不误砍柴工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